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四辑 谈哲学

尼采伟大在哪里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尼采的思想。

尼采的思想,当然现在外边流传的很多,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比如说他的哲学是超人哲学,或者说是权力意志哲学,有不同的概括。我觉得,任何一种概括可能都是片面的,都可能会对尼采造成一个误会。所以我主张对尼采的学说,应该做一个全面的理解,就是到底他在想什么问题,他想解决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借此才能了解他的思想核心在什么地方。

那么根据我的研究和阅读,我觉得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到底在想什么问题呢,想解决什么问题呢。从小的来说,他在想他自己对生命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他从小就发出了疑问。很小的时候,他父亲死亡,他就接触了死亡这个现象,于是他对人生发生了怀疑,到底人生有什么意义,他想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结果都是一场空,都是死,都是虚无了,什么都没有了,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这种疑问他从小就产生了。这是一个问题,就是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是一个哲学家如果仅仅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那他也许有一种哲学素质,但他可能对一个时代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尼采是对时代产生极大影响的一个哲学家,那是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就是尼采他思考的问题和那个时代的问题恰恰是统一的,一致的。他自己感觉他对生命的意义发生了疑问,然后他看同时代的那些人,他觉得他们的生活也没有意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虚无主义。当时他就有一个提法,说欧洲有一个不速之客正在到来,他已站到门前,这个客人的名字叫做虚无主义。

什么是虚无主义呢?按照尼采的解释,就是说最高价值失去了价值。原来以为是最高的价值,最后却发现一点价值都没有,生活失去了目标、意义,这就是虚无主义。尼采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上帝死了!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上帝死了”是尼采用来概括虚无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什么意思呢?我们中国人可能不了解,没有这个感觉。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宗教,或者说没有本土的宗教。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至于什么儒教、道教,它们不是教,不成其为宗教。就是说没有超越的信仰,像基督教信仰一个上帝那样信仰一个比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更高的世界,更高的一个境界,没有对那样一个世界的崇拜。你可以想想,我们中国是没有这样的一个宗教的。

但是西方人、欧洲人,可以说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从柏拉图开始,就有这样一个传统,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并不是最高层次上的生活,仅仅是最高生活的一个影子。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就是有一个理念世界,我们可以说是这个理念世界的影子,我们的灵魂是从那个理念世界来的,最后还要回到理念世界去。这个理念世界按基督教的说法就是天国。那么为什么他们这样想呢?他们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意义的问题。就是如果说生活的意义全部在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上,吃喝、工作、奋斗,最后就死了,最后这些意义不是都落空了吗?如果你就局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这里去找意义的话,那么这个意义,最后就会随着你的死,这个意义就没有了。所以他们就要找一个更高的东西,就是不会随着你的生命而消失的东西,他们要寻找这样的东西。所以他们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信仰,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灵魂不会随着你的肉体死亡而死亡的,因为它有一个更高的来源,从天国、从理念世界来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还要回到那里去。由于他们相信这个东西以后,他们就不怕死了。死不是完全的毁灭,不是完全的虚无,至少这个东西还在,还延续下去了。

可是到了十九世纪,到了尼采的那个时代,实际上大部分人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已经崩溃了。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世界有了一个科学的解释,经过这样解释就没有上帝的位置了,对上帝、天国、灵魂的存在已经绝望了,这些东西已经不存在了。尼采把这种情况就概括为: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极为严重的事件。用尼采的话来说,就好像地球失去了太阳。本来人们的生活是围绕上帝的存在而旋转的,因为有上帝存在,所以生活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上帝存在,所有人的生命也就有了一个最终的保证。可是没有了上帝,这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保证了。用尼采的话说,因为上帝死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叔本华所提出的问题:生命究竟有一个意义吗?

