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东周列国志_第六十二回 诸侯同心围齐国 晋臣合计逐栾盈

冯梦龙
古典文学
总共108章(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 精彩片段:

第六十二回 诸侯同心围齐国 晋臣合计逐栾盈

话说尹公佗不信庾公之言,复身来追卫侯,驰二十余里,方才赶著。公孙丁问其来意,尹公佗曰:“吾师庾公,与汝有师弟之恩;我乃庾公弟子,未尝受业于子,如路人耳,岂可徇私情于路人,而废公义于君父乎?”公孙丁曰:“汝曾学艺于庾公,可想庾公之艺从何而来?为人岂可忘本!快快回转,免伤和气。”尹公佗不听,将弓拽满,望公孙丁便射。

公孙丁不慌不忙,将辔授与献公,候箭到时,用手一绰,轻轻接住,就将来箭搭上弓弦,回射尹公佗,尹公佗急躲避时,扑的一声,箭已贯其左臂,尹公佗负痛,弃弓而走,公孙丁再复一箭,结果了尹公佗性命。吓得随行军士,弃车逃窜,献公曰:“若非吾子神箭,寡人一命休矣!”公孙丁仍复执辔奔驰。

又十余里,只见后面车声震动,飞也似赶来,献公曰:“再有追兵,何以自脱?”正在慌急之际,后车看看相近。视之,乃同母之弟、公子鱼专冒死赶来从驾,献公方才放心。

遂做一路奔至齐国,齐灵公馆之于莱城。宋儒有诗谓献公不敬大臣,自取奔亡,诗曰:

尊如天地赫如神,何事人臣敢逐君?自是君纲先缺陷,上梁不正下梁蹲!

孙林父既逐献公,遂与宁殖合谋迎公子剽为君,是为殇公。

使人告难于晋,晋悼公问于中行偃曰:“卫人出一君复立一君,非正也,当何以处之!”偃对曰:“卫衎无道,诸侯莫不闻,今臣民自愿立剽,我勿与知可也。”悼公从之。

齐灵公闻晋侯不讨孙、宁逐君之罪,乃叹曰:“晋侯之志惰矣!我不乘此时图伯,更待何时?”乃帅师伐鲁北鄙,围郕,大掠而还,时周灵王之十四年也。

原来齐灵公初娶鲁女颜姬为夫人,无子;其媵鬷姬生子曰光,灵公先立为太子。又有嬖妾戎子亦无子,其娣仲子生子曰牙,戎子抱牙以为己子。他姬生公子杵臼,无宠。戎子恃爱,要得立牙为太子。灵公许之,仲子谏曰:“光之立也,久矣!又数会诸侯,今无故而废之,国人不服,后必有悔!”灵公曰:“废立在我,谁敢不服!”遂使太子光率兵守即墨。光去后,即传旨废之,更立牙为太子,使上卿高厚为太傅。

寺人夙沙卫强而有智,以为少傅。鲁襄公闻齐太子光之废,遣使来请其罪,灵公不能答,反虑鲁国将来助光争国,所以与鲁为仇,首先加兵,欲以兵威胁鲁,然后杀光。此乃灵公无道之极也。鲁使人告急于晋,因悼公抱病,不能救鲁。

是冬,晋悼公薨,群臣奉世子彪即位,是为平公。鲁又使叔孙豹吊贺,且告齐患。荀偃曰:“俟来春当会诸侯,若齐不赴会,讨之未晚。”

周灵王十五年,晋平公元年,大合诸侯于溴梁。齐灵公不至,使大夫高厚代。荀偃大怒,欲执高厚,高厚逃归。复兴师伐鲁北鄙,围防,杀守臣臧坚。叔孙豹再至晋国求救,平公乃命大将中行偃合诸侯之兵,大举伐齐。

中行偃点军方回,是夜得一梦,梦见黄衣使者执一卷文书,来拘偃对证。偃随之行,至一大殿宇,上有王者冕旒端坐,使者命偃跪于丹墀之下,觑同跪者乃是晋厉公、栾书、程滑、胥童、长鱼矫、三郤一班人众,偃心下暗暗惊异。闻胥童等与三郤争辩良久,不甚分明,须臾狱卒引去,止留厉公、栾书、中行偃、程滑四人。厉公诉被弑始末,栾书辩曰:“下手者,程滑也。”程滑曰:“主谋皆出书、偃,滑不过奉命而已,安得独归罪于我!”殿上王者降旨曰:“此时栾书执政,宜坐首恶,五年之内,子孙绝灭。”

厉公忿然曰:“此事亦由逆偃助力,安得无罪!”即起身抽戈击偃之首,梦中觉首坠于前。偃以手捧其首,跪而戴之。走出殿门,遇梗阳巫者灵皋。皋谓曰:“子首何歪也!”代为正之,觉痛极而醒,深以为异。

作品简介:

《东周列国志》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是一部着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关“列国”故事的白话本,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余邵鱼撰辑了一部《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依据史传对《列国志传》加以修改订正,润色加工,成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此书又作了修改,定名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

这部书的通俗之处,正是将那暗礁一样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种种是非善恶,忠好智愚,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贡献。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是对无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榜样。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人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与这些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节的进展之中。

作者:冯梦龙

标签: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春秋战国明清小说

东周列国志》最热门章节:
1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乱居郑 晋文公守信降原2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绵上 太叔带怙宠入宫中3第三十六回 晋吕郤夜焚公宫 秦穆公再平晋乱4第三十五回 晋重耳周游列国 秦怀嬴重婚公子5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众 齐姜氏乘醉遣夫6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齐纳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7第三十二回 晏蛾儿逾墙殉节 群公子大闹朝堂8第三十一回 晋惠公怒杀庆郑 介子推割股啖君9第三十回 秦晋大战龙门山 穆姬登台要大赦10第二十九回 晋惠公大诛群臣 管夷吾病榻论相
更多『古典文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