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_代序 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

戴建业
文学理论
总共43章(已完结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 精彩片段:

代序 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

——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首先向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祝贺!同学们通过个人的艰苦努力,得以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得以拜到自己心仪的导师,我们老师能够如愿地招到各位英才,所以,今天在座的老师个个都喜上眉梢,在座的同学个个都笑容灿烂。《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能有机会和台下的青年才俊一起学习,这是我个人最大的荣幸,也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昨天,胡亚敏教授和陈建宪副院长要我在开学典礼上和大家谈谈“学术规范”问题。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有我的老师和领导,有许多学术名家,在这个庄重的场合由我来讲这个严肃的话题并不合适,但他们两位都是我的顶头上司,婉拒怕他们说我不听指挥。过去不听指挥的人常被穿小鞋,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因而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不过我把题目稍稍改了一下,今天和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

演讲之前,我先界定一下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就我个人的理解,“专业精神”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所从事的专业心怀敬畏与虔诚;第二,对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激情与不可遏止的冲动;第三,对专业具有持之以恒的执着和忘我的献身精神;第四,对专业有高度的自信,并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渊博知识和精湛修养。所谓“学术规范”,就是在本专业范围内,从业者所必须遵循的操作标准和游戏规则。为了专业的发展进步,为了专业从业人员的公平,任何一个专业都订立了本专业明确而详细的规范,违反了这些规范就叫“犯规”,犯规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如打篮球的球员如果连续犯规就会被罚下球场。

既然领导只叫讲“学术规范”,我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多讲一个“专业精神”呢?多讲一个问题领导也不会多给我一分钱,讲“学术规范”这个问题也许小有报酬,讲“专业精神”就只能免费奉送。我之所以要讲《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这个题目,理由有二:首先,“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只讲“学术规范”而不讲“专业精神”,难以把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其次,我不是什么学术权威和资深教授,有人来请我演讲,我可以“买一送一”。

没有专业精神就不可能遵守学术规范。假如对学术心存敬畏,对专业十分虔诚,要是偷偷抄袭了别人的学术成果,你就会有一种道德上的焦虑和恐惧,就会有一种亵渎神明的负罪感;假如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信、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极高的专业才华,你也用不着去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总之,对专业心存敬畏,就不敢抄袭;具有专业水平,就不必抄袭。由此可见,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先讲“专业精神”。这个问题包括两个层次:什么样的人才算具有“专业精神”?我们如何培养“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现代专业分工以后的产物,这个词也是西方舶来品。中国古人虽有“行行出状元”的说法,但在学术上既无科学的知识分类和专业分类,士子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专业精神”。我国一直是个官本位的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子们“五更读书只为官”,但大部分官员又没有把从政作为一种“专业”,只是把官场作为捞名捞利的平台,官场被他们视为囚笼和染缸,所以从政士大夫常常要羞羞答答地卖弄清高,心恋魏阙却大谈归隐。古代士人的人生选择范围只有读书和做官,手工业、商业都不屑一顾,种田更吃不了那种苦头,谢灵运就曾老实地承认“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即使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也自称“聊为垄亩民”,他并不以此为业,更不以此为生,大家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种田有点三心二意。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诗人,但这些诗人人生的第一选择还是做官,退而不得求其次才立言求名,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莫不如此。到明清尤其是清代以后,才有一些读书人放弃功名专心学术,这才有了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

世人自是千差万别,专业同样五花八门,当今人们所从事的各种专业都为人类生存之所必需,各种专业没有贵贱之分和等级之别。因为大家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我这里所说的“专业”以“学术”为主而兼及其他。

什么样的人才算具有“专业精神”呢?这个问题我推荐大家看三本德国学者的名著:前两本是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合订本),第三本是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学术前沿丛书”)。韦伯这本书是两篇讲演的合集,一篇是《以学术为业》,一篇是《以政治为业》。我给大家念几段从这三本书中摘录的文字:

如果选择了科学作为自己的生活职业,为了能够被体面地视为学者这个阶层,都必须竭尽自己全部的力量。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每个阶层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个阶层都值得我们尊敬,给予个人以荣誉的不是阶层本身,而是很好地坚守阶层的岗位,每个阶层只有忠于职守,完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才受到更大的尊敬。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作品简介: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是我国数千年知识的宝库,但如果读书不得其法,则势必一无所得。

典籍分类正如书海里的指南,启示读书的方法,引导求学的门径。

本书论述中国古代的知识与典籍分类,考索古代“七略”“四部”两主要分类的特征与嬗变,并追寻这种分类的思想文化渊源,为我们拨开求知路上的迷雾,指点入学的路径。

作者:戴建业

标签:戴建业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文献学文学研究

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最热门章节:
1后记2附录二 “初学入门之蹊径” 二、四部读法3附录二 “初学入门之蹊径” 一、“下手功夫”4附录一 求学的津筏5“学心”与“公心” 四6“学心”与“公心” 三7“学心”与“公心” 二8“学心”与“公心” 一9别忘了祖传秘方 三10别忘了祖传秘方 二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