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间迷失的帝国4·千山残雪 精彩片段:
一、各王一方
1.老实人李嗣源
李嗣源的确是个很老实的人,或者说是个很厚道的人,即使做了皇帝之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好人不一定能做得成好皇帝。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意外死亡为李嗣源的兵变带来了合法化的契机。如果李存勖不死,或许他们君臣二人会有一番龙争虎斗,即便不是激战也一定会是生死战。以李存勖多年来对李嗣源的怀疑和猜忌,李嗣源明目张胆地起兵对抗朝廷后,李存勖更不会再相信李嗣源。况且李存勖不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他对政治的理解过于简单,对政治的诡计掌握也不够多。他不会与李嗣源进行谈判,更不会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渡过难关。
李嗣源既然已经起兵,骑上造反的老虎是很难下得来的,即便他没有反叛之心,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兵戈一起,叛乱的性质就已明确无误,剩下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以双方力量及形势对比来看,李嗣源一方比较得人心,李存勖败亡几乎早已注定。如果短兵相接,李嗣源会面临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他必须要向李存勖下手。到那时“乱臣贼子”的帽子确定无疑的将戴在李嗣源头上,这顶帽子只要戴上就永世不可摘掉。退一步说,即便留下李存勖一条命,也不过是第二个刘仁恭。对于李嗣源来说不过是第二个刘守光,次一级的乱臣贼子仍然是乱臣贼子。
李存勖被本部乱兵射杀,免去了李嗣源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更重要的是,李嗣源可以冠冕堂皇地继承后唐帝国的大统。他率领的叛军实现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为官军。由被讨的贼,变成了讨伐谋害李存勖凶贼的官军,因此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做贼了。
即便如此,李嗣源仍然十分谨慎,并没有猴急火燎地想上位。从李嗣源以往的六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和后来做皇帝的历程来看,李嗣源对做皇帝的态度十分谨慎和缺乏欲望,这似乎的确是发自内心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老实人。
无论李嗣源个人如何想,形势已经身不由己,他周围聚集了一个大大的能量团,和他互相作用,共同运转。
李嗣源在李存勖朝廷遗留的大臣和他自己亲近部署的反复劝进之下,勉强担任了监国的职务。这个职务实际是代理皇帝。李嗣源之所以这么做,既反应了他是个老实人的心态,也的确有顾虑。太子李继岌拥重兵在外,那支队伍可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生力军,其战斗力远在李嗣源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之上。
李存勖的五六个亲弟弟下落不明。这些人都是李存勖之后皇帝位子合法的继承人,他们的合法性人人都比李嗣源强。虽然李存勖的死亡为李嗣源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可也带来另一个新问题。既然李存勖不是被李嗣源害死的,李嗣源以暴力手段取而代之的逻辑合理性就不充分了,他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和继承李存勖皇朝的延续性,这就不得不继续承认李继岌作为皇帝继承人的合法性。
李嗣源掌控洛阳的政治秩序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太子李继岌和其他王子的下落。
经过紧锣密鼓的寻访,也可以理解为“搜捕”,李存勖的近亲嫡系后人一一有了明确下落。通王李存确、雅王李存纪逃亡后藏在民间,被官兵找到。李嗣源首席谋臣安重诲得到报告,他为李嗣源着想,担心这些王子重新站在朝堂之上,更担心这些人和李嗣源争帝位,于是安重诲代替李嗣源“做主”,直接将这两个王爷秘密干掉。李嗣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严厉批评教育了安重诲一顿。不过李嗣源并没有惩罚安重诲,而是继续重用安重诲。安重诲擅自办的这件事符合李嗣源的利益,李嗣源实际上是认可的,只是碍于面子,不得不把这口黑锅由安重诲替他背。
申王李存渥和刘皇后一路狂奔逃到了晋阳。晋阳兵权的实际掌管人是李存审的次子李彦超。李存审家教很严,很严谨,很谨慎,所以李存审本人这个传奇人物和他的儿子们都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以沉毅自守为主要政治哲学,不盲动、不浮躁、不偏险。李彦超在没有明确表明立场之际,委婉地拒绝收留李存渥和刘皇后。李存渥被部下乱军干掉。刘皇后主动请求削发出家,做了一个大款级尼姑。
这里有个插曲交待一下。刘皇后和李存渥慌慌张张的逃亡路上,居然还有心思互相放电,忙里偷闲在路上云雨了几番。真是苦中作乐,互相安慰。李嗣源派人到晋阳的庙里,把人神共愤的刘皇后的脑袋砍了下来,当然也顺手没收了刘皇后多年聚敛的钱财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