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附录

五、“正”字辈的学生们

1939年到2013年,转眼70多年过去了,70年来同学们均已臻耄耋之年,抚今追昔难忘母校哺育之恩。试想,如果没有当年的上海戏剧学校,怎么能使这辈贫苦子弟走上艺术之路?“正”字辈的学子们如何能在中国京剧的历史舞台上个个大放光彩,对戏曲事业做出不同的建树?饮水思源,首先当感念创办人许晓初老校董。

晚年的张正芳,根据资料档案和自己的回忆,将她所知的上海戏剧学校学生离校后的情况,简单介绍如下,遗漏者实属难免,敬希鉴谅,并请知情者予以补充(因上文已介绍过,下面的简介不包括张正芳和顾正秋)。

首先,她列出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同学名单(根据当年演出戏单共列出149人)。

生行

老生:关正明 周正荣 陈正岩 程正泰 汪正寰(后改名汪正华)。郑正学 武正豪 王正祥(后改名王正良) 夏正峰 景正春 谢正喜 王正棠 房正年 季正培 徐正光 穆正根何正贵 朱正骅 李正东 朱正福 杨正兴 傅正时 李正昌常正立 周正和 罗正民 冯正昆 王正国 毕正耀

武生:王正堃 刘正忠 董正豹 孙正侠 关正良 陈正柱 姚正德 钱正伦(后改名浩亮) 宋正锡 刘正山 孙正田刘正勋 沈正升 沈正璜 沈正斌 沈正鸣 张正焕 张正乐 陈正兴 陈正喜 陈正廷 陈正国 景正茂 李正恒 卞正鸿 王正方 金正坚 徐正杰 邢正贤 任正武 刘正管 方正谊 郭正发 郭正达

小生:薛正康 黄正勤 胡正安 罗正柏 徐正信 徐正培

武小生:刘正裔

旦行

青衣花衫:顾正秋 周正雯 张正芬 陆正梅 唐正仙 童正美 孙正璐 杨正姗 张正瑛 沈正艳 陈正薇 武正霜 彭正芝 林正英 赵正珠 李正珍 魏正莲 费正茵 顾正慧

刀马花旦:张正芳 夏正兰 沈正霞 贾正云 吴正秀 毕正琳 梁正莹 陆正红 吴正菊 张正君 张正丽 洪正英 王正芝 王正淑 林正玲 林正妍 沈正华 刘正娜

武旦:张正娟 陈正葆 马正凤

老旦:朱正琴

净行

铜锤架子:周正礼 徐正钧 张正鹏 王正屏 施正泉 王正森 郭正标 朱正海 何正卿 魏正奎 李正皋 周正和 孟正甫

武净:刘正奎 孙正琦 王正龙 万正楼 章正元 祝正志 朱正为 朱正雷 章正元 钱正雄

丑行

孙正阳 王正廉 邢正浩 李正福 赵正庆 崔正龙 李正常 彭正麟 孙正才 何正铃

武丑:景正飞 马正禄 侯正仁 杨正义 张正武

(一)更改艺名的同学

汪正寰(改名汪正华):正寰师兄在校时,师承陈斌雨老师的艺术,专攻老生,对“三斩”“一碰”和《二进宫》等唱功戏,基础都很扎实,只因当时戏校演老生的同学较多,没有给他提供经常的主演机会。他有一条宽、亮、甜且高低自如的好嗓子,而且很会运用。离校后拜在杨宝森老师名下,是杨派嫡传弟子。除继承杨宝森唱、做艺术特点之外,还有些发展。后来他参加上海京剧院担任主演,与李玉茹合作,在《梅妃》中扮演唐明皇,创造了既是杨派、又有革新,还适合人物性格的很多唱段,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嘉许,是当代公认的杨派正宗著名须生。由于他长得很像杨宝森,后来被指定为杨派戏音配像的最佳人选。配了很多杨宝森老先生的戏,从中央领导到广大观众都给予很高评价。他的嫡传弟子是李军。2011年获第六届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张正娟(改名张美娟):在校时,她是当家武旦。《摇钱树》《取金陵》《红桃山》《泗州城》《盗仙草》《竹林记》等戏都是由她主演。她家境困难,在戏校上学因不能赚钱养家,为此提前离校随堂兄著名武生张云溪搭班谋生。当时“正”字辈尚未毕业,校方不许她用“正”字艺名搭班,故改名“美娟”。美娟曾在上海京剧院担任台柱武旦,1954年周总理在国务院礼堂审查赴印度访问节目后在紫光阁接见该剧主演,对她演出的《盗仙草》非常欣赏,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她说:“你这出戏之所以成功是你的合作伙伴(指孙正琦)和你陪衬得好,所以你们一定要团结一致,要珍惜这种合作关系,这才叫珠联璧合、圆满成功。”后多次出国,颇受国外观众欢迎,是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名演员。后来在上海戏校任教,为江南培养了大量的武旦新秀。上海京剧院的史依弘就是美娟一手配养出来的优秀京剧人才。

