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五、李莲英知道主子想男人了

慈禧"病"了,太医院的御医没有一个能够把准她的脉……李莲英却深知主子的病根,他从宫外给慈禧找来了三个貌似潘安的"小郎中"……

却说咸丰皇帝临死前,为了不使权利偏斜于一、二人之手,造成大权独揽的局面,曾赐给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皇太后)一方"御赏"印,赐给懿贵妃那拉氏一方"同道堂"印。

皇帝的谕旨,起首处盖"御赏"印,即印起;结尾处盖"同道堂"印,即印讫,只有盖上了这两方印,才说明所发谕旨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否则便是无效。按说两宫皇太后权力相等,可谁想这慈安太后平日里只是呆在宫中,吟经诵佛,对朝事并不感兴趣。虽与慈禧太后同担垂帘听政,但是对于国家政事只不过点画诺而已。加之她秉性坦白,素无城府,遇事退让居多,很少争执,使得朝政大权渐落慈禧太后一人手中。慈禧太后大权在提,凡事独断专行,因此日增骄横,但由于慈安太后尚在,为礼法所拘束,事事不能随心所欲,仍不免有掣肘之处。同治年间,宠监安德海被戮,更使她大为恼火,从此便将慈安太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光阴荏苒,不觉已是光绪六年。这年清明,风和日暖,桃花满枝,两宫皇太后同赴东陵,祭奠咸丰皇帝。

一大早,两宫皇太后的銮驾就出发了。和风煦煦,绿草荫荫,看着这一切,久居深宫的慈禧太后不由得心情舒畅,深深吸了几口那新鲜的空气,转过脸说道:

"姐姐,今天的风景真是好,好长时间没有看到过了。"

祭祀本是件庄重的事情,可慈禧太后今天却象有什么喜事,浑身的袍服一律用杏黄色的贡缎制成,上下前后用金线绣着凤凰,在袍子的边角上钉着无数的珠子,大小不一,多达数千颗,阳光照耀下,尤如万道金光从身上发出,一闪一闪地发亮。慈安太后见了本来心里就不高兴,这会又听她说出这种话,忍不住说道:"妹妹,你怎么忘了,我们今天去祭祀先帝!不是出来游玩的。"

闻听此言,慈禧太后的脸不由得阴了下来。

一路无话。一行人进入阴森的太庙大殿,太监们便忙开了。不大功夫,只见咸丰灵牌前已摆好了酒十杯、筷子十双、黄米饭四盘、全羊一只。随着礼仪官一声"开祭",只见慈安太后徐步上前,燃香焚烛之后在那拜垫上跪了下来。接着慈禧太后上前,正要在慈安太后旁边跪下,忽听慈安太后开口说道:

"妹妹,这是留给上边姐姐的。"原来这个位子是留给已故孝德皇后的。

慈禧太后正要屈膝下跪,一听此言好不难堪,忍不住问:

"那你说妹妹我应该在哪呢?"

"你跪在我后边。"

什么?跪你后边?慈禧太后听了不由沉着脸问:"凭什么我在后边,而姐姐你却在前边?"

"今日是祭祀先帝,在先帝面前,只有一个太后。"

"我与姐姐并坐垂帘,都是一般的母仪天下。"

看见慈禧太后不遵祖训,慈安太后也不由得来了气,说道:"先帝在时,你只是一妃嫔,至于做太后,却是先帝殡天之后。既为妃嫔,那么就依礼应当跪在后边。"

慈禧太后一听急了,喊道:"如果姐姐定要争这个过节,我就情愿一死,到先帝面前,请先帝评这个理去。"

"这是祖训规矩,理应如此,切不可乱了名份!"

你一言我一语,一时间,两宫皇太后在庙堂上,当着众王公大臣吵了起来。这可怎么办好?两个都是太后呀。一帮王公大臣也不知道怎么劝好。倒是恭亲王奕忍不住先开了口:"西太后,依照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您应当在后边。"

慈禧太后一看是奕,正想反驳两句,谁知醇亲王已替他开了口:"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但今日我两宫皇太后同着垂帘听政,如果这样做,怎能保证以后政令的贯彻?"

