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文玩珍赏 游刃有余——名贵材质雕刻
我们这一讲开始讲名贵材料的雕刻。这些名贵材料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取自于动物,我们熟知的象牙、犀角,退而求其次,还有人用过象骨、牛骨。过去工艺美术用它换外汇的雕刻是用牛骨替代象牙,把牛骨经过处理,处理得非常白,猛一看像象牙。另一类取自于植物,我们对植物的了解那就是硬木,名贵木材,我们讲家具的时候讲过,首推紫檀、黄花梨,另外还有黄杨木、深香木、檀香木等等,很多名贵材料,这些树种都具备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材料难得,生长缓慢。
名贵材料为什么受到社会的喜欢呢?它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人的材质观,凡是稀少难得的东西我都有兴趣。
第二,明代晚期,江南富庶地区文人的推动与促进。明清时期尤其晚明,十六、十七这两个世纪,一直延续到清朝十八世纪,这些雕刻首先是在文人兴起,明代以后中国的这种文玩突然兴起,是跟社会这个背景有极大原因,因为社会的富足使百姓的精神追求增加,跟我们今天一样,我们今天的收藏热,或者说我们的传统文化热,都是因为今天社会富足所致,我们生活好了,精神的追求就开始增加。
第三,贵重材料不管取自于动物,还是取自于植物,它都是比较细腻,易于雕刻,易于保存。
象牙和犀角在古籍中出现的非常早,比如《殷墟书契前编》甲骨文中就有"获象"、"获象二"的文字。《汉书》上记载"尉佗献文帝犀角十",我一次上贡进献犀角十个。从出土文物看,早期倒是可以看到象牙和犀角的出土,唐宋以后反而非常罕见。殷商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非常完整,带有雕刻,镶嵌松石。唐宋以后出土减少,说明这些曾经在中国遍及中原的动物,大象和犀牛急剧减少。
犀牛在古代人心目中是怪兽,为什么呢?古人所见到的所有的带角的动物,都是横向长两个角,唯独它是纵向长一个或两个角,前后排列,或者就一个角,那么这就引起了古人的一个注意,过去有一个对联说,上联就叫独角兽,说的就是犀牛,独角兽,那下联怎么对?比目鱼,这说的就非常有意思,就是这是非常奇怪的两种动物。
由于犀牛的特殊性,导致古人对它有很多误解。第一个误解,认为犀牛角可以避尘、避寒、避水,什么都可以挡住。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什么意思呢?他说你要得了通天犀的犀角以后,你刻成鱼状,叨到嘴里,你只要一入水,水就为人开。这事儿太邪门了,这事儿如果说是真事,那咱就不用学游泳了,咱就一人发一个叨嘴里就下河了,那么他这种说法是深入人心的,《西游记》有三个犀牛怪,那么他就是避尘、避寒、避暑,他在《西游记》中也是延用了它这个说法,只不过有些差异而已。
第二个误解,认为犀角有药用作用,我们认为它除了解毒,还能成仙,还能提高性能力,西方的很多医学书里就记载着说中国人认为犀角可以提高人的性能力,这是他一道误解,犀角为什么有人认为它可以解毒,就是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它做成发簪,很多人就直接别在头上,随身带着,吃东西的时候拿出来去试一试,如果发泡,这东西就有毒,这其实都是误解了,我们有毒性的东西是五花八门,不是一个发簪,一个犀牛角做的发簪就可以解决的。
第三个误解,是一个美丽的误解,是我们认为犀角是可以通到心灵的,灵犀,李商隐最著名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运用了这个美丽的误解,他认为犀角上有一根白线可以直通心脏,那么我们今天也经常有这个词,比如说他们俩心有灵犀,是指他们俩心灵上可以沟通。
犀角主要适合雕刻杯状物,这是由它的形状所决定的。犀角的中间是空的,翻过来正好是一个杯形,所以古人都在犀角杯上做文章。
2006年纽约苏富比的拍卖上一个犀角的仙人乖槎杯卖到了203万美金,折合人民币1600万,我们好象不能想像一个犀角雕刻的东西值如此大的价钱,全世界的收藏家用钱来证明了我们明代的雕刻的一个历史高度。