钱正伦(改名钱浩梁、浩亮):正伦在校时年龄很小,轮不着他担任主演。离校后他又进中国戏校学习,经名师指点,造诣精深。《伐子都》《艳阳楼》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后来在现代戏《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非常成功,观众对他比较熟悉。后在石家庄河北省艺校任教。

贾正云(改名贾丽云):她在学校演《四五花洞》时是四个假潘金莲之一。能文善武,功底很好,也是由于家境困难,未毕业即离校随父搭班赚钱,因而也不敢用“正”字艺名。改名叫贾丽云后,先在江西、江苏一带演出,而且很红。她演的《白蛇传》《穆佳英》《秦香莲》《霸王别姬》等戏,都有独到之处。后参加安徽省屯溪市京剧团担任主演兼业务团长。

王正祥(改名王正良):王正祥是王正堃的胞弟。进校时不足10岁,由于太小,只是随大流练功、学戏,根本轮不到他演,可他很有心胸,出了学校又狠下私功,专工文武老生。他有一条宽、亮、高、甜的好嗓子,参加河北省张家口市京剧团后不仅演传统戏能文能武,在现代戏《八一风暴》中扮演方达来,气度非凡。该剧在京剧界开创了扮演周总理形象的先例,曾在全国各地公演,引起轰动。

陈正葆(前辈名伶陈德霖的后裔):自幼勤劳刻苦,跷功极好,专工武旦,出手稳而且准,功夫深。毕业后她改名陈蓉芳,自挑大梁独当一面,在江南、东北、广东等地演出,很受欢迎。后来,在湛江市粤剧团任教,培养了大量粤青年演员,并享有较高威望。

吴正秀(改名吴蕙兰):在校时,也是轮不上她演戏,可她是一位文武全能的好演员,文唱全部《玉堂春》;武唱《周瑜归天》,反串武小生,穿着厚底靴在三张桌上翻下,堪称一绝。出校后挑班唱戏。在云南曾与关肃霜打过对台,足以证明其功夫不凡。

赵正庆(改名韩伟明):正庆师兄本姓韩,也是由于家庭封建不许学戏而改姓入校的。在校时工文、武丑行,会戏很多,文武双全,但很少有演主角的机会。离校后,恢复本姓,又改叫伟明,参加志愿军京剧团,负责业务。留在朝鲜作慰问演出长达6年之久。归国后先集体参加山东省京剧团,后又调到江西省艺校任教,是该校的业务骨干。

万正楼(改名万正明):正楼师兄在校时应武花脸,《杨排风》中他扮演焦赞,是我的好搭档。他的把子功和摔打、跌扑、毯子功夫都很过硬。离校后在演武戏时摔伤了腰,后改小丑,同时亦改名参加苏州市京剧团,任业务科长,能担任导演和编排武戏档子,曾是该团团长胡芝凤的得力助手。

朱正雷(改名朱宝镇)、朱正为(改名朱宝铃):是亲兄弟,在校时都是武功很好的武戏演员。朱宝镇后在上海戏校任教务主任。朱宝铃在上海京剧院任武功教师。

(二)改行后显露身手的同学

武正豪:他是1942年进戏校的小班同学。天资特别聪敏,童声又好,入校即得到重点培养,是小班中的佼佼者。小小年纪就主演《四郎探母》和《鼎盛春秋》等重头戏。学校停办,他为了深造专程赴北京,拜在杨宝森名下,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有徐兰沅、白登云、杭子和、姜妙香、杨宝忠、谭富英等名家参加,甚是风光。从此就住在杨家,长达两年多,得到嫡传,后因变声“倒仓”,嗓子失润,许久未能恢复。杨师建议:“你可以改拉京胡,拜我大哥杨宝忠为师,学会了操琴,以后你就可以每天给我吊嗓,这样更能深刻体会我唱腔的特点和气口问题。一旦嗓音恢复了,你仍以演唱为主。”正豪听师指点,又拜杨宝忠为师,边学琴艺,边为杨宝森每天吊嗓,切磋琢磨,掌握了全堂的杨派艺术,融合二师之特长,结出了“双杨致胜”的硕果。遗憾的是,正豪嗓音始终没有恢复,在其六十余载的琴师生涯中,先后为李鸣盛、杨宝森、王琴生、关正明、程正泰、蒋幕萍等艺术家操琴。曾在江苏省京剧团、江苏省戏校工作,曾多次被港澳名票邀请去伴奏,被誉为当代杨派首席琴师,退休后在沪定居,他培养了一大批专工杨派的演员和琴师。他在沪已成为国宝级的杨派嫡传名家。

姚正德:在校时学武生,但从小喜爱打鼓。离校后,拜著名鼓师王燮元为师,改名姚明德,弃武行改学司鼓。在江苏省京剧团担任主要鼓师,他不仅鼓打得好,还能作曲和配乐,又能设计唱腔,是位文武场全能的多面手。很受主演和观众的欢迎。