另外一个,西方人的道德也是建立在上帝存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不像我们,我们的道德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使社会更加稳定。西方人的道德是有一个绝对命令的,你必须那样做,因为上帝要求你那样做。怎样看待良心?他们认为良心是上帝的指示。但是既然上帝死了,道德也就没有基础了,你干什么就都可以了,人活着就是那么一回事了,吃吧,喝吧,嫖吧,赌吧,抢吧,杀吧,反正最后都是这么一回事,没有道德了,道德没有一个基础了。

所以这个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个极为重大的事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用尼采的话来说,这就是虚无主义到来了。我们的生活没有一个目标了,道德没有一个基础了,这就是虚无主义。但是在尼采看来,当时他们的那个时代,虚无主义还只是刚刚来临,刚刚露了个头。用他的话来说,是站在门前,但是已经在用千百种征兆说话了,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征兆表明虚无主义到来了。

很多人当时还维持着所谓的信仰,基督教信仰,照样进教堂,做礼拜。所以尼采说,它虽然还没有完全到来,但是就要到来了,他预言,虚无主义时代将延续二百年,我们现在还处在他预言的那个期限内,他如果是以十九世纪后期来预定的,那么就要到二十一世纪后期才满二百年。

当时已经有很多征兆,根据他所举的例子,主要的征兆有那么几点。第一点,没有信仰,人们普遍都没有信仰。尼采认为,没有信仰并不仅仅表现在人们不信教,不信基督教,不进教堂,实际上很多进教堂的人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尤其表现在人们对信仰无所谓了,有没有信仰无所谓。他说,在这个时代,真正的虚伪也是极其罕见的,虚伪属于有强大信仰的时代,被迫接受新信仰的时候不放弃旧的;而现在人们轻松地放弃和接受,而且依然是诚实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真正有信仰的时代,一个人譬如说外界强迫你信仰一个东西,但是你内心是有自己的信仰的,当一定要你信仰某种东西、某种主义或某种宗教,你不信的话,可能就会有祸,就会把你抓起来,甚至判死刑,用火把你烧死,基督教时代有很多这种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呢?在内心有信仰的时代,人们就表面上接受这种信仰,而内心的信仰他是不放弃的。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人们可以轻松地接受,轻松地放弃,信什么都无所谓,而且好像他们都是诚实的,因为他们本来是没有什么信仰的,所以他良心没有什么不安。

这是一种,对信仰他是无所谓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在生活方式上,匆匆忙忙。我都不知道尼采要活到今天,他会有什么感觉。他那个时代人们已经够悠闲的了,今天人们要比一百多年前匆忙得多。尼采说,现在人们匆忙地生活,手里拿着表思考,掐着钟点看我能想几分钟,不能多想,吃饭的时候还忙着看报纸。他说,我经常坐在闹市口,看人们都是行色匆匆地从我旁边走过,我当时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他们到底去干什么,为什么那么匆忙?他说,现在这个时代,人们不再沉思,也害怕沉思,人们心里很难安静,如果安静下来就感到很惭愧,我怎么静下来了?为此会起良心的责备。他说,现在的人,勤劳是第一美德,大家都勤劳地去挣钱,去花钱。这种生活方式尤其使人变得没有信仰,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灵魂了,最后连这种需要也没有了,天天就这么过了,一辈子就这么过了。现代人完全被他的职业、义务、娱乐、时尚占领了,不再有内心生活,用尼采的话来说,现代人只是带着一种迟钝的、惊讶的表情把他的存在在世界上注了册,这个讽刺是很辛辣的。

还有一个征兆表现就是文化。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文化是一个大平庸的时代,非常的平庸。一方面,现在的文化是内在的贫困,没有创造力。尼采说,现代人永远处在饥饿中,急于去填补,急于去占有,带着一种挤入别人宴席的贪馋,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收集以前文化的无数碎片来装饰自己。所以他说,现代文化是一件披在又冻又饿的裸体上的一件彩色的衣服。我觉得用一个我们现在常说的词来说,现代文化就是一个包装的文化,外面比较漂亮,拆开来一看,里边是空虚的,没有内容。你们可以到王府井书店的各个楼层去看看,我觉得大部分书都是这样的。现在的书,包装是越来越漂亮了,可是里面的内容却是越来越贫乏,雷同,抄来抄去,大部分没有内容,垃圾多得很。

一方面是内在的贫困,外表的华丽,另一方面,是和包装文化相对应的快餐文化。用尼采的话来说,商业成了文化的灵魂,记者取代了天才,报纸支配社会,人们都活在当下,不再关心永恒。就是完全活在现在,明天的事情,后来的事情可能还会想一想,但是再远的事情根本不去想。至于你这辈子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你活着是了为什么,这个问题更少去想了,更不去想了。尼采就讽刺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上流社会的人老是去剧场看戏,觉得这是一种很体面的生活。尼采说剧场是为大众准备的,在剧场里人不再是个人,是纯粹大众,纯粹畜群。他的意思是说你在剧场看戏实际上是受舞台支配的,受时尚支配的,一个人真正去读书、思考,这是你可以自己做主的。但是剧场不一样,一进剧场以后,共同的趣味就支配了你,所以他说剧场是趣味上的公共厕所。他认为,剧场迷信表明了人们的精神空虚和没有个性。那么我想,尼采如果今天活着,看着每天晚上那个家家户户,每个人都坐到电视机前,我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

