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结构主义的理想是希望知识具有内在可理解性,亦即一个结构可本身自足,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借助于跟其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结构是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其中包括三种特性分别为:
(1)整体性:一个结构是由若干成分组成,他们遵从某些规律,这些规律说明了该一体系的特点,任一结构作用,必然只能在一个转换体系内进行。
(2)转换性:结构具有转换性,否则就跟那些静止的事物一般,也会失去解释事物的作用。
(3)自身调整性:一个结构内的各种转换必然会遵循该结构的规律,并產生属於这个这个结构的成分,而不会超出於结构的边界之外。
两种结构主义的对比——和李维史陀的比较
(1)共时性与历程性:对李维史陀而言,结构是一完整的个体,他是由许多元素组成,但这些元素却是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都无法发生变化,因此他强调的是结构元素关係间的不变性和固定性,而当一个结构中的所有元素都发生变化,这个结构就成了另一个结构,因此他所谈的结构是共时性的。
(2)潜意识和意识:李维史陀认为结构是理性在潜意识中所创造的,研究者要找出文化的结构,必须依靠天赋理性和直觉,他并不重视被研究者的主体性。
(3)固定结构与辩证发展:皮亚杰认为结构含有动态转换的性质,经由辩证的发展,会使体系更趋于复杂,层次更高、统摄性更大。
李维史陀的结构是种固定结构的形式,而又因为初民社会的成员生活在最自然、最原始的环境,因此他们的思维最接近人类先天结构的模式。但在皮亚杰看来,他并不认为人的思维具有不变的结构,人的智慧或精神是演进的,原始人的思维活动并不会比文明人更深刻、真实!
作者:皮亚杰
翻译:倪连生王琳
标签:结构主义皮亚杰心理学学术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