沈正艳:在校时学青衣花旦,因实践机会少而未露头角。离校后在上海市南市区文化馆负责群众文艺工作,在文化馆中她不仅仅是教戏、排戏普及戏曲艺术,更由于她思维活跃,创作了许多普及文化的新点子,比如她认为“讲故事”是最容易被群众接受的艺术形式,于是,便把自己从生活中看到的好人好事、先进事迹编成深入浅出的故事,被公认为上海的“故事专家”,她又总结自己的方法,培养学生,训练了一大批讲故事的人才,开创的《故事会》刊物直到现在发行量一直居高不下。20世纪80年代末她主持的上海《采风报》竟达到半月发行190万份,成为全国之最。又由于她善良热情、活泼开朗、正直无私,便成为我们“正字辈”上海戏校同学拥戴的牵线人。

谢正喜:在校学老生,也因为倒嗓时间长,演出机会少而未受重视。但他学的戏多,肚囊宽,又聪敏能干,很富于想象力。离校后他致力于导演工作,担任上海市天鹅、卢湾区等好几个越剧团的导演。由于他精心构思,所导演的剧目大都获得成功,在越剧界声望较高,是一位著名越剧导演。

李正常:在校学丑行。离校后改做导演,现任上海市虹口区越剧团导演,为该团排了很多好戏,深受上海观众的好评。

(三)其他分布在祖国各地(包括港、台)及海外的同学

吉林

陈正岩、童正美:在吉林省吉林市京剧团工作。他们二人是我们“正”字辈同学中唯一的一对夫妻。正岩攻文武老生,正美是正工青衣,他们在校时同台演过不少“对儿戏”,如《武家坡》《秋胡戏妻》,还有《珠帘寨》《战太平》等。正美在舞台上充当过多次正岩的夫人,他俩青梅竹马,早就有了相互爱慕之心,但限于学校规定男女同学间不准说话,只得把爱情藏在心里,谁也不敢倾诉真情。但从平时的排练和演出中,都能看出正美对正岩特别关心。正岩的家境困难,在校期间,父母相继去世,出了学校几乎无家可归,而他又正赶上变声时期,虽然在校时是尖子、高才生,可彼时彼刻却无处搭班。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正美央告她的父母,让正岩留在自己家中,不仅为正岩解决了衣、食、住的生活问题,还为他创造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由于正美父母待正岩如亲生,所以使正岩能安心地继续练功、吊嗓、学戏和苦练武功,从而不断提高水平,待到变声期过,正岩便成为出色的文武全能老生了。他武戏能唱《艳阳楼》《一箭仇》《乾坤圈》以及一整套“盖派”的武松戏。1952年在上海成立红旗青年京剧团,他任副团长,从专业到待遇仅次于关正明。后来他自己挑梁到东北各地巡回演出,均特受欢迎。1952年,正岩、正美结为佳偶,婚后恩爱和睦,正岩侍奉岳父母也极尽孝道,他俩在上海、江西、江苏、天津、东北各大城市公演,所到之处均受当地观众的好评。1955年他俩到吉林市演出时,被挽留正式参加吉林市京剧团。正岩除担任该团主演挑梁之外,还兼任业务团长,在吉林省享有盛名,1956年被评为文艺三级演员,是我们同学中文艺级别最高的四人之一(另三人为关正明、王正堃、张正芳)。

1962年正式拜在李少春门下,学文武老生戏《打金砖》《打登州》《林冲》《定军山》等,后来这些都成了他的拿手戏。

正岩在省戏曲汇演中多次获奖,1964年他曾被借调到吉林省京剧团,排演现代剧《五把钥匙》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他独到的唱腔曾风靡一时,全国流行,既获奖又红遍大江南北。1965年东北三省大区现代戏汇演,他又被借调到吉林省京剧团排演《煤河西岸》,担任主演,又大获成功,在大区汇演中名列前茅,是位在艺术上很有成就的好演员,1984年被调进吉林省京剧团担任主演。

湖北

关正明:我校生行中的代表人物。前面提到上海戏校首次公演的三天打炮戏中,由于他才华横溢,所以被公认为是高才生。全本《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鼎盛春秋》中的伍子胥、《失、空、斩》中的诸葛亮等老生重头戏,还有《上天台》《二进宫》等都由他主演。1941年和顾正秋合作,拍摄了《古中国之歌》(即全部王宝钏戏剧电影片)。他扮演薛平贵,包括《投军别窑》和“三打”,都由他一人承担,能文善武。在校又得到马连良、陈秀华等名师指点,基础极好,所以在校期间,生行首席一直由他担任。到变声期,才由陈正岩替代他担任主演。离校不久即自挑大梁,在江南一带颇负盛名。1952年由他倡议在上海成立“红旗青年京剧团”他任团长,邀请“正”字辈同学归队。不仅重振了我们“正”字辈的威风,也挽救了我,使我息影7年后得以重返舞台。1954年前后,参加武汉市京剧团担任主演并兼任团长。20世纪60年代,正式拜马连良先生为师,继承马派。1964年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他主演的《柯山红日》颇得好评,获得优秀表演奖。他颇有革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创作了《关汉卿》《宋江题诗》等好多优秀剧目,对人物刻画、唱腔运用、吐字归韵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湖北省多次获奖,是极受观众欢迎的著名演员。著名京剧演员关栋天是他的儿子。