所以,尼采的伟大在于什么呢?一个哲学家,怎样才算伟大呢?第一,他的灵魂是有问题的。如果他的灵魂没有问题,没有让他感到痛苦、迷惘的东西,我觉得他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哲学家。伟大的哲学家,首先他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去思考,然后才走向真理。如果说认为自己没有问题,都是别人有问题,你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你是一个法官,你是一个医生,你这样的态度去研究问题的话,这样的人绝对成不了一个好的哲学家。

这是第一点,尼采他自己灵魂中有问题。第二点呢,他又能敏锐地感受到当时那个时代的问题。实际上,时代的问题和他的是一致的。他自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寻求人生的意义找不到,然后他觉得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很没有意义,他们表面上活得很热闹,但他们也没有找到意义,实质上也是虚无主义。他看到了这一点。那么,尼采的哲学,就是为了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虚无主义,怎样来解决这个虚无主义的问题,他的哲学就是这样来建立起来的。

这个话说起来就长了,是一个专门的问题,我这里就最简单地说一下。那么尼采他就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虚无主义,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那个传统,欧洲传统的形而上学、欧洲哲学的传统造成的。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基督教也好,柏拉图也好,都把生命的意义、生命一旦终结后的意义都放到另外一个世界上,一个更高的世界,天国或者理念世界里去。那么,尼采说,从柏拉图开始,就把世界分为两个世界了。一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柏拉图看来,这是一个虚假的世界。还有一个更高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是现象,更高的世界、天国是本质。尼采认为这样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模式把我们的世界宣布成是一个虚假的世界,一个现象的世界,把背后的世界宣布成是一个本质的世界。

这样一种划分是怎么弄成的呢?尼采说,一个它是用逻辑的手法来建立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更本质的世界,另外一点,那个世界本身它是一个道德的世界,道德本体论。用通俗的话来说,尼采认为,这样一种划分,第一,它是虚构出来的,第二,虚构这个本质世界是为了否定我们现实的世界。实际上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生活虽然是暂时的,但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如果虚构一个本质的世界、一个天国的话,我们这个现象世界、我们的真实生命就会被看作是虚无的,这样就否定了我们现在的生命。他认为虚无主义的根子已经种在这里边了,实质上已经是虚无主义了,那个思路实际上是把我们现实世界的生命已经给否定了。

经过这样的分析,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尼采的最重要的贡献,最精彩的东西,就是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从柏拉图开始的传统的形而上学,就是把世界分成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这样一种思路,做了非常详细的解剖和批判,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他得出了一些观点,我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探讨一下。我认为,尼采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这个过程中,他最精彩的东西,对现代哲学、对现在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各个主流学派最有启示意义的是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认为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形成过程中语言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说,我们是用语言来思考的,思考过程离不开语言,语言起了很大作用,他认为形而上学的根子就种在语言里面了,种在譬如说主语和谓语的结构中,任何谓语都要有一个主语,任何现象都要有一个本质,主谓结构已经造成了这样两分的思路了。这是一点。现代西方哲学最热门的东西就是语言哲学,就是研究语言,也就是认为语言是造成传统形而上学思路的根源,形而上学的危机就得从语言问题着手来解决。各派有什么看法,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语言在现代哲学里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尼采那就得到了启示,尼采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

