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作品选 精彩片段:
彼得大帝的黑奴(一)
彼得铁的意志 改造了俄罗斯。
尼·雅齐可夫。①
①雅齐可夫(1803-1847),俄国诗人。这里的两句诗引自他的小说《阿拉》。
第一章
我到巴黎才开始生活,而不光是活着。
摘自德米特里耶夫《旅行杂记》①
被彼得大帝派往外国学习对改造国家所必需的知识的年青人中间,有一名是他的教子,黑人伊卜拉金姆。他在巴黎军事学院学习,毕业时授炮兵上尉衔,在西班牙战争中崭露头角,受了重伤后返回巴黎。彼得大帝虽然日理万机,但还是不断探询关于他的爱子的情况,并且总是不断地听到吹捧他儿子行为与成就的谄媚的汇报。彼得对他非常满意,多次召唤他到俄国去,但伊卜拉金姆并不着急。他找出各种借口推托,时而说要养伤,时而又说想深造,时而又诉说钱不够用。彼得迁就他,答应他的要求,叮嘱他保重身体,对他的好学表示羡慕,并且从自己节俭的开支中拨钱寄给他,跟那些金币一道,也寄去了为父的忠告和防祸于未然的教导。
①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俄国诗人。
所有历史记载都证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跟那个时代的法国人的放荡轻浮、一意胡闹和穷奢极侈相比。路易十四在位的最后几年,宫廷笃信宗教,妄自尊大,礼仪繁文缛节,而到这时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了。奥尔良大公①把辉煌的品质和各式各样的罪恶集于一身,但很可惜,此人身上却没有一点伪善的影子。巴列-乐雅里②的狂欢暴饮在巴黎已不是什么秘密,这是有传染性的。那时约翰·劳③出现了。贪得无厌、纸醉金迷、听天由命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结果是产业荡光,道德丧尽。法国人在欢笑,在敲算盘,而国家则在讽刺喜剧的嬉戏的叠句声中土崩瓦解。
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却呈现出一派气象万千的图景。学识和寻欢作乐的要求使得各级社会地位的人乐于互相接近。财富、谦和、光荣、天才、五花八门的奇行怪癖,这一切给好奇心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或者,使它得到满足,这一切被人们一视同仁地乐于接受。文学、科学和哲学舍弃了寂静的书斋,进入广大社会中间以迎合时尚,指导社会舆论。女性统治一切,但已不乞求宠爱。彬彬有礼的外表代替了内心的尊重。最新的智慧和艺术之神,黎赛留大公④——那时代的阿尔基维德⑤的恶作剧已经属于历史的陈迹,并且给人们提供关于那个时代风习的概况。
①奥尔良大公——路易十四死后摄政,直至路易十五登极(1715-1723)。
②巴列-乐雅里为皇家宫殿,其花园为巴黎上流人士游乐之处。
③约翰·劳(1671-1727),法国经济学家。他兴办银行,发行纸币。
④阿尔曼·黎赛留(1696-1788)——法国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