杨正义:工武丑。不仅翻、打、跌、扑都好,人亦极能干,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先任武汉京剧团团长,后又担任武汉市戏校校长,培养了大量的青年演员,是武汉京剧事业发展史上一位功臣。

李正福:工文丑。是武汉京剧团主要丑角,也是正明师兄的得力助手,属大器晚成的小同学。

江苏

王正堃:我校武生行中的突出人才。1940年戏校头三天打炮戏中,他的《大铁笼山》一鸣惊人,长靠功夫特别过硬,嗓音高亢洪亮,唱唢呐腔满宫满调。从此,便成为戏校长靠武生的主角学员。后来他又得到瑞德宝、陈富瑞、李洪春、傅德威等名师教导,戏路极宽,《挑滑车》《战濮阳》《四平山》《连环套》《落马湖》《艳阳楼》《截江夺斗》《翠屏山》《钟馗嫁妹》《火判》等戏,无一不精。离校后,曾自己挑梁,在江南很红。后参加江苏省京剧团担任主演,曾多次出国,是一位在国际和国内均有声望的著名演员。

王正龙:工武花脸。是正堃的得力助手,也是江苏京剧团的业务骨干。

王正棠、穆正根:均为里子老生,他俩除担任江苏省京剧团演员之外,也兼任教师,为该团培养青年学员,颇有成绩。

陈正薇:进校较晚,是插班生,年龄又小,因此在校实践演出的机会较少。离校以后,北上深造,自己刻苦努力学习,又拜梅兰芳先生为师,经名师指点,艺术突飞猛进,小小年纪,就挑梁主演。不久参加华东京剧院,是该院最年轻的主要演员之一。后又转到扬州市京剧团担任主演。她的《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剧,都得梅师的真谛。她曾在江苏省戏校任教,为江苏培养了大量的梅派再传弟子,李洁就是她一手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员。

董正豹:工短打武生。江苏省戏校任教。朱正海工武净,江苏省戏校任教。

孙正璐:原学青衣,后在江苏省戏校改任行政领导。

周正雯:工青衣刀马。在淮阴市京剧团的团办艺校中担任教务主任,培养了许多青年演员。

罗正柏:工小生。在如皋市京剧团工作。

周正礼:工铜锤。在南通市京剧团担任主演,兼任该团团长。

山东

武正霜:1942年入校的小班同学。她和武正豪是堂兄妹,也是班中的高才生。她有一条好嗓子,甜、亮、厚、润,在女同学中嗓音仅次于顾正秋。为此,有“小顾正秋”之称。在校时没有机会显示才华,离校后自己挑梁,文武昆乱不挡,到处受欢迎,后参加山东济南市京剧团,任主演,也是大器晚成的小师妹。她能戏很多,如梅派的《生死恨》《凤还巢》,尚派的《昭君出塞》,程派的《锁麟囊》,荀派的《红娘》等,都能应付自如。

孙正才:原在山东省淄博市京剧团任业务科长和主要琴师。

天津

程正泰:工老生。在天津市京剧团任主演,在校时未能早露头角,从陈正岩倒嗓后,才得到任主演的机会。离校后,自己刻苦努力,拜杨宝森先生为师,在杨师门下,得亲传嫡授达两年之久,深为杨师喜爱,是当代正宗杨派嫡传弟子。后在天津艺校任教,张克就是他的嫡传弟子。

江西

朱正琴:是上海戏校女生中年岁最大的一位姑娘,无锡人。因年龄大,所以全校同学都尊她为大师姐。为人端庄,对小师妹们总是谦让照顾,特别疼爱,还经常从家里带来些无锡土产,如麻酥糖、豆腐干等分赠给大家。女同学之间有了争执,总愿意到大师姐那里去“告状”,她也会很公平地给予解围,为此大家都很尊重她。正琴专工老旦,她的专业很突出,有一条又宽又亮真假声都全的好嗓子,五官也很端正漂亮,就是口形有点像老太太,为此校领导就确定她学演老旦了。在学戏、练功方面她都很有心胸,除了向罗文奎、李盛泉学会了全堂老旦戏之外,凭她的聪敏,还暗自学会了不少旦角戏。她是学生中第一个抄本子的,每当学新戏,她就在一旁用笔记下我们所学的戏,如在课堂尚未记全,下课后就个别问我们,以便补上遗漏的台词。因为有了她笔记的词句,学时就方便而快了,所以尽管她没有在我们课堂旁听旦角戏,而我们所学的她几乎全会。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二进宫》的李艳妃、《打金枝》的公主和母后,她几乎都是同时跟我们一起学会的。李多奎老师到上海演出时,学校领导就请李老师教授她《滑油山》。这是一出老旦亮基本功的重头戏,其中有从两张高桌上往下翻的动作,还有接叉、摔打等高难度技巧功夫。这出戏唱做繁重,一般的老旦很难胜任,而她毫不介意,都能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好。这可以说是她的看家戏,能单叫一堂座。她也是我校很突出的人才之一,极受观众欢迎,曾被誉为“文武全才的好老旦”。离校之后,她先和正秋合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应李如春之邀,在江南一带演出很红,最后共同参加了江西九江京剧团,成为该团的主要台柱之一。