还有一点就是,尼采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透视主义,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一种透视,一种解释。什么意思呢,因为两千年来西方哲学在干什么呢,就在干一件事情,就是要想清楚世界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它的思路就是这样的:我们活在世界上,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还要不断变化下去,那么,如果它背后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个世界不是太虚了吗?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呀?背后肯定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有一个稳固的东西,是那个东西在变。他们就想找到那个东西,这样来认识世界的本质,西方形而上学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样一条思路,实际上到了康德的时候,已经受到了很有力的批判,可以说致命的批判。康德说,不管怎么去认识这个世界,你所认识的永远是现象,总是用你的思维模式去把它整理过来,至于背后的东西,你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用他的话说,那是自在之物。因为你只要去认识,马上你就用你的思维模式去整理了,一整理就是现象了,那个东西又逃走了,所以你是永远不可能认识那个东西的。这是康德的观点。康德提出形而上学是不可能成为科学的,康德这个思想对哲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是整个西方哲学的一个转折点。所以哲学的问题变了,以后不去研究背后的东西是什么了,因为大家都承认康德说得有道理,是没有办法去认识的。

到了尼采,提出的是什么呢?尼采说,其实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康德还说有个东西在那里,是你没法认识的,你只能认识现象,背后还有一个本质,还有一个自在之物。但尼采说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认识就是透视,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你总得有个角度,你不可能说没有角度就去认识,这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一种没有角度的认识,而只要有一个角度,那么你得到的东西就是现象。那么世界到底是什么呢?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你从所有可能的点上去透视,去看这个世界,然后你从所有点上看到的这个世界,把它们加起来、综合起来,得到的总和是一个关系世界,世界就是这个关系世界,不过这个关系世界仍然是现象世界,不是本体世界。我想尼采是这个观点,实际上,世界背后没有一个本质,世界没有一个本来面貌,世界只能作为现象来存在,永远不可能作为本质来存在。这样一个观点,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共识,我想没有一个哲学家对这个观点是反对的。不像我们这里,我们这里还在谈论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个问题早就过时了。好,我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掌声)

现场互动

问:请问您对马克思的看法?

答:我认为马克思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但是我们中国以前的教科书里边和一般宣传中对马克思的理解是离马克思很远的。马克思很多的著作,实际上我们没有好好去读,往往把他的一些观点教条化了。马克思传到我们这里,经过了好几道中间步骤,比如说,经过了恩格斯,我觉得恩格斯比马克思要差得多,然后又经过了列宁,经过了斯大林,经过了毛泽东,经过了层层解释。实际上,除了真正研究马克思的个别学者之外,很多人接受的马克思是经过了各种解释的。我觉得这个可能和他的原貌距离很远。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原来是我们不准讨论的一个问题,我们只能接受对他固定的一种解释,不能去讨论。实际上,马克思的很多思想在我们以前的那个意识形态里不让我们去讨论研究的,比如关于人道主义,关于人性,以前只要讨论就被压下去。

现在,从世界范围来说,马克思对西方的学术界、思想界影响还是很大的,还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应该是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应该更是属于二十世纪了,是二十世纪初的。但是从纯哲学问题来说,马克思是偏于社会哲学。马克思的路子,你会觉得,应该说是从黑格尔来的,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前一段哈贝马斯,哈贝马斯应该说是现在德国最重要的一个哲学家了,他到中国来,当时小范围座谈的时候,我给他提了一个问题,我对他提出,你好像很少考虑传统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我说这些问题难道就不重要了吗?像尼采讨论的问题就不重要了吗?他就说,现代西方哲学实际上有三个思路,像尼采,海德格尔他们这是一条路子,还有从亚里士多德到学院派,他认为他这条路子就可以说从黑格尔,马克思到他。这么一条,更关注社会的哲学,当然在这条路上,马克思应该说是最伟大的。

问:您觉得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能够从您这样一个哲学角度得到什么东西?教师的课堂上的哲学与大众所需要的哲学存在着什么关系?您有什么看法?

答:我觉得课堂上的哲学,或者说研究所里的哲学,和一般所有人都需要的哲学可能方式上有点不一样。我非常讨厌、不喜欢的就是以前那种把哲学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的那种方式,工农兵大学哲学,用了一些教条,大家都来背,然后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往上套,什么抓住主要矛盾呀,都往上套,那种东西实际上我觉得不是哲学。那么哲学和老百姓有关系没有,我觉得哲学是和任何一个人都有关系的。但是我是这样看的,就是真正研究哲学的人应该是很少的。哲学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我觉得这是正常的,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哲学家。这样抽象的学问,作为一个学者来说,就是研究那些哲学史上的资料,研究哲学理论上的一些专门问题,做很细的研究,做这种专门研究的人应该很少,实际上就等于你研究理论数学的人应该少,研究理论物理学的人也应该少一样,研究这些最基本理论的人应该是很少的。需要交给大众的不是这样的哲学,实际上我认为这样的哲学已经是第二级哲学了。第一级的哲学,原原本本的哲学,应该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一种关注,就是我刚才说的尼采小时候经历的那些困惑:到底为什么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这辈子应该怎样活?这些问题是原本的哲学问题,是涉及每一个人的哲学问题。你可以不去思考,你不思考不等于你没有这种问题,只能说你对这些问题解决得很马虎。那么像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有责任更多地自己也思考,而且把哲学史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介绍给大众。我觉得他们有这样的责任,这方面的书籍应该多出版一点。

