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辑 访谈辑录
哲学和艺术在精神世界相遇——答《南都周刊》
问:最早是怎么接触到周氏兄弟(周山作和周大荒)的作品和他们本人的?他们给你的初始印象是?如何评价他们本人?
答:我是一年多以前通过朋友偶然地认识周氏兄弟的,此前并不知道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我对他们印象很好,觉得他们是单纯朴实的人。也喜欢他们的作品,也有单纯朴实的特点,很大气。真正的艺术家是孩子,玩得开心,所以玩出了名堂。
问:对他们作品的理解是否经历了一个过程?
答:仍在过程中,也许永远如此。好的抽象绘画经得起反复看,让你不断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问:怎么看待周氏兄弟在西方以及在市场上的成功?
答:他们首先有足够好的天赋和训练,是优秀的艺术家,这是一个前提。我一直认为成功应该是优秀的副产品,他们的事例符合我的价值观。其次,他们的作品把个性与人类性统一得很好,用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某些共同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他们早期学习原始岩画所下的功夫,其影响贯穿了他们后来的全部作品。中国当代艺术家往往靠两个符号博取国际艺术界的眼球,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中国当代政治的符号,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这两个符号,我对此甚为欣赏。最后,当然,他们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们运气太好。
问:作为一个哲学家,参与到和自己领域完全不同的跨界对话中,初衷是什么?就你的个人理解,哲学家和艺术家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
答:我参与这些跨界对话纯属偶然,没有什么初衷,无非是互相认识了,印象不错,彼此就萌生了对话的愿望。我同意尼采的见解,在终极的层面上,哲学家和艺术家是相通的,都是要对世界和人生做出一种解释,当然方式不同。相对而言,艺术家比较感性,哲学家比较理性。但是,只是相对而言,那种认为哲学家仅仅依靠理性思维的看法十分无知,如果一个哲学家自己没有丰富深刻的感性体验,他对艺术作品不可能产生任何理解,而且我断定他在哲学上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当然,艺术家的感性也并不限于外部的感官印象,他必须有深刻的内在精神生活,这个精神生活是一种综合的存在,其中包括他自己未必自觉的理性思考。无论是哲学著作,还是艺术作品,其核心都是某种精神内涵,哲学家和艺术家在那里相遇。
问:在此之前,你也曾和崔健以及摄影家王小慧做过对话,能讲讲你在这些艺术家身上的发现吗?
答:有两本书在,请自己去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对自己的领域既充满热情,又极为认真,对细节精益求精;二、兴趣不限于自己的领域,精神能量越界发射,而这本身丰富了想象力,自己的领域也因此受益。
问:作为一个哲学家,你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和艺术发生关系的,艺术在你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答:我这个人很笨,没有任何艺术特长。不过,如果广义地看艺术,看作一种敏锐活泼的感受能力,或者一种重内心体验、轻外在功利的生活态度,艺术就是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守护神之一。
问:能否回忆一下,在你的精神结构形成过程中,哪些艺术家和作品起到了关键作用?
答:恐怕没有。起这个作用的主要是哲学家和文学家及其作品,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歌德、尼采、蒙田、托尔斯泰等。我主要是在文字的王国里形成自己的精神结构的,这是我的优势,也是我的局限。
问:就你个人理解,对于哲学和艺术来说,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好的时代还是坏的时代?
答:好的哲学和艺术是超越时代的,它们不理睬时代的好坏。无论在好的时代还是坏的时代,都产生过好的哲学和艺术,也都产生过坏的哲学和艺术。凡是埋怨时代不好所以做不出好作品的人,都是坏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即使在好的时代也做不出好作品。
问:如何看待哲学、艺术与时代和政治的关系?
答:上面已经回答了。哲学和艺术并非不关心时代与政治,但立足点是精神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时代与政治只是他们从事精神性工作的素材之一。当然哲学家和艺术家也可以直接表达对时代与政治的认识,但我认为这属于比较低的层面,如果只做这样的事,就有理由怀疑此人作为哲学家和艺术家的能力。
问:在教育孩子时,你会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和哲学、艺术亲密接触?
答: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看他们是否真有兴趣,如果没有,绝不勉强。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