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2·贞观长歌 精彩片段:
第十二章 危险关系
《括地志》
时隔一千多年后,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唐朝曾经有一个皇子名字叫作李泰,但是对历史和地理有点研究的人都会知道,唐朝曾经产生过地理方面的大型专著,《括地志》。历史的灰烬可能会湮没李泰,湮没李泰曾经的种种事迹,但不会也不该湮没《括地志》,而李泰正是《括地志》的主编。为了《括地志》,李泰整整花去了四年时间。
李泰为什么会想起主编《括地志》呢?这个想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魏王府司马(秘书长)苏勖的建议。
苏勖,名字看着比较陌生,实际很有来头,也很有水平。李世民开文学馆时,他就是其中一员,后来由阎立本画像、褚遂良之父褚亮配文遂成历史上津津乐道的《十八学士写真图》,苏勖正是十八学士中的一员。
苏勖学士在成为魏王府司马之后,辅助魏王李泰就成了他人生的一大目标。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李泰?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让李泰赢得更多的青睐?苏勖学士想了很久,想了很多方法,又否决了很多方法,最终想出了一个方法——编书!
编书,古往今来都是一条不错的捷径,战国时吕不韦延揽宾客编了一套书,最后吕不韦定下了书名《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出版后,吕不韦玩了一个噱头,悬赏千金,凡能改动书中一字者即得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后来吕不韦倒了,而《吕氏春秋》还在,直到现在。
除了吕不韦,古代名王延揽宾客编书的还大有人在,除了赢得身后盛名,更重要的是在当时也赢得了重要的政治资源,这不正是魏王李泰所需要的吗?
愚蠢的人总是七窍开了六窍,然后剩下一窍不通,而聪明的人恰恰相反,一点就透,一点就通,魏王李泰就是这种聪明人。当听到苏勖的编书建议之后,李泰差点儿跳了起来,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捷径吗?还有比这更好的捷径吗?
两个聪明人一对视,一合计,很快定下了编书的大方向。
这个大方向是什么呢?地理!
定下地理这个大方向是有深意的,简单地说就是投李世民所好。李世民被后世称颂,一是因为他的文治,二是因为他的武功,而武功就体现在大唐版图的扩张。从这个角度说,没有人比李世民对大唐的版图更感兴趣,没有人比他对大唐的地理更感兴趣,而李泰要编的就是让李世民成就感得到满足的大型地理专著《括地志》。
贞观十二年,李泰上书李世民,请求编撰《括地志》。李世民准奏,从这一年起,李泰开始了编撰《括地志》的漫漫征程,这一编就是四年!
公允地讲,李泰很有能力,也很有号召力。他将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延揽到魏王府中,大家一起编撰这套大型地理专著。
李泰延揽的这些人,绝大多数有着真才实学,以上的这四位,除蒋亚卿外,皆声名很大,影响很广,百度一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