季正培:工老生。在南昌市京剧团任团长,兼主演。

四川

王正森(改名王正余):正森在校工铜锤兼架子花脸,《法门寺》的刘瑾、《嫁妹》的钟馗,能和周正礼、王正堃比美,但演出机会没有他们多。离校后在江南、四川一带担任主演,很受观众欢迎,后参加四川万县京剧团,任主演兼业务团长。

房正年:工老生(余派),师承陈炳雨、陈秀华等诸名师。毕业后,先后在宁波、杭州、上海、菲律宾(马尼拉)、南京、长沙、天津、重庆等地搭班唱戏,曾同赵松樵、高百岁、关素霜等同台合作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潘鼎新荣联剧社(后改为万县地区京剧团,现重庆三峡京剧团),任主演兼剧务科长,代表作有《失空斩》《辕门斩子》《碰碑》《战太平》《将相和》《定军山》《文昭关》。桃李满天下,其得意门生周凯,能文善武,后参加云南省京剧院,担任挑梁主演兼党支部书记,曾多次荣获大奖。

宁夏

张正武:工武丑。在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任武丑主角。他演猴戏有特色,曾多次出国,颇受欢迎,获得“国际猴”的美誉。是该团主要力量,在宁夏名望很高,也是大器晚成的同学。

北京

侯正仁:工武丑。在校时年龄较小,离校后随梁连柱老师入四维剧校,后又转入中国戏校,经多位名师指导,艺术有较大进展。毕业后进中国京剧院任主演,曾多次出国,他的代表作《五人义》《挡马》《三盗九龙杯》等,均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是大器晚成的小同学。

上海

上海是“正”字辈同学的发源地,为此,留在上海的同学也最多。20世纪60年代好几位同学都担任各区京剧团的团长,如郑正学是黄浦区京剧团团长,刘正奎任大世界京剧团团长。在上海京剧院更有大量的“正”字辈演员,分别担任主演和业务骨干。

王正屏:是当代著名裘派花脸。他离校后专程北上投拜裘盛戎学艺,在裘门深造二年,勤学苦练,深得裘师喜爱和真传,所演《连环套》《将相和》《除三害》等剧均有较大的影响。50年代,他排演《黑旋风李逵》驰名全国。他是上海京剧院的主演,又是艺委会主任。近年来又培养了很多裘派的再传弟子,贡献很大,是该院的业务骨干。

孙正阳:在校是小师弟,今已成为江南名丑。回顾他的成名,也绝不是偶然的。他天资聪敏,又能吃苦,从小就非常懂事,进校时也属于年龄不合格者,虚报了岁数才被录取。别看他最小,学戏和练功,哪样也不落后,选苗拔尖时,就确定他担任大丑(主要丑角)。他不满9岁,就主演《法门寺》的贾贵,念状那段长达几十句的状词,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吐字清晰,悦耳动听,每次都获得雷鸣般的掌声。那时他人还不及台上坐椅高,所以当演“大审”时,贾贵有坐椅子的动作,他无法上椅,只能让检场的老师把他抱上椅子。这小小的年纪,却已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小名演员了。他平时学戏用功,记忆力又特好,能同时学好几出戏,如《四郎探母》的大国舅、《五花洞》的吴大炮,都是头三天演出的重要剧目的丑角,他都应付自如,没有忘掉一句台词。所以我校从10个月登台开始,孙正阳已经是一炮就红的小角儿了。在校时我俩合作的戏也很多,有《打樱桃》《荷珠配》《下河南》《探亲相骂》《背娃入府》等20多出。毕业后,他一度和顾正秋合作,后参加上海京剧院,是周信芳、童芷苓、李玉茹等表演艺术家的左膀右臂。在《智取威虎山》戏中,他演“小炉匠”,在《磐石湾》中他演“08”,给国内外观众都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曾多次出国演出,是个国际、国内很有声望的江南著名丑角演员。2011年获第六届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施正泉:在校时并没太受重视。梁连柱老师教他一出《太行山》,从而给他打下良好的基础。离校后曾去香港、澳门、新加坡、东南亚一带演出,很受欢迎。归国后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显露了他的表演才能。他多次拍过电影和电视,是京剧舞台和影视双栖的明星。

陈正柱:在校时也没太受重视,离校后自己刻苦练功,翻、打、跌、扑的功夫都很过硬,在上海京剧院担任武生主演,他的猴戏《三打白骨精》红极一时。也属于大器晚成的小师弟。

孙正田:是孙正阳的胞兄。在校时学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学会了很多传统戏和各种舞蹈的编排方法,在上海京剧院三团担任技术指导和负责排练武戏,是该团的业务骨干。

