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 精彩片段:
第七章 当亡不当亡
心惊肉跳
吴文镕身为曾国藩的座师,也一直是曾国藩背后的有力支持者。早在他第一次固守武昌时,就向曾国藩发出了急速援救的信函。曾国藩不愿意,只是部下踊跃,才勉强答应,但一接到太平军撤围的通报,就马上取消了出发的命令。
第二次吴文镕奉旨与太平军决战,又接连写信给曾国藩,要其尽速派水师赴鄂,可曾国藩仍然没有在第一时间出现于黄州。
不论是依据世俗人情,还是对照理学标准,曾国藩都该被打屁股,可他又不得不这么做,原因就是他没有准备好,尤其水师还处在雏形阶段,其中快蟹船只有十艘,连油漆都没干,从广东采购的洋炮还在路上,至于水勇,才刚刚开始招募训练。可想而知,若以这样的水平仓促出战,难免会输得落花流水。
自出走长沙后,曾国藩再次发挥了他咬牙忍耐的硬功夫。在没有把握取胜的情况下,他死也不肯拿水师去冒险,以他这样一个把儒家伦理道德奉之如圭臬的人,可想而知,其间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
当然更应该让人感到佩服的还是他的老师。吴文镕被曾国藩说服了,认为曾国藩做得对,反过来一再告诫对方在水师完成训练之前,千万不能轻易出兵。
战死前两天,吴文镕给曾国藩写去一封信。在信中,他说我是被逼才来到黄州前线的,没有胜利的希望,所以必死无疑,今后只有靠你在衡阳训练的部队,才有能力跟太平军作战。
吴文镕怕曾国藩念及师生之情,不顾一切地前来援救,因此一再叮嘱曾国藩非有把握不得出战。二者存一,他要保全一个人,不是从人伦的角度,而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按照人伦,学生不救老师乃大逆不道,但按照国家利益,学生比老师更重要,因为以后的东南大局全要靠这个学生来支撑了,倘若曾国藩再有不测,他吴文镕纵使能侥幸活下来也挽不回这一损失。
吴文镕生前留下的这些话让曾国藩痛彻于心,“深忧之”,很长时间都难以自拔。
他要么不出战,出战就必须做到最好,否则他将一无是处。
当南方战事混沌一片时,咸丰正在北方面临一场更猛烈的冲击——较之于西征,北伐无疑更让他心惊肉跳。
北伐军统兵将领为林凤祥和李开芳。林、李都是广西武鸣人,有“武鸣双雄”之称,两人都有一身硬功夫,从拳术到骑马射箭无不擅长,在太平军内被尊为“军锋之冠”,乃军中一等一的悍将。
北伐军共有两万之众,论人数远不及西征军,但从广西到南京,他们一直都是先锋部队。什么样的部队才能做先锋?当然得是精锐才行,尤其这两万人里面还有三千是广西“老兄弟”,这些人大多是拜上帝教的信徒,且身经百战,称得上是精锐中的精锐。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由于他们资格太老,洪秀全和杨秀清怕控制不住,才索性全部派往了北方前线。
将为一流,兵为一流,可以想象北伐军有多猛。出征前,林、李二人得到的指示是不贪图攻城夺地,要速战速决,以便“疾趋燕都”,第一时间到北京给咸丰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