一看有两位王爷出头,其他人的胆子也大了。这些人平日里慑于慈禧太后的淫威,这会儿自然多替她说话。慈安太后一看,自己势单力薄,再坚持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只好默许慈禧太后在她旁边跪下。祭祀大典总算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到宫里,慈禧太后正为这事恼火着呢,忽然慈安太后宫里的尤太监报告说步军统领荣禄荣大人在宫里勾引妃子,让她去看看。怎么竟会发生这种事,气得慈禧太后连喊李莲英备轿,准备要亲自去查个究竟。

荣禄,满洲正白旗人。早年曾是慈禧太后的意中情侣,两人情思绵绵,心照不宣。后来慈禧太后被选入宫中,作了咸丰的妃子。有情人虽不能成伴侣,但依旧藕断丝连,情深义重。加上这荣禄在热河事变中为保护两宫返京立下汗马功劳,因而深受慈禧太后宠爱。这日里因事进宫禀奏,谁知刚进得宫来,便迎面碰上个女子。只见那女子纤臂蜂腰,瓜子脸上一双黑黑的眼睛脉脉含情,直把个荣禄看得目瞪口呆。那女子整日独处深宫,看到荣禄这副样子,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荣禄也顾不得去拜见慈禧太后,径直与那女子去了房中。谁曾想好梦难圆,两人进房时却被这尤太监给看到了,急忙告于慈安太后。慈安太后也因祭祀的事正烦着,不想再惹什么麻烦,于是就让告诉慈禧太后,随她处置去吧。

荣禄与那妃子进得房中,宽衣解带,躺在床上,正欲成就好事,忽听门"啪"的一声开了,以为是哪个不知情的太监闯了进来,正欲开口责骂,转脸一看竟是慈禧太后,吓得连忙滚下床来,趴在地上。

慈禧太后本来心里就不高兴,再看见自己的情人竟与别的女子在一起,不由大怒道:

"小李子,把这不要脸的贱货给我拉出去痛打一百棍,然后打入冷宫。"

"太后,这一百棍下来,恐怕……"李莲英小心地说。

"哪来那么多废话!让你打你就给我打,死了活该,谁让她作出这种事来!"

荣禄没想到慈禧太后竟会发这么大的火,连忙趴在地上使劲磕头,嘴里直喊:"太后息怒,都是下官一时糊涂,求太后饶了下官吧。"

"饶了你,亏你说得出口!我平日里是怎么对你的?你竟这样报答我!我看这官你也别作了,回去好好反省去吧。"说完,慈禧太后也不看荣禄一眼,转身就回宫去了。

回宫后慈禧太后一直闷闷不乐,心里真是越想越气:"慈安太后与我作对,怎的你荣禄也来凑热闹?嗯,不对,这事怎么这么巧,偏偏让她给碰上了,莫不是她……

正在这时,李莲英上前安慰道:"太后请放宽心,常言说的好,人在人眼下,怎敢不低头!还是保重玉体要紧,何必自寻烦恼呢?"

这话不说还好,这一说如同火上浇油,气得慈禧太后柳眉倒竖,凤眼圆睁,怒喝道:"你说什么?别忘了你是在给谁说话!按规矩她并不比我高!"

李莲英一看,这还了得,从没见太后对自己发这么大的火,急忙哽咽着说:"太后息怒,奴才看您生气,怕伤着身子,所以想安慰您,谁知嘴笨说错了话。"说完居然泪流满面。

慈禧太后一看感动了不得了,又是难过,又是高兴,没想到小李子竟是这样的忠心耿耿体贴入微,点点头说:"好了,起来吧。你有这份孝心,也不枉我看重你。俗话说:不要气,只要记,你也记着今天这一段,咱们大家走着瞧吧!"

