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 精彩片段:
序
写过不少字,提笔为自己的书写序还是第一次。
先感谢读者朋友们的厚爱,让我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写手能够接二连三地将文字变成铅字,尤其这套《唐史并不如烟》出到了第六册,按照计划,还会有第七册,相信就在不远的将来。
坦白地说,我的这套通俗唐史系列是受了《明朝那些事儿》影响,这一点毋庸讳言,当年明月创造性地开创了通俗写史,引领了一时风潮,而我恰在这个时候加入了这个行列。至于我的书名,见多识广的人应该会联想到章诒和先生的《往事并不如烟》,没错,我在起书名的时候借鉴了章先生的书名。
在《往事并不如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看到了立体的史良,看到了有烟火味的罗隆基,这些人物的形象区别于历史课本上那些干巴巴的文字,章先生用她的笔告诉我们,这些人物曾经如此这般生活过。
受章先生影响,我力图在我的书中让一个个人物活起来,让他们不仅是平面的,更是立体的,让他们活在大时代中,同时更关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命运,这既是为古人,也是为我们自己。
试想,当我们告别这个世界,如果后人仅仅凭借我们的档案和履历了解我们,那是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们不只有生卒年月,不只有所谓的大事记,我们更有一个平常人的喜怒哀乐。在这个世间,我们哭过,笑过,奋斗过,颓废过,每个人都曾经是自己人生戏剧的主角,如果将我们的人生浓缩提炼,何尝不是一幕幕人生大剧?
时针拨到2009年4月,《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面世,我是一个俗人,也有名利之心,也期待自己的书能有洛阳纸贵的效果。略显遗憾的是,由于上市推广并不到位,这套书没有成为一时无两的绝对畅销书,反而成了书店的常销书,看过的人纷纷好评,但没看过的人还是没看过。在这个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年代,身为一个普通作者,我又能怎样呢?
有意思的是,随着唐史系列的出版,出版方的纠结也在与日俱增,甚至几次开会研究,为什么此书不如预想那般红呢?明明具备了畅销的潜质,为什么登不上畅销书排行榜呢?几次研究下来,出版方得出结论,书名没取好,需要重新取名,重新包装上市。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重新包装,那么已经推出的几本怎么办?就这样,在矛盾中,唐史系列出到了第五本。
最终在中国文史出版社梁玉梅编辑的穿针引线下,唐史系列第六本《元和中兴》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并且该系列迅速再版。
此时喧嚣的通俗历史热已成过去式,而我既不迷恋所谓的热潮,也不惧怕所谓的低谷,无论热潮还是低谷,我还是我,我只想安安静静写字,安安静静在书里与古代人物对话。
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时间变得忽快忽慢,当我们回忆过去时,往往感觉就发生在昨天,而当我们回忆近一两年甚至近半个月的事情时,甚至会有过去好久、恍如隔世之感,这一切都是因为科技进步和信息爆炸。当一切信息都碎片化后,我们的记忆也支离破碎,到最后,能记住的又有多少呢?
科技对出版的冲击显而易见,科技对作者的冲击也前所未有,但只要心中有坚守,什么时候都不会迷茫,也不会随波逐流,到后来你会发现,就这样安安静静挺好。其实,无论多大的冲击,人总是要看一点历史的,我们得知道我们出发的路通向何方,更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出发。
最后用一点篇幅感谢一下家人吧,如果没有他们的引领和支持,我不会走到今天,也不会有唐史系列。
我的母亲李家华女士1953年出生,1960年入学,1966年小学毕业,因为家庭的原因没能继续求学,至今引以为憾。据母亲回忆说,小学毕业时她的数学和语文考试成绩都是满分——100分,本可以进入中学继续求学,无奈外祖父患病在身,一家老小全靠外祖母里里外外支撑,虽然彼时上学学费可以全免,但还需要有一套住宿被褥,就是这套被褥难倒了母亲一家人。当然其中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那时农村盛行“女孩读书无用”论,又恰好同村有一位中学毕业的女生回村务农,这些背景成为母亲继续求学的绊脚石,最终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止步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