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四部 贞观之治

第二十一章 解救新罗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李世民宴宴起身,推帘出来,沿一条雪飞两旁的搁道,来到三清殿旁的一座小楼。这楼名叫凌烟阁,是三年前就建了的。小楼别无他物,只一排陈列了由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画的,跟随李世民唐家父子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李世民自建朝以来,经过努力,终建成了一个盛世王朝。在李世民看来,盛世的到来,不是他一人的功劳,而是“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李世民自己,“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在用人的问题上,李世民自认为确实做得不错。为了表彰功臣,李世民命阎立本绘了这《二十四功臣图》,安放在凌烟阁里。

阁中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臣之礼。如今盛世之时,李世民怀念往事,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征战岁月,心中激情满怀,情不自禁一个人来到这凌烟阁中。

记得两年前,在朝堂之上,李世民曾指陈一些大臣们的长短,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经营天下,无人可及……”李世民看着一张张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画像,想着他们的往昔,心中生出许多自豪,也生出许多遗憾。岁月无情,其中的一些人,都早早地离他而去了。李世民正回忆往事,感慨无限,岑文本来报:

“新罗国来使,吁请大唐出兵救援。”

新罗是古代韩民族的三国,公元一世纪末兴起于朝鲜半岛西南部汉江下游,建都于汉江南岸慰礼。新罗统一弁韩人加耶部落后,完全占有洛东江流域,接着又占领汉江(在今汉城附近)上游和下游地区。新罗成为朝鲜半岛西南部强国,与朝鲜半岛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高句丽冲突不断。为与高句丽争雄,新罗与朝鲜半岛另一个国家百济结盟,乘势沿东海岸北上,将其势力一直伸延到今咸镜南道的利原地方。朝鲜半岛的另外两国,高句丽与百济自然不可能坐视新罗强大,联合起来向新罗发起进攻。新罗在处境危急中,派使前来大朝请求救援。李世民听了新罗求援的消息,沉吟了一会,对岑文本说:

“令房玄龄、长孙无忌、李绩去两仪殿见朕。”

这个高句丽,隋时就已具相当实力,还与突厥等势力联合,严重威胁中原安危。正因为如此,炀帝才三次出兵征讨。可是,这个昏聩的炀帝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李世民目送走了岑文本,走出凌烟阁,沿着来路往两仪殿一边走,一边想。隋亡之后,高句丽虽然表面上臣朕兴起的大唐,却还一直占据着朕辽东燕国故地,与边疆各族联合对抗大唐王朝,现在又想来灭了新罗,朕怎能容你肆意枉为!想到这里,李世民目光熠熠,用力地摇了摇头,走进两仪殿。

房玄龄、长孙无忌、李绩、岑文本四位重臣早在殿下候着,参见了李世民之后,静静地立在殿下,李世民走上殿去,端坐之后,开口问道:

“诸位爱卿,请各述己见,说说朕该怎么对待新罗的求援?”

“现在的新罗,已是及及可危。我大唐倘若坐视不理,新罗亡矣。”长孙无忌说:“高句丽若消灭了新罗,实力必然更加强大,将是我大唐东北方之祸害。因此,新罗不可不救。”

李世民点点头,目光转向房玄龄。

“臣的看法,与司徒同。”房玄龄说:“我大唐王朝,万万不可坐视高句丽灭了新罗。只是,要达到此目的,或许不用战争,可派使者前往高句丽,陈说利害,若其执迷不悟,再发兵未迟。”

李世民这回没有点头,目光转向李绩和岑文本。

“臣以为,高句丽素来野心勃勃,志在一统东北,若使臣往说,恐无大用,不如立即发兵,解新罗之围。”李绩说。

“臣以为,我大唐王朝,天威盛隆,使者前去,或可去高句丽灭新罗之心;若其执迷不悟,先礼后兵,出王者之师,士气更旺,一举而退高句丽。”岑文本说。

李世民听完四人的意见,闭目沉思:先礼后兵,出王者之师,这话有些道理。他抬起头来,看着四位勋臣,缓缓地说:

“岑文本,速派使臣,往高句丽,表明朕的心意:绝不容其侵犯新罗,若不即刻退兵,大唐王者师出,到时悔之晚矣。”

“遵命!”岑文本领旨退出。

莲城池,水清如镜,水中金鱼,拖曳着华丽的长尾,在凛冽的寒水中凝然不动,美妙绝伦的贤妃徐惠掺着李世民,立在叶已落尽的柳枝下。俩人似乎都在望着那华丽的鱼,却都在想着不同的事情。