自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每日里忙于政事,甚觉无聊。偶尔看了几次戏,不曾想便着了迷。每当烦恼之时,就去看戏。

这次也不知是气糊涂了还是怎的,倒把这老习惯给忘了。她忘了,李莲英可没忘。这日里便奏明慈禧太后,把京城里的有名戏子俱传进宫来,排演戏剧。

慈禧太后听了,皱了皱眉头,面有难色地说:"你有这份孝心就行了。只是宫中无故唱戏,不合祖宗家法,再说这几天情形复杂,让东边听了免不得又说闲话,就算了吧。"

李莲英把肩膀一耸,说道:"太后怕她作甚?太后您便是老祖宗,祖宗的家法,别人改不得,只有太后您可以改得的。

咱大清国的天下,还不是靠您一人维持着,唱一两回戏,有什么大不了的?再说您这几日心情一直不好,也该散散心了,万一……,奴才可担待不起呀!"

慈禧太后听了李莲英的话,心里不由得喜滋滋的,于是笑着说:"没想你还有这么一张利嘴,既然你这样说,就唤他们进来吧。"

李莲英答应了一声,正要出门,忽然慈禧太后又开了口:

"对了,你顺便把东边和那些王爷们都唤来,我倒要看看他们谁还敢说什么。"

听了慈禧太后要看戏,慈安太后不由得面露难色,这可是有违祖宗家法的事,想阻止。可转念一想:这几日她心情不好,就让她散散心吧。自己推说身体不爽快,回绝了。慈禧太后一看慈安太后不敢说什么,自然满心欢喜。倒是难为了那帮王公大臣们,虽说不想来,可又惧怕慈禧太后的威势,不能不来陪场。

先演的《水漫金山寺》,谁知看了大半天,慈禧太后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这可怎么办好?恰好这时演到了青蛇为救白蛇施法借天雨,李莲英不由灵机一动,连忙唤李三顺将宫内安设的水管打开。一时间,只见水花飞溅,射得一帮王公大臣蟒袍衣褂象水淋鸡一样。慈禧太后见了这般样子,喜得心花怒放。王公大臣们看慈禧太后那副高兴的样子,多不敢言。只有那醇亲王忍不住挽起袖子,想上去痛打那李三顺。旁边恭亲王见了急忙拉住,说道:"五哥,忍着点吧,别自讨烦恼。"醇亲王见了方才又坐了下来。

谁想这举动被李莲英看到了,心想你不满,我还有好看的呢。待演《思志诚》一戏时,他干脆自己扮起了窑子里的鸨母,待有嫖客来了,便高声喊道:"老五,出来见客呀。"醇亲王在弟兄中行五,一听这话,再也忍不住了,也不管慈禧太后在那,喝了声"这奴才这般大胆,那还了得。"便冲上戏台,拉住李莲英想痛打一顿,手还没落下,就听有人说话了:

"住手!醇王爷,你眼里还有我吗?"

醇王爷这才想起慈禧太后还在,急忙跪地答道:"太后息怒,臣一时冲动,就……,只是这奴才也太大胆了。"

"我的奴才,难道不知怎么管教吗?你是不是管的太多了点。"

"是,臣知罪,只是刚才这奴才……"。醇亲王仍不甘心,说道。

"他又怎么了?这是在唱戏,你知道吗?觉着不高兴可以回家去,没人勉强你。"

恭亲王一看情形不妙,急忙上前说:"太后息怒,醇王爷性情鲁莽,您就原谅他了吧。"说完赶紧把醇亲王拉回了座位。

回到家里,醇亲王是越想越气,越想越不甘心,我好歹也是个王爷,难道就让一个奴才戏弄不成?遂拿起笔,想写个奏折,奏请严惩李莲英。福晋见了,急忙阻拦:"王爷,不可以这样做呀。"

