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晚清帝国风云2·湘军崛起_第六章 零丁洋泊叹无家 泣血折

关河五十州
历史小说
总共121章(已完结

晚清帝国风云2·湘军崛起 精彩片段:

第六章 零丁洋泊叹无家

泣血折

其实就算耆英的把戏不被戳穿,英国人还待见他,他去天津谈判对中方也不会有什么助益——身为文臣的桂良、花沙纳哪里敢扮演什么鹰派,两人都是带着“抚”的想法去天津的,和耆英并无二致,咸丰的所谓进退策略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自说自话。

连天津百姓的胆子都比来自京城的官吏大。五年前,太平军兵抵达天津,那时他们就已见识过大阵仗,敢斗也乐于斗,见四国军舰停泊于海口,一些人甚至想集结盐枭海盗抢劫军舰。桂良一到天津,路边就有许多绅民争相谒见,请求率团练帮助官兵抵抗英法联军。

桂良哪敢碰抵抗二字,急忙用哄骗的办法把这些绅民给打发掉了。

1858年6月15日,桂良、花沙纳分别与四国代表进行正式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仅英国就提出了五十六项要求,是战前所谓修约要求的三倍多,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自由传教、内地通商等一大批新的条款。

桂良当然也想斟酌轻重缓急,能驳的驳,能否的否,可是英国谈判代表、为英法联军充当翻译的李泰国态度异常骄狠,非但不肯留下商量的余地,而且一个字都不让改。

桂良等人在外交方面都是门外汉,身边也没有熟谙世界大势或长于政经商务的人才,导致对所涉条款毫无研究和认识,加上缺乏实力后盾,谈判时的那种窘迫和煎熬之状就别提了。

勉强撑持了二十多天,桂良等人毫无所得。在给朝廷写去的报告中,他们说自己即便谈到舌敝唇焦也无济于事,只好建议对各国提出的条件“姑为应允”,以便能促使英法联军尽快退兵。

报告在朝廷之上也掀起了轩然大波。恭亲王奕訢、僧格林沁等人都递上折子,要求撤回谈判代表,同时调用全国之兵,动用倾国之粮,与英法联军决一死战。这其中又以僧格林沁的态度最为坚决,语气也最为激愤。

以前耆英曾几次当着咸丰的面奏陈英军可畏,应该多与之周旋,也就是委曲求全,被咸丰评价为贪生怕死,只想保住自己的官位。僧格林沁认为桂良等人亦如此,左右都是尸位素餐之辈,谋求议和无非是全身家、保妻子,却忘了要以华夏的社稷和生灵为重,真是可恨可叹可笑可怜。

作为道光临终前指定的顾命大臣,僧格林沁也没给道光、咸丰父子留面子。他说道光生前就是误听谗言,才导致英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哪里料到皇上你又听谗言,以致隐忧社稷,遗祸子孙。皇上你这么做,日后还有什么脸去见先皇呢”?

在折子的最后,僧格林沁用了四个字“泣血上奏”,这就是著名的“泣血折”。

写的人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全然忘了读的人会是什么心理感受。对咸丰来说,这些文句足以让他五味杂陈,难受到钻心。倘若此折是别人写的,有十颗脑袋也不够摘的,但它出自僧格林沁的手笔,是自家人,对于这位赤胆忠心、曾帮助他挽救国运的表弟,咸丰的感情完全两样。

事实上,咸丰自己也深感四国在天津谈判中的要求严重损害了大清帝国的尊严和利益,“万难允准”。他在桂良等人所上的折子中批道:“览此折不觉愤懑,尤堪痛恨,看来你们此行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谈判结果反而还不如原约(指《南京条约》)了!”

作品简介: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是关河五十州近代历史写作的重磅作品。本系列参阅了国内外丰富的史料,运用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入地理解当时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们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试图重新梳理近代史发展脉络,再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

晚清乱世,在中国命运正值日落西山、清政府几乎难以为继的时候,湘军集团横空出世,几乎成了清廷唯一可以倚仗的力量。晚清朝廷也因此得以苟延残喘。而湘军集团也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清帝国最顶尖的人才——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无一不是可以独当大局的救世能臣。

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以全新的视角来讲述湘军崛起的历史,用生动的语言来揭开湘军“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的彪悍人生,并对湘军集团独特的组织架构、军队勇猛的战斗风格及独特的训练方法、募兵制度,以及湘军领袖的个人性格、才能与相互关系,也有着非常生动到位的评价。

“历史成就了湘军,湘军改变了历史”。正当湘军与太平军战况正烈之时,英、法在美国、俄国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作者:关河五十州

标签: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湘军崛起历史清朝晚清

晚清帝国风云2·湘军崛起》最热门章节:
1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以父之名2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红单船3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哪里是轻轻巧巧就能做到的4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御将之术5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狼来了6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好钢用在刀刃上7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遗书8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再坚持一下9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转危为安10第三章 用时间来熬 重新找回了自信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