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_序言 一、平视权力,只向真理低头

李松
政治经济
总共66章(已完结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精彩片段:

序言

一、平视权力,只向真理低头

李成言

中国监察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古人云,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一切权力都将最终走向腐败。

西方有一句名言:把权力装进笼子里。

正是这条已被中外实践反复证明的历史定律——权力腐败律要求我们给权力套上枷锁和缰绳,要给权力的运行以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在所有监督形式中最有力量的一种。

出自新华社记者李松之手的《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一书,就给我们一本鲜活的政治教材,让我们能够看到新闻监督权力的魄力和魅力所在。李松凭着学者的社会良心,循着记者的敏锐触觉,用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以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捕捉中国隐性权力的栖身角落,为读者解读了当今中国最鲜活的政治生态。

我与李松相识已多年。大概半年前,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次反腐论坛上,我偶遇李松,他就说有出版社正准备为其出版一本时政类的书,嘱我到时为之作序云云。当时太忙,也没多想便匆匆应承下来。

2010年冬的一天,李松把这部《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的电子版发给我,说这本书将很快出版面世,序言在两周内就要交付出版社。

这是一次难得的比较完整地阅读李松作品的机会。这部书分为“权力制衡”“民主平等”“政策法治”“公民社会”四部分,共收录了他2005年以来发表在《望》《半月谈》上的62篇作品。

这些作品,几乎都涉及了权力的监督,涉及了公民社会的追求——平等、法治和自由。李松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李松视线扫描之处也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这些方面,李松深入解开了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给了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其实,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权力制度和权力监督的制度设计并不缺乏。但为什么很多研究者认为,腐败问题是权力之“癌”,是一种无药可治的不治之症呢?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只靠制度反腐败,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实证明,我国对权力腐败的方方面面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规定对于“隐性的权力”来说,却常常成为一纸空文。这种现象让很多政治学者深感困惑,有些学生也因此把政治学当作“伪科学”。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在政治权力的角逐场上,权力的博弈让很多腐败走向“地下”,权力腐败之癌细胞逐步向政治肌体转移渗透,变成更多更难根治的腐败顽疾。李松把这本书定义为“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就是对中国的腐败问题做更深层次的观察和诊断,因而也是更加深层次的更加系统的“反腐败”。这种探索的深度是前人所未尝涉及的。如果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那么,反腐败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人把隐蔽得最深的黑暗揭露出来,打开天窗,引进阳光。李松的《中国隐性权力调查》正是承担了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作品简介:

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

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作者:李松

标签:李松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社会学政治时政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最热门章节:
1附录 本书文章原发表刊物一览表2后记 我期待不同的声音3第四篇 公民社会——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第六十二章 “官办”行业协会的角色质疑4第四篇 公民社会——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第六十一章 网络舆情检验政府公信力5第四篇 公民社会——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第六十章 官员心理危机干预“软肋”6第四篇 公民社会——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第五十九章 人肉搜索的“身份危机”7第四篇 公民社会——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第五十八章 养老保险改革:做加法还是减法8第四篇 公民社会——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第五十七章 民间反腐的突破和缺憾9第四篇 公民社会——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第五十六章 公共事件期待“独立调查”10第四篇 公民社会——公民维护权利的途径和舞台 第五十五章 官员开博,看上去很美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