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十三章 有人想整死李鸿章

第七十一节 云南事件

云南是英、法等国早就想进入的大清地面。

英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用武力占据了缅甸;法国也通过武力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越南的南部。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云南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英、法等国很想乘虚而入,但这次起义很快便被官府镇压下去。两国的目的均未达到。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月,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忽然向总理衙门索取三四名官员从缅甸进云南的游历护照,其实是为英国探路队提供方便,以游历之名,行探路之实。

威妥玛将护照交给驻华公使馆华语翻译马嘉理,着马嘉理由京师动身,往云南迎接探路队,并出任该探路队的翻译。

该探路队远非三四人,而是由近二百人组成的武装部队,领队是英国现役军官柏郎。马嘉理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一月十七日到达八莫(缅甸北部城镇),并很快与柏郎等人会合。二月初,探路队离开八莫,向云南进发。进入云南之后,既未知会地方官府,也未同沿途乡绅、百姓说明情况,只管前行。在途中,马嘉理对询问的百姓并不作解释,扬言要攻打腾越城。

探路队此举和马嘉理的扬言,引起当地百姓的不安,有人很快向官府禀告。但地方官并未派员去与探路队接洽,也未向百姓做出解释,只作不知。有人开始传言,此队洋人入境,专为攻打腾越城而来。

谣言长腿会跑,当马嘉理一行行至腾越城附近的蛮允一带时,便被近千名手持砍刀、木棒的百姓团团围住。

柏郎见形势不妙,急忙带人撤退,马嘉理因身兼翻译之责,不仅不能随队撤走,还要走向前去说明情况。

百姓却不容马嘉理讲话,先是一人冲向前去,一棒子将马嘉理打翻,随后蜂拥而上。马嘉理登时被践踏成一块大肉饼。百姓随后围追柏郎等人,喊打不止。

柏郎眼见马嘉理一命归天,当下也顾不得许多,率大队人马快速地逃回缅甸境内才敢驻足,并将马嘉理死讯快速报给国内。消息很快由英国传进大清的京师。威妥玛一见之下,立时火冒三丈,当天就带着参赞等随员来到总理衙门,向大清国提出严重交涉。

恭亲王见英国凭空里递上来个抗议书,不由心吃一惊。他一面着人先陪威妥玛等人在衙门里喝茶,一面飞也似地跑进宫去,向两宫太后禀明此事。慈禧太后未及恭亲王把话讲完,脸已吓成了灰黑色,她急问一句:“岑毓英怎么说的?”

恭亲王答:“禀太后,威妥玛闹成这样,岑毓英那里连个纸片都没有递过来。按理说,岑毓英无论怎么样,他的折子也该比英国人早一天进京。”

慈禧太后急道:“那就快给岑毓英下询旨啊!威妥玛说马嘉理死了,他是真死了还是没死啊?总得岑毓英说句话呀!他这云南巡抚是干什么的呀?境内出了这么大的事,他怎么跟没事儿人似的!快让军机处拟旨,问问岑毓英是怎么回事,不能他威妥玛说什么便是什么呀!用八百里加急。”

圣旨当日便由军机处拟出,用八百里加急快速递往云南。

但威妥玛并不相信恭亲王说的话,他认为总理衙门肯定在他来之前,就已得到了云南方面的消息。他甚至怀疑,恭亲王矢口否认知道这件事,肯定另有所谋。说不定马嘉理的死,就是总理衙门预先通告了云南的岑毓英,岑毓英再安排腾越的地方官有意这么做的!

威妥玛把自己的推测火速转告国内的外务部。一个月后,岑毓英的折子递进京师。岑毓英奏称:地方民众确在腾越附近的蛮允一带,杀死一名英国人,死者身份尚未查明,估计就是圣旨里提到的马嘉理;巡抚衙门已着令腾越地方官将尸身收殓,正派员调查此事,若有进展容当续报云云。

恭亲王读罢折子,顿感眼前一片迷茫。很显然,若非朝廷下询旨催问此事,岑毓英还不会如实奏报。也就是说,岑毓英根本就没把这件事当成一件事。

恭亲王怀袖着岑毓英的折子,低头走进慈禧太后的房间。恭亲王从宫里出来回到总理衙门的当日,便紧急约见了威妥玛,商谈如何了结此事。

威妥玛开始不依不饶。他先是提出中国须派员前往腾越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将云南巡抚岑毓英等一应官员俱押京审问,又提出增开口岸、减免英商正税及半税以外的各种负担。

威妥玛最后又狮子大张口,提出中国须出重金抚恤马嘉理遗属,恤银不得低于一百万两。

以后的几天里,威妥玛又相继提出俟此案议结,中国即应派钦差大臣奉中国朝廷惋惜滇案玺书,往英国道歉;新旧各口岸,将英人住所画定界址,中国人不许随便进入等项。

恭亲王被威妥玛闹得焦头烂额,几乎一日一进宫,疲惫已极。总理衙门先是奏调正在原籍养病的前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就近由四川赴滇,会同岑毓英查明此事,接着又调湖广总督李瀚章,驰赴云南会办此案。

