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丧家狗 里仁第四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本篇皆短章,全是道德格言。它们几乎全是孔子的语录,只有4.15是讲给曾子听,4.26是子游的话。这些短章,按主题不同,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如4.1—7讲仁,4.8、4.9、4.15讲道,4.10—12、4.16讲君子、小人之分和义、利之辨,4.18—21讲孝道,4.22—24讲言、行。但其他,4.13讲礼让,4.14、4.25讲闻达,4.17讲见贤思齐,4.26讲君、友之道,则相对分散。

“里仁”,就是“处仁”。里,本来是古代的面积单位,即长宽各300步。古代计里画方,安置居民,很有传统,里是居民组织的基本单位。里的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没有一定,但一般比较小。现在有些小地名,仍以里为名。“择”,古书引用或作“宅”,作“宅”更好。前人注释此章,一般都是照字面理解,认为孔子强调的是,跟什么人做邻居,一定要慎重,不选仁人,不行。我们现在买房子,要看地点、交通、景色,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学校、商店、饭馆、医院怎么分布。如果在美国,还有一条最重要,就是邻居,富人和穷人,什么人和什么人住一块儿,绝对不能忽略。孔子卜宅,也很看重邻居。如果旧注不误,他是想跟仁人住一块儿。这种想法很有意思。我也想过,如果能跟自己要好的朋友住一块儿,多好。孔子的理想社区,全是仁人,还是有一两个就够了,不知道,反正为富不仁的人,绝对不接纳。有钱可以,必须捐出来。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他当校长兼教授,周围是莘莘学子,慕名者自远方来,他们买房赁屋,越聚越多,好像大学城,把曲阜阙里搞得和个君子国似的,多好。孔子说,不跟仁人住一块儿,太傻。(与仁为邻)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此章也是讲处仁,但不是择邻,而是自处。前两句,是讲不仁者。“约”,孔注训“困”。孔子认为,仁者都很安分,穷也好,富也好,都安之若素。不仁者是穷了不行,富了也不行。后两句,是讲仁者和智者。我们要注意,这里的仁者,特点在一个“安”字。安仁是安于仁,强调其静。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两者有什么不同?仁是体,智是用;仁主静,智主动。前者像山,后者像水。这是两者的不同。参看《雍也》6.23的“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安仁”,对比上文可知,其实就是安贫,不但要做好精神准备,长期饿肚子,还要快快乐乐饿肚子。“智者利仁”,什么意思?不太清楚,大概是越来越聪明,把仁的伟大意义都发挥出来了。总之,仁者不动如山,安于仁;智者长流似水,利于仁。孔子说的境界,没准是饿着肚子而文思泉涌吧。(仁者安仁,智者利仁)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以仁为邻,谁是仁者?仁者以仁为标准,好恶以此定。其所好之人是仁人(或近仁之人),所恶之人是不仁之人。(不是仁人,不知好赖人)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志于仁”是有心求仁,“无恶”是没有恶可被人恶。(有心求仁,不招人恨)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人常以他们的富裕、文明和秩序给穷人做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他们却一直不明白,穷人爱钱,爱他们拥有的一切,为什么却不爱有钱人。因为除了榜样,他们什么也不给,就连“以其道得之”的“道”,也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孔子说的君子,和小人不一样,小人恨贫贱,不安于贫贱,除了“彼可取而代之”,不知还有什么“道”。孔子说,道就是仁。君子所安,只是仁,要安仁守素。不合于仁,虽富贵不处;合于仁,虽贫贱不去。这个立场叫仁。没有仁,君子就无法成名;有了仁,才有名。孙钦善认为,第二次出现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字是衍文。

