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悲惨世界_第九卷 最后的黑暗,崇高的黎明 三 他能抬起割风的马车,但现在连一支钢笔也嫌重

维克多·雨果
外国小说
总共367章(已完结

悲惨世界 精彩片段:

第九卷 最后的黑暗,崇高的黎明

三 他能抬起割风的马车,但现在连一支钢笔也嫌重

有一天傍晚,冉阿让很困难地用手臂把自己撑起来;他自己把脉,但已摸不到脉搏;他的呼吸已很短促,而且还不时停顿;他承认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衰弱过。于是,大概某种特别重的心事使他拚命使劲,坐了起来,穿上衣服。他穿他的工人服,既不再出门,他就又恢复穿这种服装,这是他比较喜欢的。他在穿衣时不得不停了几次,仅仅为了穿短上衣的袖子,他额头的汗珠就不停地往下流。

自从他一个人生活以来,他已把床放在前厅里了,为的是尽量少占这一套空荡荡的房间。

他把手提箱打开,又把珂赛特的服装拿出来。

他把这些衣服摊开在床上。

主教的蜡烛台仍放在壁炉架上。他在一个抽屉里取出两支蜡烛插在烛台上,于是,虽然天还亮着,当时是夏天,他把蜡烛点起来,在有死人的房里有时大白天就这样点着蜡烛的。

每走一步,从一件家具走到另一件,都使他极度衰竭,他必须坐下来。这完全不是普通的疲乏,消耗了的体力可以再恢复,但这只是剩下的一丁点能动的余力了;这是耗尽了的生命,正在一滴一滴地消失在最后的难以支持的努力中。

他倒在镜子前面的一把椅子上,这镜子对他是种不幸,但对马吕斯却是一种天赐,在镜中他见到了珂赛特吸墨纸上的反面字迹。他对着镜子已不再认识自己。他已八十岁了;在马吕斯婚前,人们觉得他还不到五十岁,这一年抵得上三十年。他的额头上,已经不是年龄的皱纹,而是死亡神秘的痕迹。已经可以感到那无情指甲的掐印。他两腮下垂,面如土色,嘴角朝下,好像从前刻在墓上的人脸装饰;他带着抱怨的神情望着空中;好像悲剧里的一个主角正在埋怨某一个人。

他停留在这种状态,沮丧的最后阶段,这时痛苦已不再发生变化,可以说它已经凝固了;就像灵魂上凝聚着失望一样。

夜已来临,他很吃力地把一张桌子和一把旧扶手椅拖到壁炉边,在桌上放下笔、墨水和纸张。

做完这些,他昏过去了。神志恢复后,他感到口渴。他提不起水罐,他很困难地把它侧过来靠近嘴,喝了一口水。

后来他转向床铺,仍旧坐着,因为他已站不住,他望着这套黑色的小孝服和所有这些心爱的东西。

这种沉思静观可以延续数小时,但好像只过了几分钟,忽然他一阵寒颤,感到寒冷已向他袭来,他撑在主教的烛台光照耀着的桌上,拿起了笔。

但笔和墨水因很久不用,笔尖弯了,墨水也干了,他不得不站起来放几滴水在墨水中,这样做又不得不停下坐下两三次,他只能用笔尖背面来写字,而且还不时拭着额头。

作品简介: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是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卓越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冉阿让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所做的一系列令人感动的事迹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本质及其罪恶现象,对穷苦人民在封建重压下所遭受的剥削欺诈和残酷迫害表示了悲悯和同情。

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人性向善的精神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作者:维克多·雨果

翻译:李玉民

标签: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法国经典名著外国名著

悲惨世界》最热门章节:
1第七卷 最后一口苦酒 二 泄露的事里可能有的疑点2第七卷 最后一口苦酒 一 第七重环形天和第八层星宿天3第六卷 不眠之夜 四 “不死的肝脏”4第六卷 不眠之夜 三 难分难舍5第六卷 不眠之夜 二 冉阿让的手臂仍用绷带吊着6第六卷 不眠之夜 一 一八三三年二月十六日7第五卷 祖孙俩 八 两个无法寻找的人8第五卷 祖孙俩 七 幸福中依稀记得的梦的余波9第五卷 祖孙俩 六 两个老人,各尽其能,为珂赛特的幸福创造一切条件10第五卷 祖孙俩 五 宁愿把现款放在森林中也远胜交给这样的公证人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