问:您怎样看待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什么不同?按照您后来的讨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比如说中国适应第一个层面,而西方适应第二个层面。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它们在未来的发展上是否有交叉或者取代的趋势?

答:你的问题很专业。我对中国哲学并没有很深的认识,当然看过一些书了,我只能谈我一些粗浅的感觉。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我们是怎样理解哲学的,到底哲学是什么?这就是要确定一个标准了。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就不好说。当然我这样的标准可能就会有偏见了,我的标准从西方哲学来的,我觉得哲学应该是对终极的一个思考。按照我的理解,哲学应该是对世界和人生的一个总体把握,总体的解释。当然,具体的问题可以不一样。像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现代哲学已经不讨论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哲学只讨论枝节问题,那就不叫哲学了,哲学要去讨论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它从整体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还有我们的人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我们的人生,解释我们的人生,哲学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一种总体的解释。那么这种东西也就是形而上学本来的一个含义,物理学之后的东西,物质世界后面的东西,也就是更加精神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中国哲学有两个弱点,一个就是它缺少形而上学。起码在儒家哲学、在孔子那里是没有形而上学的。孔子也说得很清楚,他不谈这些问题。儒家哲学大概从子思的《中庸》开始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形而上学了。到了宋明理学,形而上学的色彩就更浓一些,但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比较弱的。那么这是一个弱点。第二个弱点是知识论,对于西方哲学来说,知识论是很重要的一块。形而上学这样的问题,探讨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样的,对于这样的问题,牵涉到认识问题。所以人们回过来对认识问题进行探讨,认识过程是怎么回事,认识的根据是什么,认识的限度如何,到底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探讨知识本身的问题。那么这一点,在西方哲学,从培根以后已经是主题了,到了康德以后更是主题了。那么知识论这个问题,就是对认识的根据这一问题,像这一块,在中国哲学里面也是缺少的,可以说中国哲学基本上没有知识论。在宋明理学的时候稍微多一点,但它所讨论的知识基本上是道德知识,所谓德性之知。所以,我认为中国哲学,主要指儒家哲学,基本上是伦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这两块都很弱。

在中国的哲学里边,我比较欣赏老庄哲学。我觉得老子、庄子的哲学,他们那种形而上学的深度要好得多。当然不光是这一点了,我还喜欢他们的文字功夫,老子的极端简洁,庄子的洋洋洒洒。不过,我觉得老庄哲学还是有一些滑头之处,例如死亡问题它是滑过去的,它是从旁边绕,不谈这个无解的问题。

问:我想问一下,每一个有影响的人,他必然要有一种特质,比如说画家、诗人、导演,甚至商人,只要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性格之中都有某种特质,那我想问一下,您认为您性格之中有哪些特质,是非常与众不同的,我们非常想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周国平是怎样一个人?(掌声)

答:实际上,人是最难了解自己的,所以我真是说不出来,我的特点就是特别没有特点。人们都说我比较随和,但是我的随和中还是有一点固执的东西,我不会随便改变自己。我这个人不太喜欢社交,我觉得很浪费时间。不过我也很喜欢和一些特别合得来的朋友,例如一些艺术界的朋友在一起,很愉快。我喜欢和艺术家打交道,不喜欢和哲学家打交道,不喜欢和学者打交道,总的来说是这样,可能这里面也能看出来我的性格吧。

问:周老师,您能谈一下您对艺术的理解吗?

