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无边,吃无界 精彩片段:
自序 爱江山,因为爱美食
很多年了,没有悟透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直到那一天,从北京来到茫茫林海的神农架培育一片生态茶园,种一块菜地,养几桶蜂子,漫步在原始森林的林道,于森林的环抱中读书、写作、看星星……才有些感念袭上心头。将精神的负荷清零,即佛家说的放下,人感觉无比轻松。
一直在路上,半生只为吃行走。我感恩这片土地、亲人和为食而劳作的人们。那山清水秀的华夏风光,立着无数在土地上劳作的背影。南方翠竹掩映的白墙黑瓦,北国平原上的红房和金麦垛,河流勾勒出岁月的痕迹。我的所爱,给我以文字描绘的物景和味觉体验的滋味。历史像鱼穿越时间之水,行进的路上充满芬芳。
湿漉漉青翠多雨的江南春光,金阳光纷洒的辽阔北方,吃的一勺饭,品的一道菜,维系万年农耕。只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写,我的文字关乎中国美食,味蕾上的中国,它有无穷无尽的味道。我还会走下去,还要吃下去,活到老吃到老,食无止境。烹小鲜如治大国,一篇篇的食文写下来,梳理这些文字的时候,正好茶季进入尾期,那么多人在为桌上快乐付出汗水,作为一个美食的文字烹饪师,忽然感觉到了些许责任,一个文明古国繁多的地方美食,经历多少年多少代的精心制作,承传下来,果真写出一些味道来了么?
黎明,打开一页新阳光,将过去的美食文字归纳与总结,逐篇逐字重审,新作也小心翼翼没敢放过,汇集百万字十卷本的个人美食丛书。这些体验性的文字,表达吃在当下的美食历程。我是一个不习惯用典的人,看重与相信个人的品鉴,与之前辈大家的美食写作略有区别,袁枚、李渔、苏轼在于闲情笔调走游于味觉,以为心情调剂,未以食文为鸿制,唯深厚的学识与文学修养诉诸笔端,为学海书涯泛动些闲食的雅香,我却是带着饥饿记忆寻找味道。一个有着饥饿记忆又热爱研究自然的人,有着味觉的饥渴,还希望将我所吃识别出姓甚名谁。这就驱使我在自己的文字中,将各种植物食材与动物食材的科、属、种一一考证出来。辣椒和土豆都是茄科植物,黄鱼是石首鱼科,羊属于牛科……诸多食材,也将学名写入,方便交流也算吃了个明白。然而,在方言比菜系区划还多的中国,各地方称谓的食材与菜肴,在过去从无以学名规范条件下,考证起来可有点儿繁琐。感谢我的插画师张泽峰,他帮我将鄂西、湘西和川东一带称之为岩板头的一种鱼,考证出学名叫鳠鱼,鲿科,鳠属。还考证出炸饛的学名为碱韭,百合科,葱属。炸饛属于陕北佳县叫法,内蒙古一带叫扎蒙蒙,这种在东南部闻所未闻的香料植物,考证它相当有难度,因为我在陕北佳县吃到时就各方考证过,考证无效。
舍弃用典和民间故事写作美食,廛清食材的科属,写出学名,对于研究食材的专业人士探索和研发新食品应有小助,对于讲究食养的人士也便于检索与判别。上述如果对读者阅读后有所助益,美食文章将超出味觉记录和感性抒情。我的绘画、音乐与诗歌般的美食,我的与之关联的文字,也都在进化。
爱江山,因为爱美食。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我爱这块国土和故乡,亲人以外,就只有书中记录的各种美食了。在书稿的整理编辑之际,我要感谢华文天下出版总监张国辰先生,是他鼓动我汇编自己的美食丛书;也要感谢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及林区政府,给我提供了种茶读书,安逸静思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在出品纯粹生态茶叶的同时,文字与思想也渐有提升。我是一个有饥饿记忆的人,在北京一次大董先生问我,蔡澜先生主持美食节目品尝欧洲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我略一推算说,我在排队买猪头。我这一代人,经历过中国食物最为匮乏的时代,有过彻夜守在肉食店外排队买猪头的经历,一份肉票可以买一个大猪头,那是相当合算的事情。后来,我又做了地质勘探队员,行走于崇山峻岭,至今还喜欢以猪头肉下烧酒,因而与宫廷盛宴,酒店雅餐距离甚远,与乡土美食有着成长的亲切记忆。所以书中,多关于中国乡土及乡土美食的记述,游历中国,品味中国,中国是地球最盛产美食的国度。我爱中国,即爱中国美食,是为序。
古清生
2012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