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_第四章 迷案,永远没有答案 坏了,我们都成了失学儿童

曲昌春
历史小说
总共107章(已完结

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 精彩片段:

第四章 迷案,永远没有答案

坏了,我们都成了失学儿童

转眼间,杨广当太子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过得有点漫长,原来国之储君的日子挺难熬的。

回想这一个多月,杨广有点同情杨勇了,自己才被折磨了一个多月,而他被折磨了二十年,谁说当太子是好事呢?往坏了说当太子就是前途不明的有期徒刑,运气好的刑满释放登基加冕,运气不好的直接转死缓甚至斩立决。

然而无论杨广多不自在,太子还得接着当下去,朝廷的布局也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公元601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杨坚六十一岁,杨广三十二岁,老皇帝杨坚改了年号,由开皇改成了仁寿。

在宣布改年号的那一刻,杨广意识到,父亲老了,以前他在乎的只有工作,现在似乎更在乎自己的寿命。想想也可以理解,四十不惑的年纪登基,六十一岁的年纪也该耳顺了,也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寿命问题了,累死累活图什么呢?

改完年号,杨坚任命杨素为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随后又晋封杨广的长子杨昭为晋王,显然这样的布局是在为交班作考虑。不过皇帝是终身制的,至于杨广哪天转正,还得问村长去。(笑话典故来自郭德纲的相声《西征梦》:开着直升机向一个村民问路:“大爷,美国怎么走?”“那谁知道,问村长去!”)

相比之下,这一年大隋比较平淡,不过平淡中也有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除了七十名贵族子弟,剩下的都是失学儿童。从表面上看,事情的起因是学生素质太低了,杨坚不高兴了,在六月十三日这一天,颁布诏书,除国子学(国立贵族大学)保留七十名学生,其余的如太学、国立四门专科学校、各州县学校全部撤销,全体学生回家,爱干啥干啥。

诏书一下,天下哗然,随之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爱学习的理直气壮跟家长说,学校都撤销了,还读哪门子书啊;爱学习的则哭天抢地,头悬梁白悬了,锥刺骨白刺了,上哪儿说理去呢?

严格说起来,中国的大学传统源远流长,只是因为自古以来名称不一样,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在近代中国才有大学。实际上不是,早在西汉时,就设立有太学,太学就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要从西汉算,中国的大学历史那就长了去了,一千年那是刚起步,两千年才是刚刚好。

从西汉起,大学时而兴立,时而废除,废除的原因不外乎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没有精力管理大学了。杨坚治下的大隋却完全不同,此时的隋朝蒸蒸日上,在这个时候关闭全国的学校,莫非是吃错了药?

杨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些学生知道得太多了。

杨坚确实觉得天下的百姓知道得太多了,怎么忽悠都忽悠不住。从公元581年以来,他不断让人上报祥瑞,以证明“隋代北周”是历史选择,无比正确,无比英明。祥瑞的历史同样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祥瑞,比如亲眼看见自家房顶上空有凤凰飞过,路边捡到一块石头上刻着“隋朝万岁”,只要是有利于隋朝发展的,随你怎么说,心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祥瑞也就有多大。

作品简介: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在山呼海啸的人群中,青涩少年李渊静静伫立,此时他的身份是大隋独孤皇后的外甥。没有人能够想到,36年后,当年的青涩少年成了大隋王朝的掘墓人。

在隋末的乱世中,李渊不是起事最早的,也不是实力最强的,但他却是笑到最后的人。遗憾是,他生活在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夹缝之中,跟隋炀帝的身后臭名相比,他太黯淡了;跟唐太宗的身后盛名相比,他太平庸了,但风云三百年的大唐开国却始终无法绕开李渊。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对手,也照出了自己,大唐开国是强者李渊奋斗的结果,也是隋朝无意中成全的结局,大唐开国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王朝更替的宿命。

作者:曲昌春

标签:曲昌春唐史并不如烟历史小说唐朝幽默

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最热门章节:
1第十七章 洛阳,谁家天下 李密的末路2第十七章 洛阳,谁家天下 最后的死磕3第十七章 洛阳,谁家天下 破碎的肥皂泡4第十七章 洛阳,谁家天下 梦碎!两个人的悲剧5第十七章 洛阳,谁家天下 来自民间的“狗咬狗”6第十七章 洛阳,谁家天下 领导,冒号!7第十六章 唐国兴,理万年 洞房花烛夜——隔壁8第十六章 唐国兴,理万年 苦孩子也能当皇帝9第十五章 最后的江都 惊变10第十五章 最后的江都 死结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