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底山西煤老板 精彩片段:
第十六章 “治庸”与“庸治”的现实窘境
煤炭大省的矿难重负与治理之困
煤炭储量丰富曾是山西人的骄傲,但是,这一行业的安全和经济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同时也让山西人感受到了空前的舆论声讨和道德价值观的压力。
这个压力不仅仅来自于中国处于整个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而且还来自山西处于整个中国经济产业链的中的“低端的低端”。
“低端”的位置总是让人有“老末”的“心理过节”。
“低端”的感觉更让人看到煤炭大省的矿难重负。
事实上,长期以来,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让山西伤痕累累。
而山西在“一煤独大”思维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尴尬遭遇,着实让山西人始料不及。
但这一切谁又能料到?
时至今日,谁也不曾想到,一个“扼制矿难”竟然成为山西煤炭经济生活中的第一个也是最沉重的“发展命题”。
长期以来,山西煤炭业在“生产挂帅”、“生产压倒一切”的思想引导下,形成“唯生产论”呈“一边倒”的形势,这种“只顾低头拉车”的“唯拉车论”导致的一个恶果就是山西整体经济呈“结构性倾斜”。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挖煤造成的生态欠帐问题日益严重。有人说,我们“头顶上没了蓝,天脚底下少了碧水”,看来,要实现“碧水蓝天”宏伟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资料显示,山西每挖1吨煤就要损耗2.48吨的水资源。照此计算,每年挖5亿吨煤,约使12亿立方的水资源受到破坏。在今天,山西省城太原市的地下水水位已到千米以下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当地一些矿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由于过度采煤,曾经山清水秀之地满目疮痍,河道干涸,林木枯死,山体开裂。
如今,这种经济“发展代价病”在山西遍地都是。
有资料显示,目前,当地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达2940平方公里以上,每年新增加的沉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同时,采煤生产对地表植被、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矿区水土流失和生态衰退问题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