郭正标:工架子花脸。不仅在舞台上是主要配角,对后台的一切准备工作也熟悉且指挥有方,包括说戏排练,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是上海京剧院最有威信的舞台监督。

陆正梅、陆正红:是亲生姐妹,真正的姐妹花。正梅工青衣,在校时就担任小字辈的主演。曾演出《二进宫》《小放牛》《五花洞》等戏。正红进校较晚,当时很小,轮不到她演戏,出了学校自学成材能文善武。后又拜在荀慧生老先生名下,以花旦为主,全堂荀派戏都很不错。武戏能打出手,亦很稳健。姐妹二人合作,在江南一带很红。正梅息影舞台较早;正红在上海京剧院担任主要花旦演员,也是同学中大器晚成者之一。

孙正琦、孙正侠:是亲生兄弟。正琦学武净,在校时已是武戏中的主要力量,《杨排风》(饰焦赞)、《擂鼓战金山》(饰金兀术),都是他的拿手戏,陪张正娟打出手是“头杆枪”,他“手里”极好,非常有把握。他们二人合作,从戏校到上海京剧院达30多年之久,又多次合作出国,均获国际赞誉。在现代京剧舞台艺术片《磐石湾》中扮演“黑头鲨”很成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正侠在校时是小武生中的主演。小小《三岔口》、小小《石秀探庄》都很成功。离校后,在江南一带演出也很红。现在上海沪剧院担任武功教师。他们兄弟二人,被人称作“孙氏双杰”。

薛正康:正康师兄是我校唯一的一个广东人,也是初期演小生行当的台柱演员。他师承陈桐云、刘嵩山、杜富隆、周传瑛等老前辈的艺术。文、武、昆、乱不挡,具有良好的艺术基础。我们戏校凡小生主演的戏,全都由他承担。顾正秋和他合作的全部《玉堂春》《贩马记》《白蛇传》等戏,他演得都很精彩。我和他合作的戏也特多,《得意缘》《马上缘》、全部《儿女英雄传》《棒打薄情郎》《虹霓关》《穆柯寨》《胭脂虎》《玉玲珑》《大英杰烈》等,他都配合得相当默契。

由于他是广东口音,念京白比较困难。记得在学演《得意缘》时,在“教镖”一场中,我俩还留下过话柄。当卢昆杰念到:“这个镖是怎么能够打,又怎么能够接啊?”这两句京白时,到了有广东口音的正康师兄嘴里,总是很难顺利通过。该剧是陈桐云老师亲授的,排练过多次,所以我对小生的台词也能全部掌握,对这两句有些绕口的京白,也曾自以为是地多次帮助他纠正过,不料他心里越怕,就越容易出错。该剧初次公演时,在舞台上,他把这两句台词念得尖团字颠倒、四声也有忽略,明显夹杂着广东口音,真是难听极了!我和他同台,听到这两句不合格的台词,真气坏了!当场就瞪了他好几眼。还恨他不争气。在心里有气的情况下,正好下面有个身段是小生的比划着想学打镖,我就用右手接过他的右胳臂,又用左手推压他的右膀肩头。这本来是剧中规定的情景,而我却借此在抓住再放开的同时,狠狠地推了他一把,以消我心头之气。不料这一把推得太重,险些把他真推倒在地。这时他急得真像要哭出来似的。幸好上海观众都很喜欢我们,小孩子在台上有点错儿,也不会有人责难。下台之后,我还不依不饶地在同学们面前学他那两句没念好的广东音台词,引得男女同学哄堂大笑,而此时大广东真的哭了。从此,同学中谁要一见他,就把他叫住:“大广东这个镖是怎么能够打?又怎么能够接啊?”还故意过分夸张地学他这两句不合格的念法,使他很难为情。不过这也促使他下决心练好京白,后来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广东小生的京白过关了。”

事后回想起来我真后悔,怎么能这样对待师兄呢?这不是欺侮老实人么?的确,正康师兄为人憨厚老诚,在校时经常受人欺侮,可他很有心胸,又有文化修养。在学校时他的文学程度就比别的同学高,离校后又刻苦学习,不久就拜在俞振飞老师门下为嫡传大弟子。他不单戏演得好,还成为俞老的得力助手,1962年进上海戏校任教,常年守在俞老面前,协助俞老传艺,为培养江南俞派小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又为俞老整理艺术资料,成为能编、能导、能教、能演,一专多能的一位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2011年获第六届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何正卿(花脸)、崔正龙:(小丑)均在上海戏校任教。

香港及海外

关正良:在香港独资经营龙国影业公司。他是关鸿宾老师的长子,在校时学武生兼武丑。离校时年仅16岁,就开始独闯江湖,先到香港搭班演武戏,后又自己组团到东南亚一带演出,很受欢迎。60年代进入影剧界,专门培训武功演员,成龙、李连杰都是他亲手栽培的好学员。配合影视需要,承担武功特技。他聪敏能干,很有志气,年轻好学,不久学会拍电影的一整套技术,就自己开办影业公司。他能编导及拍摄影视剧,还推销发行到世界各地,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小师弟。