“终食”,是一顿饭的工夫,形容时间很短。“造次”,是急急忙忙。“颠沛”,是困顿挫折。

孔子的意思是,不管怎么忙忙叨叨,怎么焦头烂额,都不可离开仁,哪怕一时一刻。离开仁,君子就没法出名了。(君子弃仁,不能成名)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前两句,“好仁者”和“恶不仁者”是名词性的并列关系,一般都以逗号为隔,我点顿号。孔子说,这种好恶分明的人,他没见过,很悲观,真是“洪洞县里无好人”。中间一段,“好仁者”,“好”是正面表达,“仁”最好,无以复加,一定要玩命追求;“恶不仁”,“恶”是负面表达,“不仁”最坏,一定要深恶痛绝,不让它加于己。这是讲心。下面讲力。他说,有人会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孔子说,他没见过,有谁心中追求仁,只因力不足而做不到,哪怕只花一天的力气;也许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吧?反正我没看见。参看《雍也》6.12:“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这话也许就是批评冉求。“文革”时期,是非颠倒,积重难返,大家总是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知道,但好事绝对不能干。我和孔子有相同的感受。(有心求仁,别说力不足)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错误因人而异,有不同类型。孔子说,你要想知道什么是“仁”,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犯的错误是哪一类,只有知道什么是“不仁”,才能知道什么是“仁”。这也就是说,错误与真理是如影随形。我们常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其实,错误面前也是人人平等。错误有高级、低级之分吗?是不是大人物犯的都是高级错误,小人物犯的都是低级错误?我说不是。(观过知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说,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1980年代以来,很多出国迷也是这样。他们说,到美国转一圈,嘎巴儿死了也值了。

孔子不一样,他说,早上听说真理,晚上死了也值了。

王朝闻的名字就是据此而起。(朝闻道,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即君子,也叫“士君子”,是贵族下层的一般称呼。《论语》常见。

孔子提倡安贫乐道,和很多古代宗教一样,他也强调苦修苦行。孔门之中,谁最安贫乐道?颜回。孔子在陈绝粮,仲由见老师和同学挨饿,看不下去,发脾气,被孔子批评(《卫灵公》15.2),其实仲由才了不起。

吃苦,很多人能做到,特别是待在穷乡僻壤,从没见过钱的人。人最怕的,其实还不是穷,而是人比人。人比人,气死人。谁能经受这种考验,才是真君子。

《子罕》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这才是考验。(有志于道不怕穷)

以上两章是讲君子对道的追求。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无适也,无莫也”,“适”、“莫”二字,旧注多歧,大体有四种读法:一种是把适读为敌,理解为抵触,莫读为慕,理解为向往(《郑注》);一种是以适、莫为厚薄(《邢疏》),似乎是把适读为嫡,而以莫为相反的意思;一种是以适为可,以莫为不可(唐韩愈、李翱《韩李笔解》);一种是以适为专主之义,而以莫为相反的意思(朱注)。我看,“适”是可以,“莫”是不可以,这话也就是“无可无不可”(《微子》18.8)的意思。

“义之与比”,是说一切要看是不是合乎义。“比”,是亲近之义。(以义为准)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常以君子、小人作对比。

“德”指仁恩,“刑”指威罚。《韩非子?二柄》把这两条叫“二柄”。“二柄”是人主御下的基本手段,就像驯象人手里的香蕉和刺象棍。它是义的体现。君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是看这两条。德,可以告他该干什么;刑,可以告他不该干什么。小人不一样,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他们居住的那片土地,还有各种实惠,故土和实惠都是眼前的利益。

参下4.16,这里,君子、小人之分,也是义、利之分。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和柏拉图一样,他也离不开政刑。(君子与小人一)

唯利是图招人恨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于利而行”,“放”是依照,小人唯利是从,一切都看有没有利,难免招人恨。对比上4.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唯利是图招人恨)

以上三章是讲“义”、“利”之辨。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何有”,集解释为“不难”,相当今语“这算得了什么”。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很多,往往加“于”,表示对谁或对什么来说不难。《击壤歌》“帝力于我何有哉”(《帝王世纪》引)是类似用法,就是说对我来说不难。

孔子认为,如果能以礼让治国,有什么难?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还要礼干什么?

礼有礼让一义。礼让不仅是道德,也是规则,比如马路上的让车就是规则。(礼让为国)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位”和“立”是同源字,位是所立之处。孔子相信,自求多福,凡事不求人,一切反求诸己。所以他说,先求自己有道德、有本事,再去干求禄位;先求自己有值得别人赏识的地方,再求别人赏识。孔子多次讲这类道理。(不怕没人知,就怕没本事)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音shēn,是曾子之名,他的字是子舆,古人以尊临卑,一般称名。