但对威妥玛提出的将岑毓英一应官员逮京问罪一项,总理衙门却始终不肯答应。这更让威妥玛认为,自己所料不错,认定马嘉理被百姓杀死,是朝廷与岑毓英预谋所为,是故意发难于英国,希望达到英国人再不敢进入云南的目的。

威妥玛抓住此项不放,坚持要朝廷将岑毓英等人逮京,由中英官员会审。威妥玛要利用滇案,把英国早就想要却尚未到手的东西拿到手。经过近一个月的磋商、谈判,恭亲王对威妥玛所提之条款基本点头允准,但恭亲王却强调,此条款须报请慈禧太后和经王公大臣们议准后才可画押钤印。

条约里同意:(1)英国派员至云南调查,准备商订云南和缅甸之间的边界及通商章程。(2)英国可以派人前往甘肃、青海一带或四川等地进入西藏,转赴印度。(3)请添口岸分作三项,以重庆、宜昌、温州、芜湖、北海五处为领事官驻扎,湖口、沙市、水东三处为税务司分驻,安庆、大通、武穴、陆溪口、岳州、码斯六处为轮船上下客商货物。(4)中国俟案件办结,须派钦差大臣,奉朝廷惋惜玺书,往英国道歉,并向英国朝廷保证,不再发生此类事件等八条。

威妥玛所提之条款摆到慈禧太后的案头。

慈禧太后读了两遍,便让恭亲王将此条款交由在京各王公大臣先议一议。这是慈禧太后听政以来一贯使用的方法,凡是她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她不是先问恭亲王怎么办,就是交由王公大臣们公议,她则根据这些不同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决定。

恭亲王把在京的王公大臣们紧急召集到一起,商议此事。李鸿藻的态度是:“出些银子是该的,但添开口岸与逮问官员这件事,却万不能答应,这关乎国体。”

潘祖荫在赞同李鸿藻的同时,又提出派钦差前往英国道歉这件事,也不能答应,这亦关乎朝廷的尊严。

潘祖荫进一步指出:“百姓打杀的仅是英国驻华公使馆的一名普通翻译,又不是英国的国君,威妥玛提出此条纯属无理。”

徐桐对李、潘二人的态度全不赞同,他道:“打杀一个马嘉理算不了什么大事情,威妥玛乃至大清境内的洋人,全可打杀!威妥玛不要说提八条,就算提八十条,我大清身为上上大国,一条都不能答应他!姓威的再敢到总署胡闹,就把他下进刑部大牢,让英国人出银子赎人。”

徐桐说这话时咬牙切齿,两眼圆睁,里面分明在喷着怒火。他对洋人恨得不仅仅是入骨,简直到了入髓的程度!每一提及洋人,他的双眼就要红肿几天。

这件事一议就是近一个月的时间,但到最后也没有议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总理衙门行走郭嵩焘曾在私下感叹:“我大清的许多事情,就是毁在一些庸员的手里!非等洋人拿起枪炮来才肯认真办理。”

郭嵩焘这话传出去以后,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恭亲王硬起头皮来见慈禧太后,把各位王公大臣的意见逐一禀复。

慈禧太后沉思良久,忽然问了这样一句:“那个威妥玛,近几日怎么样啊?闹得还像以前那么凶吗?”

恭亲王据实答道:“回太后话,威妥玛闹得不如以前凶了。这个月,他一共才催了三次,还是打发别人来的。”

慈禧太后一听这话,低头想了想,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

她一边点头一边道:“这就对了。看样子啊,这与洋人交涉,还真得跟他们拖上一些日子。他们洋人,也和咱大清一样,每天都是有许多事情要办的。不就是死个人嘛,值得大惊小怪吗?这一拖呀,说不定,这事就拖过去了,谁成天老记着这事儿啊?”

恭亲王道:“太后说得是。这一拖,说不定这事还真就拖过去了。”恭亲王领了懿旨,蔫头耷脑地退出宫去,径直回了王府。

第二天,恭亲王正在用早饭,郭嵩焘忽然匆匆赶了过来。

一见面,郭嵩焘先行了见面大礼,然后便从袖里摸出一份公文,双手递给恭亲王道:“这是总理衙门一早便收到的威妥玛着人递送的辞行书。下官着翻译看了一遍,大意是说我衙门办事推诿,不肯认真等语,威妥玛只好离京回国请旨。”

“什么?”恭亲王惊得碗箸俱落。他一面紧急着人更衣,一面道:“筠仙,你先回总理衙门,本王马上就到!”

李鸿章发迹史》_第十三章_有人想整死李鸿章_第七十一节_云南事件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李鸿章发迹史第十三章_有人想整死李鸿章_第七十一节_云南事件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