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一章 山乡少年

瘦小的身材,清秀的面容,柔弱得像个女孩儿,但却有一腔孤傲不群的凌云壮志。林育蓉改名林彪,想添增一点虎气。

黄冈回龙山走出闻名遐迩的“林氏三兄弟”。林彪是被他两位堂兄带出来参加革命的,但他后来的声威远远超过了林育英和林育南。

少年春梦随风而逝,遭受初恋失败的林彪投笔从戎,发誓“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林彪的童年从这里开始。

湖北省黄州中部,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回龙山。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地处大别山南麓,属天柱山脉。由大崎山主峰南下,蜿蜒起伏百余里,至此呈游龙回首之状,故名回龙。这里的集镇均依山定名。

据传,回龙山镇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当时庙宇初具,规模不大,集镇人口仅有百余人。到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陈娘娘在此重建东岳庙,俗称大庙,规模宏大,有上中下三重大殿,雕梁画栋,飞檐翘壁,十分壮观。殿内塑有佛像,殿外修有钟、鼓二楼,楼前均有清池碧水,清池之上还有三孔桥。整个建庙工程耗银百万,费时数年,于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日竣工。这天正是东岳大帝圣诞之日。自此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要前来赶会。

离回龙山镇不远,有一个号称林家大的村庄。全村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全都姓林,无一杂姓。林家大是一个风景秀丽、乡风淳朴的小山庄,他们的族长名叫林明卿。

林明卿是回龙山有名的大户。他有良田四十九亩、山林三百多亩、房屋三十五间,另外还兼营织布工场一座。除此之外,林明卿执掌着林家大宗族之权。

1907年12月7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林家老屋的油灯闪了一夜。临近黎明,一阵婴儿洪亮的啼哭声把尚在睡梦中的人们惊醒。不多久,一个消息便传遍了全村。

“林明卿又添了个儿子!”

天终于大亮了,纯朴的乡民们纷纷前来林家贺喜。他们瞧着产妇身边的婴儿,口里不停地说着赞美和吉利的话语。他们看到的,只是婴儿那一张不断啼哭的小嘴。林母不顾产后的虚弱,兴奋地向妯娌和村邻们介绍说:“生他前我做了个梦,好稀奇!梦见一只大白虎,盘脚架腿,坐在堂屋上,醒来就生下了这孩子。”

“好兆头!”妯娌们都这么断言。中国人有个习惯,为了孩子有个好前程,做母亲的总希望梦见些异兆,没有也要编造一个,反正人们都信。

林明卿这年正好三十岁。他为在而立之年又添儿子而感到高兴。婴儿出生之时,天刚发白,可以看见门前清水塘中团团的荷叶和几点熠熠透亮的水珠。林明卿苦思一番,给儿子取名叫“林育蓉”。

也许“育蓉”这个名字的女性色彩太浓,脂粉气重了些,孩子一生下之后就经常病病怏怏,即使不病,也清秀柔弱得像个女孩子。为了使孩子多多增加阳刚之气,也为了纪念林母产前吉兆,林明卿又给儿子取了个学名,单号“林彪”。彪,是小老虎的意思。

虎气十足的名字,在林彪的性情、气质、体魄上未带来任何变化,林彪依旧如故,小病连连,阴柔怯懦。这一点,是林明卿没有料到的。

林彪五岁那年,林家由老屋搬到了新屋。新屋紧靠白羊山,坐落在“神仙垴”上,据称是一块“风水宝地”。

白羊山,旧称白洋山。光绪八年,《黄冈县志》这样写道:

白洋山,旧志作白杨山,山侧有桃花洞,明主事秦继宗著书处。……考邑乘车称白杨,土人又称白羊,且有白虎赶白杨之谶。

是山也,三峰并耸,苍翠插空,朝露夕霭,绀紫百变,其或久旱欲霖若雨,新霁漫浩汗,漾澄湛,始如牵丝,继如团絮,渐乃光明,百顷如洪波,函肆演迤若无涯。

对林彪,林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林家堂屋内,挂着一幅木板对联,事过多年,木板上的字迹已经黯淡不清,但擦得清洁泛亮。上面,铭刻着林氏祖先的遗训: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地

