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_八、扬威顿丘 耿臣之报国方式

余三
传记回忆
总共162章(已完结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 精彩片段:

八、扬威顿丘

耿臣之报国方式

曹操打破僵局,启用五六名遭禁士子,在学校任职。

一时间到曹操这里来求点事做的人络绎不绝。

曹操如今身处县令,当初求官的情景在他门前上演。

什么才是闻达?是在国家有名、任上有名还是故乡有名?

郑玄曾经讲过人们知道他的名声,那只是“闻”,不是“达”。

那什么才是“达”?

达人至少要率直、讲义气、有大义,此外还要为人通达,善于观察他人的颜色,为不如自己的人留退路。

学者马融也说过类似的话。还加上知道别人的愿望,尽量帮他人达成愿望,这样的人才是达人。并不求闻名全国、知名乡里,他哪怕就只帮助一个人,也算是合格的达人。

那种只一味求“闻”,对“达”毫不关心者,非奸即佞,他也许会得到他想要的知名,但却不能真正从得到中获得快乐。

智者良言,后辈几人有心谨遵教诲?身处这样或那样困境中的曹操,只求做好本职工作,但凡还有一点余力,能想着帮助他人就很不错了。

除了顿丘令,曹操还是议郎,议郎就应该把持操守,宁愿断头,也要说真话。曹操又给皇帝上一封名为“五贤”的奏折。

阐述社稷国家,需要贤人治理,人的道德和能力决定他的治世能力。如果任命不贤之人,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危害影响深远。

贤人不是野草,也不是自行生长的树木,贤人需要培养,是为“养贤”;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培养好贤人,还要有严格的提拔制度,是为“选贤”;选好贤人后,还要有人举荐,有能发现贤才的人,举荐他们,使他们能踏入仕途,是为“举贤”;举荐好贤人做官,还要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才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去,是为“任贤”;任用贤才,还要对之深信不疑,不要束缚贤才们手脚,是为“信贤”。要抛弃现有的举贤观念,选择人才不能任人唯亲、任人唯“党”,要在广泛的天地里选拔人才,使得更多的士人学子得以从仕。

作品简介: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不同与目前已出版的曹操传记,是对学术式或大话式曹操传记的一种颠覆,首度揭秘了曹操的成长史和教育史。同时,作为书写曹操传记的首位女性,向读者显现了女性视野中的曹操是如何炼成的。整部小说的可读性很强,很多细节妙趣横生,读者可在趣味中感受历史知识,在浓郁的抒情叙事中体味伟人的成长,看到一个相对真实、充满情趣且独一无二的曹操,诚如《三国》中曹操的扮演者陈建斌在读本书时所说的:“千年并无双,曹操只一个。”曹操之所以能成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与他在太学所接受的教育休戚相关,正是在东汉太学校训“帝之辅弼,国之栋梁”的烛照下,曹操逐渐完成了自己的转变,从一个魔兽少年蜕变为国之栋梁。当然,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的家教也直接影响到他成长的第一步。曹操所受的家教和大学教育对今天的我们也颇有启发。

成为刘备和孙权要靠出身,成为诸葛亮要靠大智慧。而身为太监之后的曹操是怎样炼成“战争、政治、艺术”上的三绝奇人?放养时光中的他有哪些魔兽行动和英雄本色?惹下命案后的他如何被解围?为什么闹到了被逼退学的地步?又是谁为他指点迷津,帮他走过“独木桥”?刚成为“曹青天”的他因何原因而不得不隐居家乡?战神前传的生活刚刚结束,却为何又要折戟于济南?

曹操前三十三岁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和精彩内心到底如何,且听余三细说曹操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余三

标签:余三曹操三国历史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最热门章节:
1八、扬威顿丘 振聋发聩颁“十诛”2八、扬威顿丘 前世欠下今生债3八、扬威顿丘 借钱保命当官难4七、名震京都 执着赢得“公子”名5七、名震京都 学生官名震京都6七、名震京都 小池塘里掀巨浪7七、名震京都 学飞雏鹰惹笑柄8七、名震京都 破鼓怎能敲正声9六、真话代价 临危受任得鸡肋10六、真话代价 此生甘受追寻苦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