答:这个问题特别大,我觉得和哲学相比,艺术是一种生命本身的迸发,更直接。我有很多艺术界的朋友,他们活得真是自由快乐。我是一个学者,我这一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就是读书,写作,和文字打交道,我觉得这个局限性非常大。如果我能再活一次的话,我就不这样活了,我想做艺术家。一个人老和文字打交道,实际上对性格有一个副作用。所以我觉得我这个人很放不开,生命是受到约束的。艺术家就不一样,他直接就是形象、色彩、声音、动作、表情,这些最直接的东西,完全是生命本来的一种表现,他是用这种方式来生活、来工作的。所以艺术家一般都很放得开,我觉得他们活得很开心,我也希望活得开心一点。

问:周老师,尼采说他希望做一个诗人,做一个音乐家,他自己在上学时就写诗。我看到您最近的一些著作,一些散文集,尼采对你的影响在哪些方面?海德格尔与东方哲学有什么关系?对知识的追求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如何解决追求上的困惑?

答:我简单地说几句。第一个问题,尼采对我的影响,我想尼采对我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说过,我也影响了尼采。这是开玩笑的。我对尼采的很多解释实际上是我自己的解释。我在第一本写尼采的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时候,实际上里边有很多话是我自己想说的话,我借尼采的口说出来,我在陈述他的观点的时候,趁机把自己的牢骚都发出来了。尼采对我的影响到底在哪些方面呢?我想可能是潜移默化的,未必表现在比如我写诗、关注崔健的音乐上,这里没有直接联系。没有读尼采的书时,我就开始写诗了,写诗主要因为当时谈恋爱,谈恋爱的时候不写诗是很可惜的。

第二点,实际上你谈的是东方哲学对西方哲学补充的问题,包括海德格尔关注过东方哲学,读过有人翻译的老子。东方哲学,包括禅宗也好,老庄也好,到底在什么程度上给西方哲学形成了一种补充?这个问题我不想讲了,我认为可能是很难的。实际上,西方哲学家对他们所接触到的那些东方哲学是有很多误解的,基本上是六经注我,是在他们自己的思路上寻求一种东西,和真正的东方哲学距离很远。

第三点,你讲的是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这两方面的冲突怎么处理。确实,在以前的时代,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是分开的,比如说贵族时代,古希腊罗马,或者近代一些时代像法国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有一批人,他们是养尊处优的,很富裕,完全不用为日常生活操心,这批人里边有一些佼佼者,他们成了创造文化的最优秀的人,确实有这么一种情况。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很贫困的人,尤其是越到资本主义社会,十九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就越多了,一些创造了最伟大的精神财富的人,他们可能是极为贫困的人,甚至死于贫困,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觉得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你的问题实际上是说对一个个人来说,面临着这么一个现实的选择,到底是要精神,还是要物质?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我的主张是,个人的物质生活,就是你的生存问题一定要解决,不解决的话是很狼狈的,很潦倒的,最后会影响到你的精神追求的,所以这方面你一定要解决。在这个前提下,你不要放弃精神追求。至于这个比例怎么搭配,因人而异。(掌声)

问:哲学、科学和心理学是什么关系?如果科学越来越发达,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越来越认识,是不是说哲学到后来,也就是说那种没有科学实践、单是凭想象来认识的哲学会消亡?

答:科学是研究经验范围的问题,经验范围就是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到的材料,对这些经验进行分析、整理,这是科学所做的事情。简单地说,科学就是用逻辑思维来整理你的经验。那么哲学在这一点上和科学是相反的,哲学思考的是超越经验的问题,所有经验范围内的问题都应该由科学去解决,哲学没有必要插嘴。但是,超过经验范围的东西,就是哲学要去思考的问题,所以实际上像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问题都是绝对不能凭经验来解决的,它是超越经验范围的问题,所以就成了哲学问题。现在哲学发现世界是没有本质的。提本质是错的,尽管如此,我相信,哲学依然要去探讨这些超验的问题。实际上,人对这些问题的关心是无法压制的,人们永远会对无限的世界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去做思考,在不同的时代,形式可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哲学是不可能灭亡的。人总是不会满足于经验范围的,这些超越的问题总是在折磨着人们,也可以说在吸引着人们,这些问题谁来讨论,就是宗教和哲学。宗教更多地是给你现成的答案,哲学是去思考这些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永远在思考。你还提到心理学,我觉得心理学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经验的,是科学,另一部分是人文性质的,是哲学,比如马斯洛的心理学。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_第四辑_谈哲学_尼采伟大在哪里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第四辑_谈哲学_尼采伟大在哪里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