1996年,我曾经在拍卖会上碰到过一个犀角杯,全素,一点雕工没有,而且还很小,就这么大,装在一个锦盒里。有个朋友有点闲钱,就问我:“我买点什么东西好呢?”我说”这个杯子非常重要,你可以考虑。“他看了以后不以为然,说:”我看别的都雕刻得很好,这东西太素,未雕一刀,你说它好,究竟怎么好?你跟我说说。“我说:”这上面记载着两个明代晚期非常有名的人,一个是周天球,一个是陆治(陆包山)。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画家,这只犀角杯记录了他们之间的一段情谊。周天球把这样名贵的一个犀角杯送给了陆包山八十大寿的礼物。你想,周天球和陆包山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他们之间的赠礼都不会是薄礼。
这件犀角杯上还刻有这样的文字:周天球题镌犀角觥为陆包山八十寿,时在万历三年乙亥也。写得清清楚楚,时间,人物,事件,应有尽有。通过这样一个杯子,我们可以想见当时陆包山八十大寿的盛况,可以想见周天球跟陆包山之间的情谊,这种情谊通过一个物件传达出来。
后来我这朋友说:“那行,我听你的。”可真到了拍卖会上,他虚了。当时举到20万元的时候,就彻底地虚了,让别人22万块钱买走了。时隔十年,他来找我,说起这段往事。他说:“我当时如果咬住牙再举两下,那东西就是我的了。“这件犀角杯今天值多少钱?不知到,因为它到今天为止再没有进入市场。只有等它重出江湖的那一天,我们才知道它的价值有多大。
在我国的雕刻历史上可以用来雕刻的贵重材料除了犀牛角这外还有象牙,象牙雕刻又叫牙雕,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古代牙雕刻不仅有人物,文房用具等,还有不少实用品,比如官员上朝时用的笏板,笏板是大臣们上朝时拿着一个瘦长的板子上面写着准备上奏给皇帝的话,最早的笏板是竹子或木头制作的,到了西晋才出现了象牙的笏板,那么马未都先生为什么会说古代的象牙笏板大多都会"笑"呢?
象牙比犀角容易开裂,而且还很明显。犀角是深棕色的,上面即便有一点开裂,也不大显眼,但象牙是牙黄色,一旦它有开裂就非常明显,那么这个开裂在专业上它有一个词叫"笑"。我们说过文物当中尽可能地回避不好听的词汇,比如这象牙裂了不好听,那就说象牙笑了。
我最早接触象牙的时候,看见大量笏板,上朝用的笏板。有一次,我在广东看见一块非常漂亮的笏板,卖主拿给我看,我跟他说:”这个东西就是笑得厉害。“我的意思就是说开裂的地方很多,他当时没听懂,他说我这还没卖,我笑什么啊?他以为他卖给我,他才能高兴呢,我说不是这个意思,是说这个东西有绺裂,我就说你这笑得厉害,我说它笑得厉害,意思是什么呢,是我想跟他砍价,过去说过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我如果这么说,我说你这东西太好了,真少见,好好留着,别少卖了,就是我不想要了,如果我说你这东西笑得厉害,那就是说我很喜欢它。
其实象牙笏板绝大多数都要笑,因为它是顺着象牙一层一层顺势剖开的,比较薄,经过几百年,不可能保证不开裂,几乎都带有笑纹。象牙的笑尤在笏板上是一种异常的美丽。因为笏板是素的,跟雕刻的象牙不一样。请注意:雕刻的象牙如果笑了,价值会大大受到影响,而像笏板这类素器,如果笑得均匀,反而不受影响,它是一种美丽,有点像哥窑的开片。
笏板的形状是一头宽一头窄,呈弧形。早期笏板都是竹木的,西晋以后逐渐演化为是一种礼仪,它才开始强调材料,比如象牙的,玉的,历史上的记载非常清晰。
唐代的时候五品以上持象牙笏板,六品以下就是竹木的,有等级了,唐代有个大官叫郭子仪,他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当年他过生日的时候,他有七个儿子,八个女婿都来祝寿,进门就把这笏板搁在床上了,过去有一个说法叫七子八婿满常笏,就说的是郭子仪,十五个人在朝廷里做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唯一的事情。
明代以后五品以上依然持象牙笏,但五品以下就不需要持笏了,清代是不用笏板的,我们注意看电视剧,当然个别的也有,我看过的也有清代电视剧也持一块笏板,不是没有的,也有那导演不知道上去觉得这个姿势挺好年,拿着就上去了,清代是不持笏板的,那么我们后来发现的大批清代笏板基本上是唱戏用的,并不是当年朝廷所用。
清代象牙雕刻除了宫廷以外,主要分两个流派:苏州和广州。为什么是这两个地区呢?因为他们经济发达,一个是物资发达的沿海地区广东,一个是繁华富足的内陆地区苏州。