"什么?难道我就这样算了不成?我好歹是个王爷,如果就这样算了,以后我出门有什么脸再见人。"醇王爷满脸怒气地说。

"王爷,这不是斗气的事呀。你也不想想,现在西太后大权在握,那李莲英又是她身边的人,你写上去,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会使她更厌恶你,说不定还会……。"

"既然这样,我就给东太后写。"

"东边的情形你又不是不知道,她现在自身都难保呀。"

"东太后现在是不大理朝政,可她还掌着御赏印,岂能容她西太后专横朝政。好了,你再别罗嗦了,退下去。"

醇亲王的折子很快就到了慈安太后的手中。看了那奏折,慈安太后也犯难了。那年她与恭亲王联合处死了慈禧太后的宠监安德海,慈禧太后就对她不满,如今再去说李莲英,那慈禧太后岂敢善罢干休?可转念又一想,权监祸国的事,并不是没有过,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我怎么去见列祖列宗?于是决定还是去说说。

"慈安皇太后驾到!"一听慈安太后来了,慈禧太后索性上床躺了下来。慈安进来一看,急忙关心地问道:"妹妹今天怎么还没下床,是不是身体不适?"

"是的,心情不好,气的!"

慈禧太后听了,明知是冲自己来的,可又无可奈何。于是索性直接将醇亲王折子的事说了出来。

"是有这么回事,怎么了?那是在唱戏,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慈禧太后躺在床上,不冷不热地说。

"姐姐我知道那是在演戏,可也要注意点规矩呀。醇亲王好歹也是咱自家人,你那样对他,让他下得了台吗?再说这李安达(宫中对太监的尊称)确实做得也有些过分,我看你就管教他一下,让醇王爷也有个台阶下。"慈安太后小心地说。

再看此时的慈禧,眼眶湿润,哽咽着说:"小安子在时,你们说他这说他那,我没说什么。现在又来指责小李子,你们为什么就不能让我身边有个贴己的人呢?既然姐姐你这么说,那你就看着办吧。"

"妹妹你误会了,我真不是这个意思呀。"慈安太后一时真不知该怎么解释,说完这话,就悻悻地回宫而去。

慈安太后一走,慈禧太后就下了床,望着那远去的背影,不由得冷笑了两声,心想既然你多事,那么你就来处理一切吧。

第二天一早,慈安太后就等着和慈禧太后一起上朝听政。

谁知慈禧太后没来,却来了个李莲英,只见他上前跪奏道:

"奴才问太后安。昨夜里慈禧太后偶感风寒,今日不能上朝,让奴才来说一声。

慈安太后一听可急了,自己从没独自上过朝。虽说平日里两宫垂帘,可拿主意的是慈禧太后,自己一点经验都没有呀。于是急忙问李莲英到底要紧不要紧。

"奴才也不知晓。"

无奈何,慈安太后只得前往长春宫,进屋一看,慈禧太后还躺在床上,急忙问:

"妹妹身体要紧不?怎的昨日里还好好的,今就病的这么重,太医来过没?"

"昨夜里偶感风寒,刚才已让太医看过了。今日姐姐就一人上朝去吧。"其实她那里有病,只是想看慈安太后的笑话而已。

慈安太后听了真有些手足无措之感,只见她迟疑着问:

"我怕我一人不成吧?"

"没什么不成的!这么多年下来了,难道说还有什么看不清楚,听不明白的?再说总不能我们两人都不去上朝吧!"慈禧太后看了慈安那副着急的样子,暗暗窃喜地说。

天清气朗,阳光明媚。养心殿内金光耀眼。大殿正中高悬先祖雍正帝御书的"中正仁和"匾额。年仅九岁的光绪帝怀着童稚的好奇心端坐在宽大的红木龙椅上,其后设八扇精致的黄色纱屏。纱屏后设御案。透过那薄薄的纱屏,可以清晰地看见左边坐着神态略带紧张之色的慈安太后,右边却空着,那是慈禧太后的位子。

本说慈安太后整日上朝听政,早已习惯了这一切,可今天没有了慈禧太后,她的心情格外的紧张,心仿佛都要跳出嗓子眼来了。恰在这时,四川提督鲍超出列跪奏:

"臣鲍超恭请皇太后、皇帝圣安。"

慈安太后先问了路上的情形,然后又问:"四川的百姓,日子过得好不好?"

