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之复合 精彩片段:
第一章
一
下午三点五十三分,柴油列车离开天桥立站,朝西驶去。这天是十月二日,天空中阴云密布,虽然刚入秋,却冷得有点过分。
伊濑忠隆对时间了解得如此准确,是因为列车驶离站台时,他的视线刚好落在手表上。他这样做,并不是想根据小卖部上方的车站电子钟矫正手表的时间,只是太无聊罢了。
伊濑小小地伸了个懒腰。和他一同从京都上车、在绫部换车的乘客,有一半在天桥立站下了车,车厢一下子空了。这让他的无聊感骤增,而且此后列车将继续深入乡村,这也使他倍感落魄。
四国出身的浜中三夫坐在对面。看到伊濑忠隆在打哈欠,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浜中连忙安慰道:“老师,只要再忍耐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了。”他说的是四国方言,发音却像关西方言一样软绵无力。
“这样啊。抵达那里的时间是下午四点四十五分,对吧?”伊濑心不在焉地反问道,将目光投向窗外。
厚厚的云层遮蔽了阳光,云层下方是狭长的铅灰色海平面。长着一排松树的细长沙堤将海面对半分开,朝远处延伸开去。由于阴天的关系,环绕海面的群山颜色暗淡,作为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桥立看起来并不惹眼。
列车沿着弯弯曲曲的海岸行驶,透过窗户可以仔细观赏天桥立。可没过多久,列车就把这一景观抛到后面,驶入更加单调乏味的山峦之中。为了方便铲除积雪,普通农家的房顶上铺着上釉的瓦。这多少算是点特色,但只能断断续续地看见,在窗边一闪而过后就消失了。
浜中将剩下的一枚口香糖递给伊濑:“老师,咱们差不多到山阴了。”说着,他把视线投向窗外。
他们一大清早就赶到羽田机场搭乘飞机,降落伊丹机场后,又乘车赶往京都站,在那里等候火车,最后才坐上柴油列车,整个过程辗转了近四个小时。年轻的浜中为了安抚疲劳不堪的伊濑,途中屡屡主动寻找话题。刚才聊到山阴,他又借题发挥,说因为“山阴”这个地名给人阴暗的感觉,便有人发起改名运动,这事甚至还上了报纸。
“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浜中感叹,“很多古地名明明都有各自的来由,却一个个都消失了。名为‘山阴道’的行政区早在八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
浜中只有三十二岁,却有着广博的学识。之前的谈话也表明了这一点。他博览群书,虽都涉猎不深,却博闻强识。“山阴”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大宝元年,即公元701年。在万叶时代,人们把山的南面,即向阳一面称为“阳”,而将与之相对的北面,即背阳一面称为“阴”。从传统意义上说,作为背阳面的“山阴”的确给人以阴暗的感觉。不过,浜中并没有谈及这一点。
二
伊濑忠隆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小说家。他与浜中是在自己位于练马区的肮脏廉价出租房里认识的。那儿以至今犹存的武藏野遗风闻名,实际上只是因为地处偏远,附近还长着些杂木林而已。当时浜中主动前来拜会,他名片上的头衔是“《草枕》月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