江南的雕刻从某一点上讲它非常接近于竹雕,而广东的雕刻更多展现于技巧,比如我们知道的象牙船,象牙球,有多少层里头都可以转,那要让我们看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一球据说过去有三十二层,可以在里头转,每层都可以转,但是它是用一块整料雕出来的。我们凭我们一般人的想像都觉得这个事不可能完成,但是我们的工匠,我们历史上就有工匠可以完成这样的壮举。
广东地区的象牙还有一个工艺,是编织。这是我们很多人所不知道的。象牙可以剖成非常薄的条状物,然后可以编织,比如花篮、提筐,我见过象牙编的提筐,非常精致,拿手摸着都是软的,你都觉得不可能象牙编出来的,它就编出来的。实际上,象牙具有一定韧性,不是我们想像中非常脆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有象牙席,用象牙编织的席子。清代雍正年间,宫廷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用象牙编席,据说编了三条,三张象牙席。雍正《内务府档案》里有这样的记载:雍正六年,郎中海望奉上谕,尔等造办处有朕先交的象牙席,照此席尺寸做一黑漆床,钦此。雍正说的非常清楚,我这有一象牙席,照这个席的尺寸给我另造一张黑漆床。这事有点新鲜,我们一般的情况家里都是先买床,后买褥子,没有人抱着褥子去挑床去,雍正是先有席,按照席去做床,可见这席子的重要性,我们都是做一件衣服,做一件大衣配一个扣子,没有一个人拿着一个扣子去配一个大衣的,那雍正的要求就等于是拿这扣子配一件大衣。
后来雍正又跟着来一道上谕:”象牙席,着广东不必再进。“那么这象牙席显然是广东编织的,作为贡品进贡的,雍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雍正也看到了这个浪费惊人,我们用象牙来编一只席子,过去闻所未闻,雍正的这道上谕表现了皇上的一个勤俭意识,一个环保意识,我们不是说我们今天才有环保意识,历史上的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乃至皇帝,都有这种程度不一的环保意识,比如雍正说你这象牙席就不必再进,那意思是什么呢?其实也是保护资源。
如今,中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中国政府多次明确表态中国始终支持禁止象牙犀角制品的交易,所以今天在国际上携带象牙和犀角以及制品是违法的,在海关当场就会被扣留。那么1991年以后,中国政府就表明了这个态度,我们的象牙和犀角进出口就禁止了。
在明清两朝的雕刻品中,除了象牙、犀角这类名贵材料以外,还有一类是属于名贵木质材料的,比如紫檀、黄花梨、黄杨木、沉香木、檀香木等等,我着重谈紫檀和黄杨。
先说紫檀。紫檀的木性决定了它雕刻中的表现力,非常圆润。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大量用紫檀雕刻的小件,比如紫檀雕螭龙笔筒,镶口,带有一点百宝嵌。我早年看到这件笔筒,多少有点儿怀疑,它的底像一个平底,显得很奇怪,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不清楚。很多年以后,我通过拍卖买到了一个紫檀笔筒,形式与故宫那件很像,但这个笔筒的底是圆底,我才明白了故宫的收藏为什么是平底。这类笔筒的底跟明清时期其他笔筒都不一样,它的低是斜着45度嵌入的,所以非常容易褪出。一旦木质发生收缩,底就可能掉下来,于是宫廷为了方便就另配了一个平底。
而流散在民间的笔筒,没有受到如此高的待遇,就是凑合着用,反而保留了原始状态。所以有时你怀疑一个问题,就要长时间惦记着,说不定哪天就能得到答案。过去老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你怎么成功呢?就因为你抓住了这个机会。
黄杨生长缓慢,木质细腻,而且它很难成材,它首先长不直,都曲里拐弯的,所以只适合雕刻小件。中国工匠就用它做各种你喜欢的小件,我见过有大量的动物的,比如雕一个小蛤蟆,人物的,黄杨特别适合中国人,为什么呢?我们的皮肤是黄的,你比如说,我们用黄杨木雕一个待女,那个肌肤的感觉非常地美丽,如果我们拿那个黄杨木雕一黑人,看着就多少有点怪怪的,那种感受不一样,所以它很适合中国人。
