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一、《放飞的爱》
张亚勤
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是在她的培育下慢慢磨炼和形成的。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这同母亲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她常说:“学习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要用愉快的心态去对待,要学会去享受学习中的快乐。”所以母亲常用讲故事、说儿歌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来提高我的学习兴趣。从3岁起我就跟母亲学写信。起先信封是由别人替写,信中的内容是自己写。母亲回信总是先表扬我,鼓励我,并把信中的错别字加以纠正。每逢节假日,母亲会给我买回一大堆连环画书、图画书等,我总是看不够。
我家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晚上母亲备课,我坐在旁边做作业或看书,绝对安静和用心。等母亲做完事后,才允许我提问题。她从不给我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很多情况下都是我要求学习新课,她才给我选些适合我学习的课本或是课外书,让我自学。过后她还进行提问,或是出题让我答卷,我非常乐意这样做。我总希望得到母亲的表扬,所以学习时特别用功,从而自学能力不断提高。母亲还把自学能力比做老师教唱歌:教一首歌学生就只会一首,如果教会了曲谱,学生就会唱很多首歌。学习中母亲还注重培养我良好的学习方法。教我看不同门类的书,如何学习,如何复习,她说:“良好的学习方法会让效果事半功倍。”并要求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前作好准备,一旦坐下来就要进入学习状态,快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不允许边学边玩。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及很强的自学能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和坚持过程。母亲在我的成长中付出了很多辛苦,给予了大量细致和具体的指导。尽管这些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不是什么奥秘,但我觉得母亲和我一起做得很认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之所以能用6年的时间学完小学及中学的课程,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都是这样学过来的,并且让我在以后的学习、科研和诸多工作中都受益匪浅。
我有广泛的兴趣,喜欢做的事很多,绘画、音乐、体育……我的这些爱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她乐意帮我培养一切美好的兴趣,还相信我会做得很好。每次我拿着画好的画给她看时,她都会笑着说:“画得真好!”简短的一句赞美,也会使我受到很大鼓励,因而又想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平时的言行中,她让我学会尊重他人。记得8岁那年的一天下午,在路过一家邻居门口时,我悄悄对母亲说了人家的短处,我只是随便说了一两句,又没有别人在场,就不以为然。但母亲严厉地批评了我一顿,并给我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她说:“要善待别人,人有短处不能揭,人有隐私不能说。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总能及时得到母亲的教导。可以说我的性格、意志和品德是在她的培养和影响下慢慢形成的。
母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我,总是认真听取我的意见,但要我讲明理由。我说对了,她会听我的,不对,她会说服我。例如在高考报志愿上,我与母亲的意见有分歧。她的意见是为保险录取起见,除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外,再报本省的两所重点院校。我不同意,只想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这个第一志愿。当母亲听完我的想法,觉得有理,最后还是按我的意见办。
临高考前两个月我得病了,本来我就是开春后才从初三年级跳到高中毕业班的。只有不到半年的学习时间,现在又住医院耽误了一个多月,真是心急如焚。母亲也心痛地说:“今年不参加高考了,身体要紧。”我那时只想和科技大学那些聪明的同学在一起,很自信也很倔强。求妈妈让我试一试,就当做一次练习。母亲最后也同意了,说:“你能行,去试吧,不试就是完全的失败。如果今年考不取,也可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以后成功的把握就会大些。只是你一定要注意身体。”所以,我当年能愉快地参加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母亲的民主做法成全了我。
世上有一种爱叫做“放飞”。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里,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上小学和中学时,我家很多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都尽量交给我去办。交代任务后,又问我这件事该怎么办,当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不足的地方她就补充一下。所以我最终还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
小时候我常一个人乘火车去外地。母亲说:“男孩子就要到外面跑跑才能独立,才能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我经常一个人坐火车来往于太原和晋南之间,都从来不会害怕,因为我觉得本来就应当如此。
那年上大学,我才12岁。办理转移粮户关系、买火车票、托运行李等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自办理的。虽然有母亲陪着,但她不出面,只是提醒我不要把证件丢了。有趣的是那次办理行李托运手续时,工作人员说:“叫大人来办,小孩不能办。”坐在稍远处看管行李的母亲这才上来说:“他能行,让他办好了,我不会写字。”工作人员无奈,只好让我办。当我填完各种表格交给工作人员看时,他们赞赏地说:“还真行!”