"百姓安日如常。"鲍超用浓厚的川东口音答道。

"沿途百姓呢?看上去可好?"

"仰赖天恩,百姓平安。"

慈安太后问了几句,就觉着无话可话了。略停一停又问:

"你在路上走了几天?"

这个时候中俄关系紧张,朝中主战主和一直没有定论。鲍超这次奉旨入京本是来谈对俄的军务部署的,本以为客套几句后该谈正事了,谁想慈安太后只是问些无关紧要的事,只得答道:"臣约走了一个多月。"

"听说你身子不好,近来怎么样?"

"谢太后关怀,奴才好多了。"

只见这时慈安太后点点头,换了个话题:"你打过好多仗?"

鲍超一听总算沾了点边,急忙答道:"太多了,记不清了。"

"你很勇敢!"

"不敢,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臣只是作了自己应该作的。"

"平日里多注意身子,只有这样,才能勤于政事。"

"是,谢太后关怀。"

又没话可说了,慈安太后是真的想不出什么话了,只好说道:"你可以下去歇着了。"

鲍超知道,这是召见结束的表示,随即跪安退出了养心殿。心里直纳闷,太后今天是怎么了,一个劲问些琐碎事情,难道不知道召我来是作什么?不可能呀!圣旨上不写的明明白白吗?

那慈禧太后装病,想看慈安太后的笑话,可心里仍不踏实,于是使差李莲英去打听消息。待李莲英回来将慈安太后召见鲍超的事一说,可把慈禧给乐坏了,连连拍手鼓掌,嘴里直喊:"妙,太妙了!既然这样,那我就再病几天吧。"自此,慈禧太后就不理朝政,每日里同着李莲英玩乐。

一连数十天,慈安太后一人上朝。可谁想棘手的事一件接着一件,直把她忙得个焦头烂额。这日里退朝回到宫里,想想自己实在没这能力,心里想的可嘴里却不知如何说好。不由得又想到了慈禧太后,唉,自己还是不如人家呀!也不知她病好了没,怎么一病就这么长日子?遂带着一帮太监奔长春宫而去。

待进了长春宫一看,慈禧太后依旧躺在床上,眉头不由地皱了起来,说道:"妹妹近来身子好些了吧。"

"还是没什么起色。"

慈安太后一听这话可急了,急忙问:"到底什么病呀,让太医看过没有?"

"唉,看了也不顶用。"

站在一旁的李莲英看了这情景,忍不住笑出了声。慈安太后扭头看了一眼,也不好说什么,只吩咐去唤太医来。

不大功夫,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庄守和来到,叩头请安后立刻给慈禧太后诊脉。这二人可是宫里最好的医生了,谁知诊了半天的脉,就是看不出慈禧太后得的什么病,想说没病吧,又不敢,他们那里敢得罪慈禧太后呀!慈安太后一看不由地来了气,说道:"你们平日里是做什么吃的,这点病都看不了?真是白养了你们,退下去!"

就在这时,李莲英上前说道:"太后息怒,奴才倒是有个法子,就是不知……。"

"快说,究竟是什么法子?"慈安太后听了急忙问。

"奴才的意思,既然这些院医看不了,不如到市面上请几个私家大夫来瞧瞧吧。"

"太医都看不了,他们又看什么用?"

"太后,这可说不定,那些郎中也有能人呢。"

慈安太后这会也没什么好办法,只盼着慈禧太后的病赶紧好。于是说道:"也好,你就去替你主子找几个来,要格外慎重才好,来了后先让我看看。"

李莲英答应了声退了下去。回到屋子唤了李三顺,便出宫径直回了自己的家。

"三顺,这两天你多出去转转,看到有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便给我唤来。"

"师傅,咱不是出来给太后找医生吗?"