林家祖宗历代,奋斗了多少年,也没多少人成为“一等人”,惟独“两件事”时时在做。林明卿希望自己未能达到的目标由林彪得以完成,基于此,他很早就将林彪送进了回龙山地区有名的一所私塾念书。

这所私塾的先生,名叫李卓侯。他就是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先生思想开放,知识渊博,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启蒙老师。

李卓侯执教一生,有三大快事引为自豪。其一,他参加过同盟会,与孙文、黄兴等人多次聚首;其二,培养了李四光;其三,启蒙了“林氏三兄弟”。

在中国革命史上,“林氏三兄弟”曾有过他一段辉煌的时日。所谓“林氏三兄弟”,系指林育南、林育英(张浩)和林育蓉(林彪)三人。他们虽不是亲兄亲弟,但有着同一个高祖,生在同一个村子,进了同一所学堂。共同的相貌特征,相同的口音习俗,一致的朋友和敌人,使他们兄弟三人有如白羊山,三峰并峙,相映生辉,尽管林彪最后走向了反面。

林彪的这两位堂哥都比他大十岁。可以说,林彪是被他的这两位兄长带出来参加革命的。然而,他们谁也不会料到,林彪最后的声威却大大超过了林育南和林育英。仅自1968年至1969年的一年间,就有一百零八万人前来林家大“瞻仰林副主席故居”,川流不息的人群把清水塘的水都喝干了。

作为启蒙老师,李卓侯对“林氏三兄弟”十分喜爱。他曾说过:“育南秉性聪慧,育英勤奋刻苦,育蓉既聪明又刻苦,日后都会大有出息。只是育蓉性子阴柔,不好把握,是龙是虫,一切全靠他自己。”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京、沪、津等地学潮如火如荼,林育南、林育英也在武汉与恽代英一起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而与武汉仅隔咫尺的黄州府却依然风平浪静,回龙山林家大依旧是过去的林家大,村民们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似乎一无所知,耕地的仍旧耕地,念书的仍旧念书,打牌的仍旧打牌。

光阴荏苒,林彪长到十三岁了。和往常一样,他除去念书,便是张弓弹鸟,过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一年,全国教育界兴起了一股尊孔读经热。农历八月初五(9月16日),是各大中小学祀孔日。林彪被同学推举,写了一篇《上巳祀孔记》,受到老师的褒奖。

《上巳祀孔记》不过一百九十余字,记叙了全校师生祭祀孔子的情景。全文如下:

孔子为我国周时代人,仁义爱民,为我国之伟人焉。中华民国九年八月初五日,为仲秋上丁,全国各学校于此祀孔,遵古礼也。吾校师生亦祀孔,同学高初共百余人,皆敬祀孔子。因孔子圣人,为我中华教宗也。

这篇文章叙事简明,层次清晰,语言亦通畅。出自13岁孩童之手,说明林彪学习还是用功的。

这年春节,林育南、林育英先后回到了林家大。三兄弟又团聚了,依照惯例,要由两位堂兄检查林彪的作业。

“林氏三兄弟”中,林育南性子最为刚猛,人称“暴徒”。他笑时声震内外,怒则疾言厉色;林育英为人谦和,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因此,林彪敬畏大哥林育南,亲近二哥林育英。

当林育南翻阅林彪最为得意的作文《上巳祀孔记》时,脸色陡地一下沉了下来:

“这是什么?”

林彪心里一怔,他忐忑不安,嗫嗫嚅嚅地说:“祭……祭孔文。”

“现在什么时候了,还祭孔?!”林育南嗓门越来越大,蒲扇大的巴掌在林彪眼前晃来晃去。

林彪赶紧躲到林育英的身后,小声抗辩说:“先生都说我写得好嘛。”

“先生说好就好吗?大哥、二哥在外面领头高喊要科学、要民主、打倒孔家店,你倒好,在家里写起祭孔文来了。”林育南说着又火了,他又抡起巴掌,就要掴了过去,林育英把他拦住了。

林育英说:“育蓉才十三岁,一个小伢,懂得什么?要怪只能怪他读书的那所学校。这件事倒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救救孩子!现在的学校名曰新式,其实腐朽,误人子弟。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学校,培养新式的人才。大哥,我看应该恢复‘浚新’学校了吧。”

