我不想活得这么累 精彩片段:
另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看成是脆弱、不完整”的人,遇到这种时候,会容易丧失理性。他们要是失去了花几十年来完成的原稿,大概会就此绝望,而不做任何事吧。他们打算让这件事成为“把自己看成是脆弱、不完整的契机”,如果能重新写的话,反而会证明自己不脆弱。他们认为只要能证明自己不完整、脆弱的话,今后就不用再面对重要课题了。
“悲观主义者又是另外一种类型。他们是最难教育的。这种类型的人,因为孩提时候的经历和印象而形成了劣等感,因为经历过太大的困难,认为人生很不容易。一旦形成了这种悲观的世界观,那么在它的影响范围内,他们的眼睛只会看到人生阴影,相比乐观主义者,他们会更容易感觉到人生的艰难,从而失去勇气。”(《性格心理学》)
重要的是,并不是说碰到过什么困难,才会变成悲观主义者。即使遭遇相同事情,有的人会选择勇敢面对。应该说,这些人是为了不直面课题,才会选择成为一名悲观主义者,这个叙述应该更为准确。
当然,一开始或许有一个契机,才会像阿德勒所说的那样,形成劣等感。不过,这个契机发生后,要不要始终把视线投向“人生的阴暗面”、唉声叹气说活着好辛苦呢?这取决于每个人。
确信自己没能力解决课题的孩子,会更容易形成“悲观主义”的性格特征。阿德勒说。
“我们会看到胆小、做事畏畏缩缩、封闭自己、不信任以及其他胆小者为保护自己而表现出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类本性》)
这种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到,心中萌生“放弃”的想法,在它的驱使下,退到了距人生前线距离很远的位置,离开人生课题很远。认为自己无能的人,当然,什么都不会去做的。悲观主义者面对困难时,就是这样,毫无作为。而乐观主义者,“对所有困难都会勇敢面对”,对于眼前的苦难“不会采取过于深刻的态度”。“有自信,轻松看到有利于人生的立场”,“不会提出过分要求”。也就是说,他们认可并接受“面对课题,总会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即使这样,乐观主义者也是在所处的状况中尽其所能,这就是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之处。
很多人,摆脱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一定有某种超人的存在”等想法。悲观主义者就是因为这种想法而不愿意面对人生课题。阿德勒经常对学生说。
“你们想象一下很早以前的祖先,有一次坐在树枝上,那时还有卷尾。他在想着人生好悲惨、该做些什么。其他人说,‘别想这些没用的。事态已经超越了咱们的能力范围。我们无能为力。待在树上是最好的选择。’”试想,如果这个劝告被采纳,会怎么样呢?人类大概到现在还带着卷尾在树上生活吧。实际上呢?那些选择待在树上的人,早就灭绝了。这个灭绝的过程,现在依然在进行。这是很残酷的现实。事实论,总是很残酷。因为没有下树,无疑,很多人都牺牲了。人们遭遇死亡,家庭破裂。这是因为对人生所提的问题回答错误所导致的。”(《个体心理学技术2》DieTechnikderIndividualpsychologieII)
说无能为力,什么都不做的悲观主义者,后来怎么样了?当然是“灭绝”了。阿德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