"怎么这么多话,让你找啥人你就找啥人,医生中就没有年轻英俊的了?别再罗嗦了。"

在家玩了几天,李莲英看看是时候了,便带着李三顺给找的那三个人回宫来,慈安太后询问了几句,便让李莲英带回长春宫给慈禧太后看病。

李莲英怎敢不经慈禧太后允许擅自出宫呢?原来自从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便独处深宫,虽说这时已四十多岁了,但由于保养有方,不但面目不老,还是丰颜盛鬈,同二十来岁的少妇一般。谁人没有个七情六欲,她呢,不由得动了情欲。

那一天晚上,李莲英看她睡着了,便取过一条棉被,轻轻给盖好,自己退了出来。谁知刚想回屋,忽听里边有动静,他以为慈禧太后醒了,连忙又转身进来。只见慈禧太后脸色红润,嘴里喊道:"主子,主子,臣妾好……啊。"原来是在做梦。这种情景李莲英能不明白吗?于是便想着出宫去,给慈禧太后找个可心的人,正好赶上这么个机会,岂能错过?

再说慈禧太后看见李莲英进来,正想发火。李莲英已笑着开了口:"太后,奴才给您找了几个郎中来,您看可意不?"

"混帐,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根本没什么病,唤他们进宫,岂不露了马脚。"慈禧太后一听不由发了火。

"太后,这三个人可不是一般的郎中,您看了就知道了"。

说完,不待慈禧太后答应,李莲英便将那三人唤了进来。

那三人都二十来岁年纪,英俊潇洒,一表人才。特别是中间那个,生得朱唇白面,非常俊俏,犹如潘安再世。慈禧太后看了,不禁神魂颠倒,春潮涌动。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叫邹衡。"

"哪的人?"

"江苏扬州人。"

"小李子,你可真会办事呀。好了,邹衡留下来给我诊脉,其他两个你带出去吧,记着不要让人打扰我。"

李莲英急忙带了那二人退了出去。

这一诊脉,足足用了两个多时辰才算完事。待那邹衡出来,李莲英便进了屋。只见慈禧太后躺在床上,满脸腓红地说道:"小李子,这邹衡倒挺会侍候人的。特别是那双饱含情感的眼睛,表示哀愁时,你会陪他流泪;表示欢乐时,你会不由得跟着他笑。你说呢?"

李莲英忙答道:"可不是嘛。"

"你去西殿把老主子的衣服拿几件,赏给他吧。"

李莲英一想,我侍候您这么久了,也没见您赏我,他一来您就这么大方?于是说道:"太后,奴才想还是另外赏他些什么吧。老主子的衣服,宫里人见多了,您赏给他,我怕别人会说您什么。"

"你办事怎么这么糊涂,不会让他改改再穿呀?"慈禧太后红着脸说。

李莲英不便再说什么,便答应着出去了。从此后,慈禧太后便每日里召那邹衡进宫,调情取乐。

时间短还可以,可时间一长就有人不答应了。谁呀,李莲英。他本想借机讨好慈禧太后,可谁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慈禧太后自从有了邹衡,便把他冷在了一边。这他岂能甘心?

这日里,李莲英正躺在床上吞云驾雾,生闷气呢,门开了。一看是李三顺,李莲英气就不打一处来,喊道:"跪下!你看看你挑的什么人?一进来就把我的饭碗给抢走了。"

李三顺当时就愣在了那里,心想不是你让我挑年轻英俊的吗?丑了你不要,俊的你又嫌弃,你让我怎么办好?可想归想,他哪有胆子说出来,满腹的委屈只能往肚里咽。

"师傅息怒,既然这样,咱再想个办法把他搞下来不就成了。"

"你说得容易,太后现在正宠着他,用什么法子把他搞下来?"李莲英听了,责问道。

这可怎么办好呢?一时还真把李三顺给难住了。嗯,不如这样!沉吟了片刻,李三顺开口说了话:"师傅,咱不如去东边透点风声,这样的话……。"

"你小子是不要命了?这要是让太后知道了,饶得了你我?"