“浚新”学校是1919年林育南为宣传新思想而发起创办的一所新型学校。它与陈潭秋、陈荫林兄弟二人创办的“聚星”学校和“青黎”学校一起,鼎足而三,成为黄冈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策源地。1920年,“浚新”学校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停办。

1921年春,恽代英、林育英等人筹资恢复了“浚新”学校。“浚新”学校的宗旨即是“自觉觉人”。“浚新”学校一开学,林育英就把林彪第一个送进了教室。

“浚新”学校坐落在白羊山南麓八斗兴隆寺内。门前清池碧水,寺后茂林修竹。每逢金秋时节,漫山遍野丹桂飘香,沁人肺腑。在这所新式学校里,师生平等,纪律严明,传授新思想新知识,既学习又劳动,开湖北教育界一代新风,深受社会各界欢迎。不仅一些家长都想把子弟送来这里念书,连兴隆寺里的年轻和尚也积极要求入校读书,最后兴隆寺主持弘忍法师索性将庙产捐出,送给“浚新”学校作经费。

林彪在这所学校里,初步接受了革命理论的教育。他虽然缺乏表演才能,不能像弟弟林育黎那样参加新剧社,四乡演出,大出风头,但也能和大家一起高唱《放脚歌》和《劳动歌》。稚嫩的歌声在兴隆寺外传扬:

青的山,

绿的田,

蓝蓝的江河;

鲜的食,

美的衣,

玲珑的楼阁;

谁的功,

谁的力,

劳动的成果。

“浚新”学校采用新式教育方法,开设国文、算学、地理、历史、图画、音乐等科目,校长唐际盛还编写大量的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启迪和诱导,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黄州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谪贬黄州数载,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之作。历代文人墨客、风流名士纷纷前来凭吊,留下了许多诗文歌赋。

一天,唐际盛请学校几名学生畅谈个人的志向和抱负。

“拯中华于水火,解民众于倒悬。”

“驱逐列强,振兴中华。”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在这番慷慨激昂的谈论声中,唯独林彪显得十分平静。林彪没有发言,他的神情十分冷漠,流露出一丝不屑谈论的神态。唐际盛注意到了这一点。

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唐际盛问林彪道:

“育蓉,你呢?能谈谈吗?”

被同学们认为聪明孤僻的林彪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他随口背诵了一段苏轼的《后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听罢林彪的吟诵,唐际盛校长多少窥见了这位少年的心迹:“哦,你想像苏轼那样,淡泊宁静,我行我素。”

“不!我要像那夜半孤鹤,独来独往。”林彪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唐际盛暗暗诧异。借物寓意,颇有一股傲世独上的气魄,光这一点就值得称赞,何况这志向和林彪的秉性脾气又是那样贴切。

1923年,林彪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年他十六岁。

看到林彪迅速成长,林育英十分高兴。二十年后,林育英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上,曾经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激动地说:

“当时的人们哪里料想得到,这样一个启蒙学校竟培养出了一个今天的林彪!”

林彪从浚新学校毕业后,林育南把他带到武汉,送进武昌共进中学继续学习。这时,林育南已是中共湖北区委负责人之一,同时代理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

在共进中学学习期间,情窦初开的林彪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恋爱。他暗恋上了一位名叫陆若冰的漂亮姑娘。

陆若冰是黄冈回龙山戴家冲人,与林家大只隔三里路,她一直跟随着兄长陆沉(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生活。童年时,她就与林彪熟识,到武汉后两人来往更是频繁。林彪热情地教她识字,学文化,渐渐萌生了感情上的冲动。陆若冰比林彪大一岁,正处妙龄,肌肤白嫩,五官清秀,亭亭玉立,风姿绰约,一笑一颦,洋溢着妙龄少女的青春气息。她把林彪看作是聪明伶俐的小弟弟,从生活上关心他、照顾他。没有恋爱经验的林彪把这种姐弟间的友情当作为爱情,为之魂牵梦绕。

1924年8月,陆若冰由堂哥介绍,由武汉前往安庆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林彪按捺不住思念之苦,不断地给陆若冰写信,把她比作娇艳的“牡丹”和带刺的“玫瑰”,说她是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姑娘。到这个时候,陆若冰才发现林彪人小鬼大,想岔了。于是,她冷静地给林彪写了一封回信:

育蓉:

来信收到。目前,我的学习很紧张,没有考虑个人的婚姻的打算。盼你好好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即颂

时绥!

