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人生哲思录_第一编 生命感悟 沉默

周国平
宗教哲学
总共122章(已完结

人生哲思录 精彩片段:

第一编 生命感悟

沉默

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词的。对于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沉默中独自面对。我们可以一般地谈论爱情、孤独、幸福、苦难、死亡等等,但是,倘若这些词眼确有意义,那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真正的意义始终在话语之外。我无法告诉别人我的爱情有多温柔,我的孤独有多绝望,我的幸福有多美丽,我的苦难有多沉重,我的死亡有多荒谬。我只能把这一切藏在心中。我所说出写出的东西只是思考的产物,而一切思考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逃避,从最个别的逃向最一般的,从命运逃向生活,从沉默的深渊逃向语言的岸。如果说它们尚未沦为纯粹的空洞观念,那也只是因为它们是从沉默中挣扎出来的,身上还散发着深渊里不可名状的事物的气息。

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但我确信其前提是沉默而不是言词。梅特林克说得好:沉默的性质揭示了一个人的灵魂的性质。在不能共享沉默的两个人之间,任何言词都无法使他们的灵魂发生沟通。对于未曾在沉默中面对过相同问题的人来说,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话。一个人对言词理解的深度取决于他对沉默理解的深度,归根结蒂取决于他的沉默亦即他的灵魂的深度。所以,在我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对他灵魂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到他有了足够的孕育并因此感到不堪其重负时,一切语言之门便向他打开了,这时他不但理解了有限的言词,而且理解了言词背后沉默着的无限的存在。

沉默是语言之母,一切原创的、伟大的语言皆孕育于沉默。但语言自身又会繁殖语言,与沉默所隔的世代越来越久远,其品质也越来越蜕化。

还有比一切语言更伟大的真理,沉默把它们留给了自己。

语言是存在的家。沉默是语言的家。饶舌者扼杀沉默,败坏语言,犯下了双重罪过。

我们的内心经历往往是沉默的。讲自己不是一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容易的事,它需要某种境遇和情绪的触发,一生难得有几回。那些喜欢讲自己的人多半是在讲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另一方面呢,我们无论讲什么,也总是在曲折地讲自己。

越是严肃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就越是难于诉诸语言。大音稀声。这里甚至有一种神圣的羞怯,使得一个人难于启齿说出自己最隐秘的思绪,因为它是在默默中受孕的,从来不为人所知,于是便像要当众展示私生子一样的难堪。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话语是一种权力——这个时髦的命题使得那些爱说话的人欣喜若狂,他们越发爱说话了,在说话时还摆出了一副大权在握的架势。

我的趣味正相反。我的一贯信念是:沉默比话语更接近本质,美比权力更有价值。在这样的对比中,你们应该察觉我提出了一个相反的命题:沉默是一种美。

自己对自己说话的需要。谁在说?谁在听?有时候是灵魂在说,上帝在听。有时候是上帝在说,灵魂在听。自己对自己说话——这是灵魂与上帝之间的交谈,舍弃此种交谈,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上帝。

如果生活只是对他人说话和听他人说话,神圣性就荡然无存。

作品简介:

《人生哲思录》的性质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内容是周国平的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

编选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作者把自己迄今为止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全部非学术性质的文字通读一遍,从中摘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并且可以独立存在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逐级分类,让它们尽可能妥贴地各居其位。

这样一本书对于读者有什么用处呢?作者猜想是这样的:在他的老读者手中,它更是辞典,用它可以方便地检索到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论说;在他的新读者手中,它更是文摘,读它可以清晰地一窥作者的文字和思想的基本面貌。全书分为四编,即: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它们实际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所以,《人生哲思录》取名为人生哲思录。

作者:周国平

标签: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哲学散文人生感悟

人生哲思录》最热门章节:
1第一编 生命感悟 境遇与心情2第一编 生命感悟 往事3第一编 生命感悟 无聊4第一编 生命感悟 寂寞5第一编 生命感悟 孤独6第一编 生命感悟 沉默7第一编 生命感悟 苦难8第一编 生命感悟 幸福9第一编 生命感悟 财富10第一编 生命感悟 成功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