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内心之死_前言

余华
随笔杂谈
总共16章(已完结

内心之死 精彩片段:

前言

这些随笔作品试图表明的是一个读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作者的身份。没有一个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历史就像是没有一种经历能够长过人生一样。我相信是读者的经历养育了我写作的能力……二十年多来,我像是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那样保持了阅读的饥渴,我可以说是用喝的方式去阅读那些经典作品。最近的三年当我写作这些随笔作品时我重读了里面很多篇章,我感到自己开始用品尝的方式会阅读了。我意外地发现品尝比喝更加惬意。

这些随笔作品试图表明的是一个读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作者的身份。没有一个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历史,就像是没有一种经历能够长过人生一样。我相信是读者的经历养育了我写作的能力,如同土地养育了河流的奔腾和树林的成长。

我要说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任何一个作者其实也是读者。人们时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写作如何面对读者?我的经验告诉我:广泛意义上的读者是无法面对的。因为命运的方式是如此之多,一个人如何可以代表人群?但是有一个读者是可以面对的,而且是无法回避的面对,这个读者就是作者自己,或者说是他的另一个身份。当作者在叙述中创作语言和形象时,他的读者的身份就会出来监视和检阅作者的创作,替他把握叙述中的节奏和分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伴随着写作过程时的感觉。有时候写作像人生一样迷们,前途和未来令人忧心忡忡,然而就像人生必须去经历一样,写作也必须前行,这时候就会依靠感觉的判断来寻找写作时的方向。

这样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阅读的体验,我的意思是阅读古典作品或者说是阅读经典作品的体验。这是最为重要的,对我来说经典作品就是清除了垃圾的作品,或者说是净身之后的作品。就像阳光使白昼更加明亮一样,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会使我们不断地去感受着生存的价值,仿佛是清除了人生中那些琐碎无聊和患得患失的时刻,而将那些激昂奔放和心醉神迷的时刻凝聚到了一起。我的经验是与死者的交谈更容易沟通,再也没有像生和死之间那样坦诚相见了,已故作家们的思想和激情、痛苦和欢乐,还有真诚和勇气安安静静地躺在一页页翻动的纸上,这些纸张或者洁白或者泛黄,如同风平浪静的海面一样,我们的阅读带来的则是海底的激流。为此我信任前人的智慧,所以我也相信卢克莱修的独断之语——

当代人失去了古人的活力

大地也失去了昔日的丰饶

博尔赫斯给这样的阅读下了定义,他说这些作品并不是一定具有某种优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二十年多来,我像是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那样保持了阅读的饥渴,我可以说是用喝的方式去阅读那些经典作品。最近的三年当我写作这些随笔作品时,我重读了里面很多的篇章,我感到自己开始用品尝的方式去阅读了。我意外地发现品尝比喝更加惬意。

1999年10月31日

作品简介:

余华对人生冷峻的剖析与拷问;他对历史与现实清醒的警惕姿态;他对底层生存的热烈而朴素的爱;他对人性在苦难中散发出的金子般的光辉的觉悟书写!他是谁?他就是《活着》和《兄弟》的作者余华,20世纪80年代的余华具备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种逼视世界、洞视存在的勇气与锐利。本书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精选,他在这些作品中像陀氏那样俯身向无底的深渊、在黑暗面前坚持睁大他那双残酷的眼睛、试图穿透这无边的黑暗、抵达那背后人人讳莫如深的真相。

作者:余华

标签:人性内心

内心之死》最热门章节:
1虚伪的作品2父子之战3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4博尔赫斯的现实5字与音6胡安·鲁尔福7网络和文学8什么是一个作家的看法9内心之死:关于心理描写之二10眼睛和声音—关于心理描写之一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