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阳谋高手 精彩片段:
代序 探寻清史真相的向导
纪连海先生在北师大二附中教书,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学,还要著书立说,实在是位挑战自我的杰出教师,是个有历史责任感的辛勤学者。
我从他那讲坛上流淌着满怀激情的如珠妙语,从他那对历史是非旁征博引的谦恭谨慎,从他那评书般展现历史气息与质感的生动形象,感觉到了他做人的真实与为师者的风范。
纪先生在诙谐、爽朗中倾诉的历史,尽在250年内。由于战乱祸频与数次政权更迭,历史烟尘浓重、泥沙俱下,书籍常毁兵烬,信仰几遇危机。或因这衣食无着的几代人,只疲于奔命,今已模糊了刘墉、纪晓岚与和珅等众人的背影,朦胧了那个盛世。历史繁华喧嚣过后,早已沉默无语;而清史至今无人系统整理,只留下些旷世奇谜。
连海先生,当是让人们寻接这片迷失的一个称职向导。他的激动背后是认真,轻松里面是沉重。他是用自己的勤奋博学、孜孜不倦,在孤独、荒芜的历史过道上跋涉与发现,严谨、细致地寻觅匆匆过客们的蛛丝马迹;一帚帚地清除厚重的泥尘,一刷刷地擦扫演绎的锈蚀,一字一句地拾回鲜活与真迹;致力那盛世历史,以恢复本来的生命与故事,以让那久远的铜镜靓丽如新、光彩照人。
年富力强的连海先生,是在从事一项艰辛且神圣的工作。历史是严肃、繁杂的,就是自己记录自己,也会遗漏脚印;演绎的故事,又不是正史,古与今,人们前行,总是在许多不可知的混沌与机遇中摸索;很多历史悬念,得不到理想的下回分解……历史经过、结局的生成,不会像剧本构思那样圆满、巧妙,那样依附理性,那样循序渐进。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但这种也要种好了,不要破坏生态,毁灭家园。多少个梦寐以求到头来两手空空,多少人出师未捷身先死。有很多历史结局就像双色球那样,在摇奖机上随意遴选、翻新着万千花样。
连海先生,在浩繁的先人记忆中,睿智挖掘、审慎比对与科学鉴别出真切的历史和脚印。于是,在他愉悦幽默的讲坛上,墨香情切的书著里,人们终于看到了乾隆年间,有芳香气息的花木,有脉搏跳动的人物,呈现个活生生大清王朝原生态的君臣群像。
人生不满百,常耽千岁忧。历史又往往是今人的借鉴——社会需要反腐倡廉,保证国体健康,百姓需要持以忠孝爱国,承接民族传统;人们进而渴想在历史沉淀中,各自寻找各层面与方位的自我和真谛,用以尽量拔高与延伸自己的感知与作为。
于是,当民族复兴的崭新太阳冉冉升起时,要腾飞的人们,正惶惑不安地寻觅、认知自我,怕丢失了自己的根基与镜子。
故而,很多人都想与那些梳着扫平四夷、问鼎中原的清朝大辫子们对话、交流,让他们详真地讲述当时;人们都想与那些二百多岁的祖爷爷探讨如何做人、秉政,如何汲取经验、教训;都想在前人的笑声与泪光中,光大民族与自己。人们渴想能有这种跨时空的神秘沟通,以永葆国运祥和兴盛,以避免自己以后走得曲折,行得困苦。
于是,人们渴盼新世纪再出现个真确、严谨解读历史的司马迁,连海先生在这条艰辛路上的探求与付出,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希望的曙光。
我是刘氏家族十六世人。我二世祖刘恒,明朝弘治(有说成化)年间时,从今安徽砀山,迁山东诸城逄哥庄务农;五世祖刘通,在明末时考取秀才;六世祖刘必显,1652年中进士,清顺治年间任广西员外郎;七世祖刘棨,1685年中进士,康熙时做四川布政使,就是乾隆的老师朱轼、蔡世远在雍正年间著书《国朝循吏传》颂扬的那个廉洁、正直的清官;八世祖刘统勋,1724年中进士,从雍正年起做官,他除暴安良,体恤民情,竟破了汉人在清廷做官的记录——当了首席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九世祖刘墉,1751年中进士,他机智博学,勤政爱民,也当过首席大学士与尚书房总师傅。
其中,八世祖刘统勋应该是故事最多的。据《清史稿》记载,他曾十二次钦差各地修河、勘狱,处理政务;尤其是惩治了很多贪官,治理了张廷玉结党营私案,冒死制止乾隆以大量满人出任地方官的重满轻汉弊政。他清正廉洁,当面指责,严词拒绝下属馈赠,常常不顾奸佞截杀,微服出京访贫问苦,深得百姓拥戴。
刘氏爷们以自己血泪、气节跋涉艰险、救民水火,百姓敬仰其浩浩正气,耿耿忠诚。当人们遭遇灾难时,企盼清官解救社稷与自己,就将这史距近、事迹多的老少刘公故事由街谈巷议,演绎成亦庄亦谐的地方书戏,如《刘公案》、《君臣斗》、《铡叶阁老》、《左连成告状》与《黄爱玉上坟》等,并在民间流传近二百年。
刘必显与三世后人中,有35人考取举人,11人中进士。刘氏家族被乾隆帝称赞为“海岱高门第也”与“国史之表”。1814年,嘉庆帝亲命太子少保光禄为刘氏家族修谱,并将刘统勋、刘墉身后,供奉于地安门外乃营庙的贤良祠内,与屈原、岳飞和包拯等忠良享有同等待遇;后朝帝王群臣,每年春秋两次展祭,行两跪六叩三献之礼。而十世时,又出了吏部尚书刘之,十一世又出了文化官刘喜海。刘氏家族如此昌盛,得益于忠孝厚积的民族传统,也得益于六世祖刘必显与七世祖刘棨的苦心培植与先身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