沈正霞:在校学花旦,条件很好,学校初次公演,为《八五花洞》中四个假潘金莲之一。长得特别漂亮,一双凤目,眼睫毛既黑又长,还往上翻着,像个外国人,又特别机灵,为此有“小妖怪”绰号。可惜演出实践机会较少,未能显露头角。她早去美国定居,现是几个餐厅的主人。

唐正仙:在校学青衣。她扮相、嗓子都很好,也是缺少舞台实践,离校后即辍演。婚后夫妇双双赴美定居,开设餐厅。

宋正锡:学武生。离校后和关正良合作,在香港及东南亚一带演出。以后转到美国定居,弃艺从商。几经周折,现在纽约开洗衣店。

黄正勤: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桂秋的长子。从小就喜爱京剧,学老生。1943年带艺入校为插班生,当时正变声倒嗓,不能任主演。后排演《红楼梦》时,关鸿宾老师让他试扮小生,扮演贾宝玉,结果很成功,从此改学小生。他聪慧过人,能编会导,是个全才演员,在上海京剧院和童芷苓、李玉茹合作,有好多戏都是他亲自动笔改编和导演的,而且大都获得成功,也是一位国际、国内声誉较高的著名演员。从上海京剧院退休后,全家移民迁往美国定居。到纽约后,趁童芷苓赴美之际,还和名票们联合演出,推广和发展祖国的民族文化——京剧事业。凭他的聪明智慧,将在美国为振兴祖国京剧作出贡献。

台湾地区

1948年顾正秋组织顾剧团赴台湾演出。当时随她同去的有:刘正忠(武生)、张正芬(花旦)、景正飞(武丑)、王正廉(文丑)、梁正莹(花衫)、刘正义(武生)、沈正升(武生)。

自己挑梁去台湾的有周正荣(老生)、毕正琳(刀马花旦),还有张正鹏(武花)等十几位同学。据说正鹏师兄不久从军,曾担任大鹏剧团的团长。

周正荣:在校师承陈斌雨老师的艺术。他嗓音高亢洪亮,专演《辕门斩子》《斩黄袍》《逍遥津》这类高派戏。在校时特别用功,刻苦锻炼,经常扎着大靠、穿着厚底靴练私功,又常在一大镜子前找亮相造型,找唱、念、做、打的脸部表情和身段形态,甚至走路也连唱带做,简直是学戏入迷了。为此同学们曾送他个绰号叫“周疯子”。

我和正荣师兄多次合作过《大劈棺》。他的庄周,我的田氏,在台上他那副特别严肃认真的神态,真使我不敢正视一眼。尤其在“劈棺”那场,只听棺内“嘿”的一声,棺盖掀开,他突然从棺内猛地直立起来,圆瞪双目(他的眼睛原来就很大),杀气腾腾,满脸凶相,真像庄周复活。我从心里害怕他那非常逼真的样子。随着他“嘿”的声响,棺板掀开,从桌上“起范儿”,一个窜抢背落地,真不敢望他的脸,此时两人的表演,配合默契,丝丝入扣。此情此景,如今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他去台湾后转眼已有六十多年,听说在业务上很有长进,戏路越来越宽,《伍子胥》《文昭关》《打棍出箱》《失、空、斩》《群英会》《四郎探母》等都成为他的拿手戏,是陆光剧团的台柱子。他不仅能演,而且能编剧,能导演,极富研究精神,1967年获生角金像奖。还听说他自编自演的《颜常山传》,获得军中文艺金像奖,还有一出戏获得过“中华文奖会”的奖(戏名不详)。现是台湾的四大须生之一。

刘正忠、刘正义:是亲兄弟,排行七、八,为此同学们都叫他俩的小名儿:七根(正忠)、八根(正义)。正忠师兄工短打武生,和王正堃的长靠分庭抗礼,各有千秋。他童年时代,不论扮相、功夫、嘴里、手上、身上,各种把子,各门筋斗,样样都好。真是难得的短打武生材料。戏校一公演,他就红了,观众都喜欢看这个小武生的戏。记得丁永利师爷到我校授课时,一眼就选中了他,对他可真是偏疼偏爱,不仅自己一招一式耐心地教导他,还让王金璐老师一遍又一遍地为他示范。特别是教他那出《林冲夜奔》时,可真是下功夫实授。公演后得到上海观众一致赞赏,也为丁永利老师露了脸,丁师爷和王金璐老师都是非常喜欢他的。他的《四杰村》《三岔口》《花蝴蝶》等都很成功,《八大拿》(即黄天霸的戏)、《殷家堡》《恶虎村》《连环套》等也很出色。由于他浓眉大眼,高鼻梁,双目有神,再戴上硬罗帽,浑身穿白,这扮相可真漂亮极了。他随正秋赴台,一直是她的好帮手,可惜在一次演出中,正忠师兄把腰摔坏,始终没有医治复原,因而离开了舞台。观众们非常想念他。他有位得力的贤内助—陈翠娥。她是位女强人,经商有方,助夫教子,十分贤惠,几十年来,承担家务,照顾正忠,任劳任怨。现在正忠之子已接替了他们的企业。正忠师兄和师嫂,在台北安享天伦之乐,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刘正义,在家中属最小,舞台实践也少,在校时名刘正山。到台湾不久,很年轻便因病去世了。

