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精彩片段:
第九章 妙赏
4、处长亦胜人
王仲祖称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
——《世说新语·赏誉》
这两句话听起来像是绕口令,可细想后便发现它意味隽永。
王仲祖即东晋名士王濛,殷渊源即东晋名臣殷浩。王濛被士林奉为风雅典范,而殷浩的出处更被视为决定东晋兴亡。
殷浩生前人们对他好评如潮。《世说新语·识鉴》载:“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既反,王、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叹。”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王濛、谢尚、刘惔三人一起去看望殷浩,殷当时隐居在丹阳他祖先的墓所。他们交谈中发现殷隐居的意志十分坚定。回来后,王与谢相互议论说:“殷渊源要是不肯出仕,天下苍生可怎么办呵!”他们说着说着都深深叹了口气。称“殷扬州”是因殷曾任扬州刺史。把天下兴亡寄于殷浩一身,可见名士们是如何推崇殷浩了。《世说新语》中另一则小品,也让我们看到时人是如何仰慕殷浩:“王司州先为庾公记室参军,后取殷浩为长史。始到,庾公欲遣王使下都。王自启求住曰:‘下官希见盛德,渊源始至,犹贪与少日周旋。’”庾亮先聘王修龄做记室参军,后来又录用殷浩为长史。殷浩刚一到任,庾公就派遣王出使京都。王亲自启禀请求庾亮说:“下官很少见到盛德贤人,很遗憾殷渊源一到我就要离开,自己还贪恋与他亲近几日。”
殷浩死后其故旧顾悦之称道说:“殷浩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史家也说“殷浩清徽雅量,众议攸归”。这类评语在《世说新语》中随处可见,“识理淹长”的清谈家固然很多,有“清徽雅量”的名士也不少,这一切并非殷浩所独擅,何况殷浩的门第在东晋也算不上高贵,是什么原因使殷浩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王濛间接地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殷浩非但以自己的长处胜过别人,他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也胜过别人。
不管殷浩是不是具备这个优点,“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这两句话不仅说得俏皮,而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谁没有自己的一点点长处呀?数学不好的人可能会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人可能会讲话,不会写又不会讲的人可能会跑步。
人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但不是人人都会“处长”。别看“长处”与“处长”只是字面颠倒,它们对每个人来说可是大有文章。
西方哲人说“认识你自己”,东方智者说“自知者明”,可悲的是人好像很难认识自己,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脸黑,却不愿承认自己长得也像乌鸦;我们总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却很少人不满意自己的才华,所以我们对别人总含讥带讽,对处境总牢骚满腹,老是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在我们社会里,能“以长胜人”的比比皆是,能“处长亦胜人”则十分罕见。舞文弄墨的文人讥讽将军是赳赳武夫,驰骋疆场的将军嘲笑文人为胆怯懦夫。有财的瞧不起有才的,有才的又瞧不起有力的——大家喜欢以己之长轻人之短。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庄稼把式,种田的十八般手艺无一不精。邻居一个兄弟田里活儿样样都笨,年年都“种豆南山下”,年年都是“草盛豆苗稀”。那个庄稼把式从心里蔑视这位邻居,还常常拿他种的水稻和棉花开涮。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这位不会种田的兄弟就考入名校,接着被哈佛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现在是美国一名牌大学教授,而嘲笑他的那个庄稼把式还在我们村里种庄稼。
如今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小孩的“长处”,而相对忽略了教育小孩“处长”的态度。许多人稍有一技之长,或者还仅是一知半解,马上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一个小城市的足球前锋,刚刚小有名气便忘乎所以,看看他那不可一世的神态,好像他不是在踢足球而是在踢地球,在队友面前惯于颐指气使,最后因没有团队精神而被开除出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