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传 精彩片段:
译者序言
1986年4月,我正在翻译这本书,传来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病逝于巴黎的消息。
仿佛能够自主选择似的,波伏瓦在萨特离世几乎整整六年的那一时刻,同她梦魂萦绕的人相会去了。而这提前的一天也许正反映出她那迫不及待的心情。
这是怎样的一对人生伴侣!我的心情无法言说,只是更加埋头翻译,很快译完了全书。这样,我的工作就不仅仅是对萨特一个人的纪念,更包含着为这一对世界文坛上绝无仅有、充满传奇色彩的终身伴侣的祝福,愿他们在天之灵安息!何况这书本来就是他们两人在特殊情况下合作的结晶。
(一)
到了70年代,也就是萨特六十五岁以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由于动脉狭窄、脑血栓和糖尿病而导致中风、昏睡、健忘、思维紊乱、产生幻觉和视力急剧减退等症状。
1974年6月,萨特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他不再昏昏欲睡,健忘和幻觉症状也很少发生。或许是感受到死亡阴影的迫近,他想写一本自传性质的书,对自己的一生作一个全面的回顾,也算是给世人留下一份遗嘱和交代。但这时他的眼睛近乎完全失明,完全丧失了写作能力。
波伏瓦注意到这一情况,而且注意到她同萨特的谈话已经恢复到以前他们经常进行的那种水平。为了实现萨特的愿望,她建议,在假期中用磁带录下他们的谈话,而谈话的内容就是萨特想写的那本自传性质的书。萨特十分赞同这个方法,并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说,“这样正好弥补这个!”
谈话的时间是这一年的8月和9月,地点先是在罗马,然后在巴黎。谈话围绕萨特一生的各个方面,按不同的主题分成若干次进行。萨特去世后,波伏瓦根据录音对这个谈话作了整理,使它有一个适于阅读的形式,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它的自然色彩。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也就是主要部分的内容。(篇幅约占全书四分之三)本书第一部分是波伏瓦关于萨特最后十年生活的回忆录。这是她在萨特逝世后根据自己的日记和搜集的其它许多材料写作而成的。
在20世纪的法国作家中,波伏瓦称得上首屈一指的写回忆录的高手,她写得既多又好。这个名为“向萨特告别”的回忆录是她的封笔之作。本来在完成Tout Compet Fait(1972年)一书后她就打算结束自己的回忆录写作生涯;只是萨特逝世后,她那一缕深切的怀念之情终不能自已,于是饱蘸着不尽的情思写下这最后一部传世之作。
她以前的回忆录作品,儿乎每一部都有反映萨特生活情况的内容,但毕竟是自传性质的,以她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而这部回忆录,正如她在书的开头所说,是她的第一本、无疑也是最后一本在付印前没有让萨特读到的书;而它是整个地献给萨特的,全都是关于萨特的,她在书中尽可能地少谈自己。这个回忆录完全可以看成是关于萨特的传记。
该书出版后,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是萨特逝世后出版的关于萨特的最有价值的一部书。
萨特只写过一本自传《词语》,时间到他十岁、母亲再婚前的童年生活为止。萨特对自己的过去毫不留恋,不喜欢过多地回忆,他不像波伏瓦那样留给我们很多自传作品。这对于那些想了解他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个缺憾得以弥补。它完全可以看作《词语》的一个续集,是萨特的口述自传,另外再加上波伏瓦关于他最后十年生活的传记,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萨特一生接受的采访和谈话不计其数。他的谈话是很有特点的。生动、活跃、风趣,闻其声如见其人;对人生的深层体验结合着精辟的哲理分析,时时闪现着睿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