过去我们逛地摊,逛古玩市场,黄杨木小件非常地多,尤其北方地区多极了,南方地区大量的家具上是用黄杨做卡子花,做小件雕刻镶嵌在上面的,而北方都是一些悬挂件,比如雕个莲蓬,雕一双小鞋,随身带着,我当时都没有这种意识收藏,那东西都很便宜,最早逛地摊就是十块八块钱,甚至几块钱买一个,后来变成几十块几百块也不会太贵,我的一个朋友,当他收藏很多的时候,他叫我去看,我都不知道,他跟我那么多年没跟我说过,我到他那儿一看,上千件,蔚为大观,反映了那一个时期,中国人的一个情趣。
所以我们说收藏,有时候另避蹊径,我老鼓励他,我说你这堆东西你一定要出一本书,如果不出一本书就愧对了祖先留下这样辉煌的遗产,我们的遗产不是说全部都是鸿篇巨制,很多这种小件,把玩的小件,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那一个时期的心理,反映了百姓那种对生活的一种满足。
黄杨木的雕刻最有名的一件东西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这个笔筒被故宫的《国宝一百件》一书收录。换句话说,故宫认为这件东西就是国宝。这个笔筒,黄杨木雕,它所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这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产生了很多成语,比喻我们知道的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都是这一仗打出来的,你想历史上人打过一仗留下了至少三个重要的成语。
淝水之战这个故事,说的是前秦的符坚要打东晋王朝,以东晋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觉得这仗一定要打,但符坚认为我打你都是小菜儿,他说的是投鞭断流,就是说我的人手里的鞭子扔掉长江里就把水流都断掉了,我这么大兵力打你,还不是一个小菜一碟的事吗?
谢安主战,一定要抗击,这时候在战争期间,谢安是在后方在下棋,跟客人在下棋,下棋来掩盖内心的这种矛盾,这种担忧,他跟客人下棋面不改色,那么这时候,有人来送捷报,捷报送到他手里的时候,他看了一眼依然在下这个棋,他客人都受不了了,客人说到底什么消息,你跟我说说,然后这个谢安就说,小儿辈已经破贼,说得很轻描淡写,最后把客人送走的时候,回屋的时候木屐的那个木齿都折断了,浑然不觉,为什么?内心激动,那么这个笔筒反映的就是这一段他在下棋。
乾隆皇帝看了这东西高兴,说那还有块空地刻上我一首诗,所以在笔筒的另一面,就刻了乾隆的一首七律,它其中有这样两句,叫淮淝捷报传飞骑,屐齿何妨折不全,说的就是这个,飞马送来的捷报,说谢安的这个木屐的木齿都折断了,结果无所谓,心里并不知道,这件东西有机会上故宫的时候一定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国宝。
下面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五件雕刻类的东西做一个比较:第一件顾宗玉的竹雕,迎驾图笔筒。顾宗玉就是顾珏。第二件是黄振效的象牙渔家乐笔筒。黄振效是在故宫里供奉的广东工匠。第三件是清早期的犀角八仙庆寿图杯。第四件是吴之璠的黄杨木东山报捷图笔筒。第五件是明晚期的紫檀会昌九老图笔筒。
我们把五件东西一字排开,竹雕、象牙、犀角、黄杨、紫檀,当你看到这支队伍时,就会恍然大悟。我们用五种材料做个横向比较,反映出同一个时期的雕刻间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并且其他材质的雕刻全部追求的是竹雕的效果。这事儿有点让人奇怪:所有的名贵材料,都追求一个普通材料的效果,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材料名贵动手就谨慎,材料普通动手就随意。因为竹子的材料普通,雕刻就随意,创作天地的自由度增大,参与的人就多,精品就会出现。一旦优秀作品及其风格被社会认可以后,其他名贵材料就会跟风,不敢轻易动手,要向成熟作品靠拢,以求保险。
今天做衣服也是这样,越贵重的材料,你越不敢做花活。你买了最贵的材料的回来,最保险的就做一西服,样子要经典一点。一般人不敢拿最贵的料子做最新式的样子,过两天不流行了,料子就等于浪费了。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
中国古代工艺中雕刻是一个非常大的门类,另一个门类是铸造,下一讲讲明清时期的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