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尊严·重述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 精彩片段:
结语 大国尊严有时是打出来的
1.大国尊严有时是打出来的。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回忆,朝鲜战争前他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中国人持歧视态度。新中国出兵朝鲜并连获胜利后,西欧海关人员竟然将黄皮肤的他当成中国人,态度大变,表现得非常尊重,使他感触颇深。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评价说,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从此,新中国的巨人形象在世界上树立起来了”。
尊严,有时是靠合作赢得的,有时则是较量出来的。
正如西方人在评述那段历史时说的——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2.尊严是无价的,它与生命等值。
这一点,不管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不管是对大的还是对小的,对强的还是对弱的,都一样。
在一个信奉实力的时代,尊严还值不值钱、值多少钱,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人们。一个甲子以前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那个用20万志愿军生命和鲜血垒砌起来的大国形象,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年之际,辽宁省丹东市英华山抗美援朝纪念馆花了6年时间,经工作人员行程8万多公里的艰苦努力,统计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烈士的最新统计数字——183108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馆”也认可了这个烈士数字,并醒目地标在馆东侧的“志愿军烈士墙”正中,并有金属花环环绕。
60年,我们终于第一次有了牺牲将士的精确数字,第一次统计到了个位,落实到每一个人,这是对为我们带来尊严的志愿军牺牲烈士的尊重。
也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尊重。
3.尊严,对弱者往往更重要。
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信奉丛林法则的世界。弱者,往往被看低;强者,往往霸道。所以对弱者而言,尊严就成了奢侈品。弱者就不需要尊严吗?扫马路的就低人三分吗?弱势群体,本来是一个需要被关照、被救助的社会学概念,而在很多人那里,竟然成了瞧不起、蔑视、嘲笑,乃至欺负的对象,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弱者当自强,弱者当自尊。
4.贫穷、落后、胁迫,都不应该成为放弃尊严的理由和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