张正芬:工花旦。师承关鸿宾、陈桐云老师。正芬比我小两岁,她是小同学中的佼佼者,不到10岁就主演了双双《小放牛》,和陆正梅双演村姑。在小小《打面缸》中主演周腊梅。在《八五花洞》中是四个假潘金莲之一。我演《翠屏山》她扮演莺儿,我们合作得很好。我俩在未改名时,名字就相近,她原名梅芬,我名梅珍;后来她改为正芬,我改为正芳,不知情者,都把我俩当作亲姊妹,其实虽非同胞姊妹,却如亲姊妹一般亲。因我所学的花旦戏,她都跟着一块儿学,只是她比我小,演出的机会不如我多,而我总辅导她尽快学会,为此她很感激我,也很尊重我。她是独生女,没有姐妹,也就把我当作亲姐姐看待。自随正秋去台湾后,正芬艺术上有飞跃的进步,听说正秋辍演后,即由她接替,成为挑梁主演,以后又成为陆光剧团的台柱子。1983年我从电台中听到了她演出的《六月雪》,没想到昔日的小师妹,从小花旦已进步成为程派大青衣,而且是台湾的著名京剧演员。她的嗓子很好,也很会运用,想象中她的演出一定是非常成功的。正芬的晚年生活也很幸福。她有个好儿子叫庾澄庆,是台湾非常走红的摇滚乐歌星。

景正飞:工武丑。师承石小山、殷金振。他是内行子弟,父亲是位花旦演员。因此没进戏校就练过基本功,幼功甚好,身轻如燕。他的筋斗可称一绝。在我校武功演员中,他的筋斗数第一。他演出的武丑戏都很出色,如《三盗九龙杯》的杨香武、《打瓜园》的陶洪、《时迁偷鸡》的时迁、《扈家庄》的王英,都获得好评。文丑戏也很不错。我俩合作的《鸿鸾禧》《巴骆和》《打花鼓》《打杠子》《荷珠配》等也很受观众欢迎。他家有兄弟三人,都在戏校,兄名景正春,学老生;弟名景正茂,学武生;他排行第三,同学们都叫他“三妞儿”(他家男孩都叫妞儿)。他去台湾后消息杳然,1983年前后突闻他已去世。顾正秋还亲自去吊唁,并为之流泪。正飞的去世,也使我深感沉痛。

王正廉:工文丑。师承罗文奎。正廉比我小两岁,是小师弟。因小小《打面缸》演于1940年,当时选了不足10岁的同学排演该剧,故称小小《打面缸》(孙正阳演大老爷,张正芬演周腊梅,胡正安演张才)。他扮演四老爷很成功,同学们喜欢他小小年纪,聪敏伶俐,所以都叫他“四老爷”,以肯定他演出的成功。由于在校时有孙正阳在前,便显不出他的才能。去台湾后,实践的机会较多,艺术也一日千里。两年前我从正秋的《玉堂春》录像中看到他扮演的医官,为王金龙治病一折演得很出色。近来又听说他已被评为台湾的最佳丑角,可见已被当地所公认,我为小师弟的成就而高兴。

毕正琳:工刀马花旦。她1942年才入校,年龄比我们小,因此也很少有机会演出。但她很要强,练就一身过硬的跷功和武功,出了学校先在香港演出,能打出手,很受欢迎。后去台湾,现在国光剧校任教。1986年她曾陪正秋演出《四郎探母》,剧中她演太后,我看了他们的录像,很佩服,在艺术上她确有很大的突破。当年的小刀马花旦,如今不仅嗓子不错,扮上皇太后也很沉着。已是位能文善武的全面人才,听说后来改演程派,在台湾为振兴京剧作出贡献。

梁正莹:工青衣花旦。她也是1942年入校的小师妹。在校时轮不上她当主演,但她刻苦学练,1948年随正秋赴台湾剧团得到正秋提携,演出实践较多,她陪顾正秋演《樊江关》也很成功,艺术上有很大进步,我看她很有光彩。

沈正升:工武生。在校因年龄小,演出机会较少。但武功基础不错。去台湾后和上海中华戏校(也是上海一个私立戏校)的刘松姣结婚,他夫妇合作得很好。正升也常上银幕,我看到他主演的电视剧《大馒头》。他能在几个酒坛子上面连续打飞脚,从这个酒坛上“起范儿”而落在那个酒坛上面,可以看出他的功力不凡。他们有一个好女儿,名海蓉,现在已是台湾影坛红星。正升夫妇现已在家纳福,我为他们有幸福的晚年而高兴。

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_附录_五、“正”字辈的学生们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附录_五、“正”字辈的学生们

书籍
上一章
42/42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