陆若冰上

对于这件潜藏在林彪心底的暗恋,陆若冰始终没有对人谈起过,直到晚年,她才透露出当时慧剑断情的理由:

“林彪打仗胆大,追求女人胆也大。那时,社会上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的说法。在那个年代里,他不找媒人说亲,直接向一个姑娘求爱,这是很少见的。

我拒绝了林彪的追求,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他比我小。那时有只许男大女十岁,不能妇大男一岁的风俗,我是一个姑娘,不能在婚姻问题上让人指责。其二,我太年轻,书未读完,一心想学知识,觉得婚事处理早了,对学习不利。其三,我知道他在老家有未婚妻,我不能做拆人家墙脚的事。其四,我看不上林彪,青年时的林彪个性奇特,形象太差,特别是他头上长的黄癣,看着很不舒服。

他暗恋我几年,我全不知道。那时,他的条件那么差,鼓那么大的劲追求我,可以说是盖被子垫竹席——一面发烧!”

收到陆若冰的回信,犹如一盆凉水从天而降,不仅浇灭了林彪熊熊燃烧的爱情之火,而且极大地刺伤了他那颗孤傲的心。林彪发誓,大丈夫当以事业为重,不做出一番惊世伟业,决不涉足情场。从此,他紧闭心扉,潜心学业,言语越来越少,成绩越来越好。到了1925年,在林育南的帮助下,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党员。

1925年11月1日,由陈独秀、毛泽东联署,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第六十二号通告,要求各地迅速选派党、团员前往广州,投考第四期黄埔军校。通告强调:“此事事关重大,各地万勿忽视。”黄埔军校第四期预招新生三千人,分配到湖北省的名额有一百五十五人。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这是林彪青年时最喜爱的诗句,投笔从戎,横戈立马,更是他的梦想。林彪决心中断学业,报考军校。他郑重地征求两位兄长的意见。

林育南意味深长地说:“你这个考虑很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关键的一两步,这个步子如迈对了,可说受用无穷;如迈错了,就会跌入深谷。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军事解决问题,共产主义事业将来需要大批军事人才。我和你二哥(育英)搞党务、工运,你搞军事,我们林家三兄弟就各有所长。”

林育英也支持林彪南下。他从亲身领导并参加的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最后惨遭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革命非有武装力量不可,没有军事力量,赤手空拳、红口白牙是对付不了反动军阀的刺刀和警棍的。林育英还给林彪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一位工友因参加罢工被关进了监狱。林育英立即求亲托友,奔走营救。后因营救无门,便决定到警察局喊冤。他对警官说:“我的朋友是无罪的,你们不能关押他!”

这名警官喝斥道:“憨包,滚开!你他妈不知天高地厚,到这儿喊冤叫屈来了,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长官,”林育英仍然彬彬有礼地央求道:“你们要是不肯释放我的朋友,那么,就请把我也关起来吧!”

“为什么?”警官不解。

“我要陪着朋友一起坐牢,分担他的一些苦难。”林育英虽然说了许多的好话,流了许多眼泪,但他的朋友还是没有得到开释。他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这些狗杂种,是不能用眼泪和央求打动的,要用武力来打倒。”林育英告诫林彪说。

林育南一反往常刚毅、严肃的神情,变得十分细心、周到。他亲自为林彪整理行李,忙着给广州的熟人、朋友写信,托他们照顾好第一次出远门的林彪。

临行前,林育南抄录了一首著名女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所写的《赤壁怀古》送给林彪:

潼潼水势响江东,

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

岸花焦灼尚余红。

林育南语重心长地对林彪说:“秋瑾,一位妇女尚且能够驰骋沙场,为推翻清廷奋斗至死。我们七尺男儿更要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林彪对送行的林育南说;“大哥,你放心。此去黄埔,投笔从戎,我一定好好干,不为人龙,便为人虫。”

林彪从此告别了父亲林明卿、哥哥林庆佛和弟弟林育黎,也告别了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踏上了他的军旅之路。

林彪的这一生》_第一章_山乡少年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林彪的这一生第一章_山乡少年

书籍
上一章
1/13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