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棺之尸 精彩片段:
导读
张淳/文
1942年的《无棺之尸》是劳森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马里尼和哈特领衔主演的大戏,以一种喧闹、惊险、刺激而极富逻辑的方式上演着,死而复生、连续密室、如魔术般绚烂的表演,为劳森的推理小说长篇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密室的黄昏与巅峰
密室小说的发展历程几乎与推理小说的发展历程一样,但具有相当的黏性。推理小说在不同的时期有着鲜明的流派以及流派之间的纷争,而密室则犹如一条涓细的小溪般,源远流长,极富生命力。总有一小群人聚拢在一起,彼此以离奇而诡异的谜题互相挑战,回归最原始的神秘圆桌聚会,将脑力游戏发挥到极致。
密室是推理小说中最匪夷所思的类型。高空溺死的尸体、地下复活的死人、冰箱里逃生的艺术家……密室早已不再是那个下底上盖,四周石墙的封闭世界,无数的作家对密室这个题材的外包装进行着各式花样的翻新。密室的诡计也不断地旧瓶装新酒,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劳森可以说是热衷密室的作家中,比较保守的一位。他原本就是个魔术师,深谙各种魔术手法和观众的心理。他不会允许自己去写一曲山崩地裂的狂歌,也没有如卡尔般一个形容词便渲染出深入内心的恐惧。他只是一位魔术师,力求将合理、可能、现实的手法以推理小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甚至不借采用一些非侦探小说元素的极端手段,以保证自己的良心安稳。他是一位特殊的推理小说作家,因为他的灵魂浸透在魔术师的血液之中。而这,也是劳森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密室本就是一个不现实的推理谜题,却有一群人为此付出全部的心血。诞生得比推理小说还早的密室小说,随着推理小说洪水猛兽般的发展而潺潺汇集,经历了许多年的小打小闹、挫折、开拓和积累,最终在卡尔的时代汇为洪流。当一件事物的发展达到巅峰的时期,就是他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他会眼睁睁看着那些他们并不屑的东西从身旁冉冉升起。密室最好的岁月,也就是密室最辉煌的绝唱。20世纪40年代,密室这类纯脑力游戏的题材存活了下来,而其中能够写出饱含逻辑、情节设计、复杂人物关系和惊人诡计故事的,就那么几个人。更而恰好,这些人是常在一起讨论的好朋友。劳森,就是其中的一员。
情节与诡计
有人说密室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结束了,因为截止那个时候,除了布朗神父和思考机器之外,还有着大批短篇作家,他们几乎穷尽了密室诡计的所有可能性。1935年《三口棺材》的密室讲义,基本上就是对20年代之前密室所有类型的概括。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人能够超脱此讲义。
自从长篇推理小说兴起之后,情节、人物关系、连续转折、惊人真相等相比诡计来说更加隐性更加柔性的元素愈发被作家重视,而这些元素与密室题材的结合,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劳森无疑是深谙此道的作家。他对付读者就像是在舞台上对付目不转睛的观众一样,你不认真,你就无法理解。你认真的话,你就已经输了。他会为读者设下无数的伏笔和圈套。当读者自作聪明地以为抓住作者思路的时候,其实才刚刚开始陷入泥潭。《无棺之尸》便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个被先后杀了三次的死人,一次次从地狱复活归来,而曾经埋葬他的墓地里,连空荡荡的棺材都不剩下。离奇的故事并不难写,但要把离奇的故事写得合理、符合逻辑并且惊人,就难了。这种设计并不是物理上或空间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心理的感觉。
魔术和诡计相通的地方,本来就在于其思维盲点性。这需要表演者高超的误导技巧,而这一技巧又需要作家对读者的心理具有相当的把握程度,并且能够设计出足够复杂而有机的剧情。当推理小说从单纯的诡计短篇时代发展到离奇诡谲如电影画面般的长篇之后,作者与读者的较量,便早已不是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掰腕子,猜猜凶手和诡计的真相了。
以情节的各种设计为核心的误导,辅助着密室和不可能犯罪的核心谜团,才是密室长篇黄金时期真正的秘诀。而劳森呕心沥血的设计,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典范。
足够复杂、足够离奇、足够惊人、足够逻辑、足够引人入胜,劳森的小说犹如魔术串烧表演一般,看得你眼花缭乱,在来不及思考的途中,便已陷入圈套。读者所需要的,就只是沉浸在劳森的世界里,好好享受这一幕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