"师傅,这事就你知我知,徒儿守口如瓶,又有谁会知道?"

李莲英一想,与其这样下去。倒真不如按这小子说的,冒把险。于是说道:"好吧,我这就去东边,你可记住,不许走露半点风声。如若不然……"。

"师傅放心,徒儿以性命担保。"

钟粹宫内,慈安太后正忙着看奏折。忽然一个太监上前说李莲英求见,连喊不见。谁知不大会尤太监又来说李莲英有急事求见,慈安太后只得放下折子,吩咐传进来。

"奴才给母后皇太后请安。"李莲英进来后跪地请安。

"你主子近来身子好些了吧。"

"身子骨是好多了,不过……?"

慈安太后一看他那样子,就觉着恶心,催问道:"有什么事就快点说,我还忙着呢!"

"奴才乞禀母后皇太后,郎中邹衡给圣母皇太后看病,他不好好诊脉,却要动手动脚,圣母皇太后又姑息迁就……"

闻听此言,慈安太后不由一惊,急忙喝道:"你敢胡说八道!"

李莲英叩着响头答道:"奴才不敢,奴才所说句句属实。"

慈安太后听罢,不由怒从心中生,心想我整日里为处理政事,忙得焦头烂额,你倒好,躺在宫里做这等丑事。于是怒气冲冲直奔长春宫而来。

看见慈安太后进来,慈禧太后躺在床上说道:"姐姐,恕妹子不能起床给你请安了。"

"你千万不要起来,防着受风。"慈安太后听了,一边说着,一边直进床边,装着给慈禧太后拉被子,顺便用手给慈禧太后按了一按,立刻觉着不对劲。于是又说道:"妹妹,你究竟害的是什么病,怎么会病了这许多日子,依我看妹妹的病可不一般哪!"

原来慈禧太后一时大意,整日只顾着与那邹衡玩乐,肚子竟微微鼓了起来。可当着太监的面又不好说什么,只得应承道:"妹妹的病,怕要成杂痨,所以忽好忽坏。"

慈安太后见了,吩咐太监们退下。然后说道:"妹妹,你得的什么病,还要让我明着说出来吗?"

"姐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妹妹你如不懂我的话,那么咱传太医进来,再给你认真诊治一下。"慈安太后一听她还不认帐,不由地生了气。

慈禧太后必竟是做贼心虚,听了这话,吓得默不作声了。

慈安太后看了,心又不由一软,说道:"你我姐妹自热河同受困苦,二十年来患难与共。可今日妹妹竟做出这等事来,你好好想想,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九泉下的先帝吗?姐姐我说话是直了些,可这也是为你好,你说呢?"

慈禧太后听了,虽然默不作声,心里把个慈安太后可是恨死了。可现在把柄在人家手中,只能默默忍受。

一看慈禧太后一语不发,慈安太后可就没词了,只得说了句"希望妹妹以后牢记祖宗家法"便回宫去了。

慈安太后一走,慈禧太后可忍不住了,大喊,"小李子、小李子,你死哪啦!"

李莲英慌忙跑进来,跪着答道:"太后找奴才有什么事?"

"她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你们哪个东西给我走漏了消息?"