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终于要启程上学了。离家那天,母亲送我到火车站,简短地交代了一下路上要注意的事情后,带着微笑说了一句“你能行!”是的,我真的能行。虽然我多么希望母亲也能一起上车,陪我去那遥远的陌生城市,但一句“你能行”给了我莫大的自信和力量。我忍住眼里的泪水,心里说:“妈妈,我要走了。我有勇气,一定会好好的,请您放心。”母亲虽然面带笑容送我上车,但藏在心里的担心和不舍之情已早让她的眼睛湿润了,只不过竭力控制着不让它表现出来,怕影响我的情绪,好让我一路愉快地旅行。火车开动了,我坐在车厢里,看着窗外,一排排的绿树和建筑物朝后退去,渐渐地越来越快,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回到7岁那年的一桩往事。
那年,我独自坐火车去奶奶家。走之前,母亲给那边的亲戚去了信,让他们派人去火车站接。但是这封信亲戚没有及时收到,所以没有人到火车站来接我。结果,我一下车就懵了。那时没有电话,身上的钱也不多。想了想,我决定步行几十里山路,一个人摸到奶奶家去。天黑了,还下着雨,我走在陌生的山路上,就这样边问边走,凭着曾经的一点模糊记忆,走了一天,总算摸索着找到了奶奶家。当我湿淋淋地出现在奶奶面前时,奶奶吃了一惊,她没想到我居然一个人找到她家,她更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放心我一个人出来。
很多年过去了,这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这些难忘的经历现在看来却成了珍贵的财富。母亲说过:“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自己去面对,永远不要指望别人。”12岁离家独自去合肥上学,我在中科大自由地成长,母亲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但并不过多地在生活细节上给我照料。我也并不感到失落,我知道母亲是让我锻炼自己。现在,每当我看到一大群家长守候在学校门口接孩子回家,我都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她知道怎样放手让我独立和成长。
母亲常说:“孩子总是会离妈妈越来越远的,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啊,孩子从一出生抱在怀里,到慢慢挣脱怀抱蹒跚学步,直到去往千里之外读大学,母亲并不把我束缚在她的身边,这个渐渐远离的过程,她总是在一旁微笑着守望着我。母亲的放手是对我的信任,当别的孩子还躲在母亲的怀抱里时,我却经历了许多,也渐渐长大成人。轻松平常,自在成长,我享受着母亲给予的这种“放飞的爱”。在科大少年班里,满眼望去都是“神童”,三十多个学生里数我最小。那届少年班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掀起了“神童”热。校园里也有记者们来来去去,报道着“神童”的生活和学习。
放假回家,我和母亲说起了大学校园里的见闻,也说起了见到的记者。母亲对记者的关注并不在意,她在意的是我对记者的态度。她反复告诫我,要婉言谢绝记者的采访。她说:“现在你还不成熟,路长着呢!你还不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名声’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是个普通的孩子,并不是他们说的‘神童’。你只是幸运一点,进了少年班。被记者过多报道,被别人谈论,只会给你带来压力,不利于你的成长。”母亲很清醒,她不让我接受采访,没有为“名”和“誉”所迷惑。大学时我的曝光率很低,我悄悄地躲在了那些“神童”身后,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就跟上中学时一样。没压力,学习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轻松。“神童”也是平常人,也需要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间。我记着母亲的话,静静地走自己该走的路。
在中科大,我发现,原来山外有山,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之大;人外有人,跟其他的同学比起来,我根本没有什么优势。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做得很好,那种在平静中默默赶超别人的自信使我受益无穷。
几十年后,当年的大学同学再聚首时,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也不再是所谓的“神童”,但我们的教育观却惊人的一致:不要试图包办孩子的未来,重在顺其自然地引导。
还记得20岁硕士毕业的那年,我本想继续升博士,但考虑到自己已长大成人,应该分担母亲的负担了,就同母亲商量是否去工作一段时间。母亲表示支持我继续升学,家里的经济问题不是我考虑的事。此后我轻松地走上了一条赴美留学的道路。这回母亲又一次让我“放飞”了。博士毕业后,我从事了科研工作。能够在事业上取得发展并获得一些成就,这与当年母亲无私的支持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是分不开的。
回国工作以后,在一次谈话中,母亲对于我这些年在外取得的成果表示很满意,说这些已超出了她对我的期望,还说:“谢谢儿子,你是妈妈的骄傲。”随后又继续激励我:“为喜欢的事业多作一些贡献。要爱国,要为国家多做一些好事,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这是我长这么大,母亲对我措词最长和分量最重的一次夸奖。我的感激难以言表。
谢谢母亲,谢谢您!在40多年的人生道路上,是您教我学习、自立、自信、自强;是您教我怎样做人;是您教我如何在航行中搏击风浪;是您的放手,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