“忠恕”,“忠”,是尽心诚意,为自守之德;“恕”是尊敬对方,为待人之德。这是“仁”的两个不同侧面。

《广雅?释诂四》:“恕,仁也。”古人说,恕和仁,意思差不多。但严格讲,两者还不完全一样。仁是人其人,拿人当人;恕是如其心,将心比心。恕字从心如声,古人常说“如心为恕”(如《左传》昭公六年孔疏),这是拆字为解。准确地说,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心揆心为恕”(《楚辞?离骚》王逸注),“以己心为人心曰恕”(《中说?王道》阮逸注)。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注意,恕不等于宽恕。今语所谓宽恕,强调的是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方可晓之以义,小人只能晓之以利。小人说,拿钱来,甭废话,跟他讲义没用。此章也是讲“义”、“利”之辨。(君子与小人二)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现在是成语。(见贤思齐)

如何劝父母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包咸训微,是委婉之义。简本作“儆”,乃形近而误。“不违”,是绝对服从。现代社会,只有军队,对首长的命令,才绝对服从,但孔子不一样,他讲“不违”,一是对父母,二是对老师,国君都未必有这种资格。郭店楚简《语丛三》告诉我们,人对父母和君主都要服从,就像军人要服从三军之旗和三军之帅,但君不如亲,君可去,亲不可去,君臣关系不好,可以不以君臣相待;臣不悦君,可离而去之;君以不义加诸臣,臣可拒而不受。当时是孝大于忠,不像宋以来,可以舍孝取忠。

“劳”是操心。古人说,“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礼记?檀弓》)。国君,可以毫无保留,犯颜直谏;三谏不从,就哭;哭也不行,就溜。父母,不一样,只能曲里拐弯,委婉劝说。这里讲孝子劝父母,真是难拿。不但言辞要恳切而委婉,绝对不能直戳戳,不留情面,说父母哪儿对哪儿错,还要看他们的脸色,只要父母不接受,就要恭敬如初,绝对服从,事事为父母操心,丝毫没有怨言。(如何劝父母)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不能出远门,即使是近处,也要告父母,自己上哪儿去。(父母在,不远游)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与《学而》1.11重。(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高寿,是可喜之事,也是可惧之事。父母老了,要为他们养老送终,准备墓地和棺材。(父母的年龄)以上四章,是讲孝。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是讲信。说话算话就是信。“躬”,是身,代表自己。孔子慎言,他相信,古人比今人讲信用,唯恐自己说了,最后做不到。(唯恐说了做不到)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约”,旧注都以为是约束之义,认为这话是说,自己约束自己,慎言慎行,就很少会犯错误。但古书中的约字还有口头约定的意思。这话也许是承接上文,谓古君子慎言,决不轻易讲话,唯恐自己做不到,可是一旦承诺,就要做到,失约的事绝少。(说了一定要做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于言”,“讷”音nè,是言语迟钝,结结巴巴,不善表达。“敏于行”,正好相反,敏是敏捷,手脚勤快,反应迅速。孔子慎言,唯恐说了做不到,所以这样强调。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

孔门当中,有资格入德行门,受老师夸奖的道德先生,尽是不爱说话的人,如闵损、冉雍。(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

以上三章,是讲“言”、“行”的关系。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此章是说,有德者并不孤立,总有想法一样的人,站在你一边。不一定吧?(好人不怕孤立)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君和友,是社会关系,社会就是社会,不能当自己家。如果用对家里人的态度处理,非把这些关系搞坏。现代社会,尤其不能如此。

子游讲的道理很对,跟领导套近乎,走动太多,领导烦,自讨没趣;就是朋友,天天往一块儿凑,也招人讨厌,日久天长,反而疏远。我们中国,人口密度大,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少,小人堆,是非窝,凑一块儿就掐,何苦!大家还是保持距离,少接触好。

人和人的关系不能太密切,来往不能太频繁。这条我喜欢。

我们对自由的理解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特点是不管别人的存在,别人的感受怎么样。西方对自由的理解是“一人一个笼子”,自由就是给人和人的关系划定界限,划定范围,彼此要有距离感。他们的道德,未必都好,但对我们,正好是解毒剂。

人是最凶猛的动物。老乡说,马见马亲,人见人咬。我的看法是,可来往来往,不可来往就躲着点,抬头不见,低头也不见,世界就安生了。(别有事没事往一块儿凑)

这两章是讲,人不要怕孤立,怕寂寞。

丧家狗(选载)》_丧家狗_里仁第四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丧家狗(选载)丧家狗_里仁第四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