"奴才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不知道?出去给我留神。如果让我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看我不剥了他的皮!"慈禧太后恶狠狠地说。

李莲英跟着慈禧太后这么多年,还真没见她发过这么大的火,吓得额头上冷汗直流,慌忙应了声退出屋外。回到屋里,自然对那李三顺又是一番细细地叮嘱。

回到宫里,慈安太后坐在桌前,拿起那未看完的折子,想接着看下去,可心却总静不下来,脑子里尽是慈禧太后的影子。堂堂大清国圣母皇太后,竟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这让我将来如何面对九泉下的先帝,难道真应了先帝那句"女主祸国"的话?想到这里,慈安太后不由得想到了咸丰帝留下的那个遗诏,遂摒绝太监、宫女,亲自从箱子里取了出来。

由于年深月久,朱谕的字迹已经泛成黄色。看着那熟悉的字迹,慈安太后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时她还是皇后的身份,而慈禧太后的封号是懿贵妃……

"皇后,朕看来不久就要见祖宗去了。"面色枯黄,双颊显得异常醒目的皇帝说:"临去前,朕要替你安排一件大事。"

听到这里,皇后眼里的泪水象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流了下来,悲泣地说道:"皇上说的是那的话,只要静心修养,您一定会康复的。"

"你别拦我,这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而且是关系我大清江山命运的大事。"皇上特意看了看左右,确定没人窥视,接着用嘶哑低沉的声音说:"懿贵妃越来越不成样子了!这阵子我倒觉着肃顺的话不错,他曾不止一次劝我行钩弋夫人的故事……。"

"什么是钩弋夫人呀?"皇后忍不住问道。

"她是汉武帝晚年的爱妃,曾为武帝生了个皇子叫刘弗陵。武帝晚年特别钟爱这个儿子,最后还把皇位传给了他。"

皇帝说道。

"那她的母亲岂不是太后了?"

"不然,武帝在崩驾前就把她处死了。"

皇后大惊:"这是为什么呀?既然他喜欢刘弗陵,怎么又把他母亲杀掉?"

"自古以来,幼主在位,母后掌权,一定骄淫乱政,这就是所谓女祸。"皇帝说到这里,郑重的看着皇后说:"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皇后这才恍然大悟,急忙说:"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咱大清朝家法很严,决不会有什么女祸的"。

"朕不会杀了她,你放心吧。谁让朕手软呢?不过不能不防着点,这个你拿着。"说着皇帝从贴身口袋取出一个折子。

皇后颤抖着接过那折子,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咸丰十一年三月初五谕皇后:朕忧劳国事,致撄痼疾,自知大限将至,不得不弃天下臣民,幸而有子,皇祚不绝;虽冲龄继位,自有忠荩顾命大臣,尽心辅助,联可无忧。所不能释然者,懿贵妃既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惟朕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能安分守法则已,否则著尔出示此诏,命廷臣除之。凡我臣子,奉此诏如奉朕面谕,凛尊无违。钦此!

……

窗外,微风徐徐,颇有些凉意。慈安太后不知何时已进入了梦乡。尤太监见此,急忙取了件褂子,轻轻给慈安太后披在身上,忽然他看见了桌上的遗诏……

就在这时,慈安太后醒来了。待她发现尤太监正愣在那里,她明白一切都晚了,于是说道:"这个折子你是不是看了?"

尤太监慌忙跪地答道:"奴才看冷了,进来给主子您添衣服,无意中看到了些。"

"还算老实。你可知道私看奏折该当何罪?"

"奴才知晓,奴才甘愿一死!"

看着尤太监那张略带稚气的脸,慈安太后的心不由地又软了下来,说道:"尤义,你自小入宫就跟着我,算来也七八个年头了,宫里的情形你也多少了解些。既然是无意中看到,我就不追究了。不过你要切记,此事不得露出半点风声!如果让旁人知道了,这宫里可就不太平了,懂吗?"

望着那和蔼慈祥的面容,尤太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叩头答道:"奴才谢主子宽免。主子您对奴才的恩德,奴才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奴才以性命担保,即便是死,也绝不吐露半个字出来。"

慈安太后点了点头,将那遗诏贴身放好,便又埋头看起了奏折……

李莲英》_五、李莲英知道主子想男人了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李莲英五、李莲英知道主子想男人了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