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被背叛的遗嘱_第八章 道路在雾中 道路在雾中

米兰·昆德拉
文学理论
总共104章(已完结

被背叛的遗嘱 精彩片段:

第八章 道路在雾中

道路在雾中

穆齐尔的同时代人欣赏穆齐尔的才智胜过他的书;按照他们的看法,穆齐尔本应当写些文论,而不是小说。为了驳倒这种观点,只消一个反面的证明:阅读穆齐尔的文论:它们是多么沉重,让人厌烦和缺乏魅力!因为穆齐尔仅仅在他的小说里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需要具体人物的具体境况来滋养;总之,这是一种小说式的思想,而非哲学思想。菲尔丁(FIELDING)的《汤姆·琼斯》(TOM JONES)全书十八章的每一章里的第一节都是一篇短的文论。第一位法文译者,在十八世纪,以它们不符合法国人口味为由,干脆把它们全部删去。屠格涅夫责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论述哲学的文论段落。托尔斯泰开始自己也怀疑起来,在建议的压力之下,在小说第三版时取消了这些段落。幸好不久以后,他又把它们重新放了进去。

有一种小说式的思索,就好像有小说式的对话和情节。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长段的思索在小说之外,比如说在一份科学杂志里,是不能设想的。当然,由于语言的关系,它充满故作天真的比较和比喻。但是,尤其是托尔斯泰在谈历史的时候,不会像一位历史家所要做的那样,对于有关诸事件的确切描述,它们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带来的后果,这个人或那个人所起作用的评价等等感兴趣;他关心的是作为人类存在的新范畴的历史。

十九世纪初,在《战争与和平》中所讲述的那些拿破仑战争中,历史成为每一个人的具体经验;这些战争,以它的打击,使每一个欧洲人懂得他周围的世界遭受着一个永远的变化,这个变化会涉入到他本人的生活,将他的生活改变,把它置于动荡之中。在十九世纪以前,战争、反抗,像是自然灾害、瘟疫或一场地震一样被人感受。人们在历史的事件中既看不到一种统一性,也看不到一种持续性,并且想不到它会转变他们的进程。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加入了一个军团,后来在一场战役中受了重伤;他的整个生命都因此而打上烙印,他跛了腿,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但是那战役是什么?小说没有说。何必要说呢?所有的战争都一样。在十七世纪的众小说中,历史的时刻只是被大致地确定。只是随着十九世纪的开始,随着司各特和巴尔扎克,所有的战争才不再是一样的,小说的人物才生活在一个有具体日期的时间里。

托尔斯泰50年后回到拿破仑的战争,在他那里,对历史的新见解不仅仅记录在越来越能够抓住(在对话中和通过描写)所述事件的历史特点的小说结构中;使他首先感兴趣的,是人与历史的关系(驾驭它或逃避它,面对它而保持自由,或相反),他直接地涉及这个问题,把它作为他的小说的主题,对这一主题他使用一切手段,包括小说式的思索,加以研究。

托尔斯泰对于历史是由大人物的意志与理性而形成的思想进行论战。在他看来,历史自己形成,服从它自己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对于人仍是模糊不清的。大人物“是历史的无意识的工具,他们实现一个事业,其意义却不为他们所知。”更后面:“上帝迫使他们每个人在追逐他们的个人目标的同时,参与为一个唯一的、伟大的结果的合作,他们当中每一个,拿破仑也好,亚历山大也好,或者哪怕某一个角色,对这一结果都丝毫不知。”还有:“人有意识地为自己而生活,但却无意识地追逐整个人类的历史目标。”由此而得出这个重大结论:“历史,也可以说是人类无意识的、普遍的、随大流的生活……”(我自己强调了关键—提法)。

从这种对历史的观念出发,托尔斯泰画出了他的人物运动其中的形而上空间。他们既不了解历史的意义,也不知道它未来的进程,甚至不知道他们自己的行动(通过它们,他们无意识参与那些其“意义脱离他们自己”的事件)的客观意义,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前行犹如人在雾中前行。我说雾,而不是黑暗。在黑暗中,人们什么也看不见,人们是盲目的,人们受到制约,人们不自由。在雾中,人是自由的,但这是在雾中的人的自由:他看得见自己面前五十米远,他能清楚认出他的对话者的轮廓,他能非常喜爱道路两旁树木的美,甚至观察附近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反应。

人是在雾中前行的人。但是当他向后望去,判断过去的人们的时候,他看不见道路上任何雾。他的现在,曾是那些人的未来,他们的道路在他看来完全明朗,它的全部范围清晰可见。朝后看,人看见道路,看见人们向前行走,看见他们的错误,但是雾已不在那里。然而,所有的人们,海德格尔,马雅可夫斯基,阿拉贡,庞德,高尔基,戈特弗里德·本,圣约翰·贝尔斯,乔诺,他们过去都走在雾中,人们可以自问:谁是最盲目的?马雅可夫斯基?他在写关于列宁的诗的时候并不知道列宁主义将走向何处。或是我们?我们以几十年后的回首来评判他,我们并没有看见包围他的雾。

马雅可夫斯基的盲目属于人的永恒的状况。

看不见马雅可夫斯基道路上的雾,就是忘记了什么是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什么。

作品简介:

《被背叛的遗嘱》是米兰·昆德拉一部文化随笔,1993年在法国出版。出版至今影响不断,在文学创作和研究界深有影响。书中作者不仅讨论文学的抽象问题,而且也在论述中涉及社会思想以及音乐创作诸方面问题。

《被背叛的遗嘱》从西方小说艺术的鼻祖拉伯雷论起,开篇即谈到了作为小说要素的幽默。作者说:“幽默不是人远古以来的实践;它是一个发明。与小说的诞生相关联。”接着,作者谈到小说是“道德判断被延期的领地”,小说是“创造想象的田园”、“小说的历史作为对历史的报复”等等。特别是对卡夫卡小说艺术以及他在小说历史上的地位分析。可以说独到而精彩纷呈。与文学艺术相关联的,对音乐艺术的论述也贯穿了全文集。

作者一方面对这些“背叛”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反驳。作者首先对这些艺术家的小说和音乐作品作了艺术的分析,提出了作者作为一个小说家、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理解和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作者从人的思想、灵魂意义上对“背叛”行为进行了委婉的谴责。作者认为这些“背叛者”,他们不但设有真正理解、懂得艺术家们的艺术,而且背叛了这些艺术家们——他们逝去的朋友、偶像的灵魂,他们也并不真正地爱这些他们自称“热爱”的艺术家。

在《被背叛的遗嘱》中,米兰·昆德拉思考的是小说创作、小说的艺术以及作为创造者的艺术家在艺术史中的价值和地位。关于“背叛”,他认为这是一种对艺术家卓越艺术的误凑,对艺术家死后灵魂的背叛。

从中可以看到,米兰·昆德拉作为小说家,他并不是道德的宣讲者、捍卫耆,也不受权威和常规的约束;他有自己的思想,坚持个人精神的自由和独立:他真正捍卫的是艺术在历史上存在的独立性和意义。

作者:米兰·昆德拉

翻译:孟湄

标签: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捷克外国文学文学评论

被背叛的遗嘱》最热门章节:
1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十一2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十3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九4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八5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七6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六7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五8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四9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三10第七章 家庭的失宠儿 二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