“这一仗,看来是非打不可,朕一定要亲自前去。”李世民想到高句丽的以往种种,将心比心,在心里对自己说:高句丽的王,不可能因为唐王朝的威胁,就此停止了对新罗的攻击,称王的人,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这是为什么?李世民轻轻地自言自语,贤妃徐惠似乎听到了,茫然地望着皇帝。

“你,别管朕,朕要好好想想,好好想想。”李世民朝她一摆手说,又陷入了刚才的沉思。按古义解释,皇为上,帝为下,皇帝本为天地的意思。可是,秦始皇以已独尊可比天地,因而自称为皇帝。从此,他修改了皇帝的本来之意,将义为天地的皇帝,改成了天地万物之主宰的皇帝。秦始皇帝贪婪之心,由此可见。想到这里,李世民释然一笑。凡皇帝者,谁又不是齐天的贪心!除了江山、至高无上的权利,还有美人……想到这里,李世民要抬起头来,想看看贤妃徐惠。可就在这时候,他看见水中有一个纤巧的身影,一张美白的脸上,有一双星星般迷幻的眼睛。

李世民抬起头来,目光越过徐惠,痴迷地去看那张美白的脸。

此时,李世民已近知命之年,每日有美妙绝伦的贤妃徐惠相伴,对其他的美人已经很少兴趣,特别是当作徐惠的面,还是第一次这么去看另一位女人。徐惠虽然还是妙龄女郎,跟李世民已有好几年,对于男女之情,已是非常敏锐,见李世民如此目光,由不得大惊。扭过头,顺了李世民的目光看去,果然见到一位纤巧的女子。

以贤妃徐惠的目光看来,这女子似乎太过一般,只是李世民有意,徐惠知道自己理应使他满意,于是对李世民说:

“臣妾去唤她过来?”

“哦,对,你去。”

徐惠轻盈地飘去,很快带了那女子,又轻盈地飘回。徐惠将她带到皇上的身边,起身便要离去,李世民用手势制止了她,然后极温和地问这女子:

“小姑娘是谁?朕为何从未见过你?”

“民女姓武,是陛下已故大臣武士镬的小女,今年十三岁。”武士镬的女儿口龄灵利,声音甜蜜如云雀,李世民听了,更加高兴,紧盯着她星星般双眼说:“你到宫里来吧,朕赐你为才人。”

武氏在宫里有几个女友,对宫里的事情有一些了解,知道才人是宫官中的正五品,可以侍侵皇上。此时虽说还小小年纪,却很有些勃勃野心,听后跪伏在地,谢皇上龙恩。侍从带走了刚封的武才人,徐惠重新挽起她的皇帝。

“你一定认为她不怎么漂亮。”李世民轻轻地说:“可是朕却很喜欢她的那双眼睛。”

徐妃听了,并不言语,只是微微地一笑。李世民看得出,徐妃在笑他没有选到更好的,也就再无言语,心里却在想着那双星星般美丽的眼睛。当晚,李世民早早地抱上了这白日里赐封的才人——刚满十三岁的武氏。她的眼睛确实非常美丽,人也非常聪明,而且小小年纪,对从未经历的事情,也能屈心迎奉。李世民在将她抱在身上时,盯着她的双眼说:“真妩媚,朕就赐你一个名字,叫‘媚’,你从此就叫武媚。”

“谢皇上。”武媚极温婉极甜蜜的回应,那双眼,更让人着迷。

可是,当李世民进一步动作时,立刻感到有些失望。武媚的身子太瘦,胸部还只是紧闭的花蕾,而且无脂的皮肤,也没一点弹性。总之,没一点女人味。李世民勉强地去雨,从她钎细的身上下来,感觉非常乏味,甚至有些后悔。这对他来说虽不是第一次,但还是很不开心,仿佛是这小女孩骗了自己。他再不愿她挨着,远远地躺在一旁,真想再换一位,眼珠动了动,终于忍住了,并不是为这武媚,而是为自己,他虽然还不到知命之年,一夜再也临幸不了两位女人。李世民终于沉沉地睡去,天刚亮,就醒来了,看着身边被他变成了妇人的小姑娘,他感到她确实不美。“人,有时候是会花眼的。”他对自己说,走出寝室,来到书房。

书案上文房四宝摆得好好的,宣纸上,有几个写得不怎么好的“戈”字,这是他前几天写的。李世民提起笔来,又写了一个“戈”字,看看还是不满意,他摇了摇头,喊道:“来人,去,请虞大夫来。”

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的子弟,所写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在当时颇受推崇。李世民书法造诣也颇深,尤其是近些年来,弓箭、骑马、狩猎少了,书法便成了一大乐事,每有心得,爱与人交流,于昌便将虞世南留在身边,常与其谈论书法之心得。

宦官去了之后,李世民令人将书案收拾干净,单留一纸,在上面写了个“戬”字的半边“晋”。虞世南来后,行过君臣大礼,李世民指着书案上的“晋”字说:

“请先生补上右边的‘戈’。”待虞世南写完,李世民看了看吩咐唤岑文本来。岑文本认真看了“戬”字,说:“今看陛下的这个‘戬’字,右边的‘戈’,笔法似有神来之感,非常逼真。”

李世民听了,看着虞世南,敬佩地说:“先生神来之笔,甚称当今书法大家,朕今后更要多请教了。”

岑文本听了,这才知道“戈”为虞世南所书,忙跪下请罪。

“尚书何罪之有,是眼力颇高,朕今后又多一人谈书法了。”李世民正说着,李绩进来,报告说:

“高句丽权臣盖苏文态度傲慢,拒绝了我大唐使臣的劝告,执意要灭了新罗。”

李世民听了,略一思考,下旨说:“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速往两仪殿,议决援救新罗一事!”

李绩与岑文本走后,李世民又让人去唤了新太子李治,一道来到两仪殿。长孙无忌、房玄龄等,照例已经在候着。李世民携太子进去后,行过君臣之礼,开门见山地说道:

“如今四方已经安定,就东北这地方常有战争。新罗为大朝之属国,现有灭国之灾。高句丽又不听大唐使臣的劝告,执意要灭新罗。朕现在还有些力气,诸爱卿也还有精力,朕就与你们一起去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众人听了,都大吃一惊,抬起头来,望着李世民。“难道,陛下要亲征?”长孙无忌问道。

李世民微笑着点点头,反问长孙无忌:“可曾记得朕的‘咏饮马’?”

“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饶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长孙无忌随口吟出。李世民征战一生,对马非常之爱,在进军长安的途中,曾当着长孙无忌的面,写下了这首《咏饮马》。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长孙无忌竟记得这么清楚,李世民听了,不由连连点头,高兴地说:

“真难为你,记得这么清楚。只是,朕总感觉到这身体一年不如一年,驰骋疆场的日子,怕是不多了。所以,朕这次一定要去。”

“李世民还不到知命之年,青春正盛……”

“爱卿不要说青春正盛了。”李世民打断房玄龄的话,说:“爱卿可记得贞观十一年冬月的洛阳围猎?”

“历历在目。”房玄龄说:“那天去洛阳茂林围猎,臣正好跟在陛下身边。刚进茂林,就发现地上有野猪的踪迹。陛下亲自安排,分兵部署,合围野猪群,如指挥战事一般。合围之后,野猪正好向陛下这边突围,陛下不慌不忙,一箭一头,四头野猪很快毙命。就在这时候,一头雄野猪不知从那里窜出,凶猛迅捷地冲到陛下的马镫旁边。兵部尚书唐俭见了,大叫着奔过来援助。没等他到来,陛下手起刀落,已经将那头野猪暂断为两截,惊得唐俭目瞪口呆。陛下却哈哈大笑,说:兵部尚书,知道怎样杀敌吗?唐俭却说:陛下以神武定天下,跟一头野兽逞威风,没有这个必要。陛下听了,对唐俭说:你说得对,咱们这就罢猎。”

“好,亏你能记得这么清楚。”李世民说着陷入沉思,仿佛又回到当年手刃野猪为两截的情景。“那时候,朕才称得上是青春正盛啊!”李世民感慨地说道。

“是的,那时候,陛下不仅雄资英发……”

“好啦,英雄不提当年勇。”李世民再次打断房玄龄的话,说:“亲征高句丽一事,众爱卿就不用再劝了。这一次,朕定要骑上腾波龙驹,亲征高句丽!具体还可能有哪些问题,诸爱卿说一说。”

“陛下挂帅亲征,一定旗开得胜,打败高句丽的军队,解新罗之围。”李绩不无顾及地说:“只是臣有些担心,陛下率军东北,那北方的薛延陀会不会乘虚南下,扰我边垂。”

这薛延陀,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由薛部和延陀部合并的一个汗国。在铁勒诸部族中,最为强悍,习俗与突厥相近,其首领叫夷男,曾协助唐军平灭东突厥。东突厥灭亡后,夷男正式建立薛延陀汗国,其辖区东至室韦,西到金山,南接沙碛,北界瀚海,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等部皆臣服,拥兵20万,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汗国。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夷男曾趁李世民将东封泰山时,渡漠南下,进攻突厥。结果为唐军大败,被斩3000余人,5万余人被俘,夷男脱身逃走,其众至漠北,天降大雪,人畜冻死十之八九。如今此事过去的有几年,薛延陀又日益强盛,过常伺机南侵?。

听了李绩的话,李世民以目示群臣,征求意见,长孙无忌首先表态,说:

“臣也有此虑。”

“夷男平定北方诸部,野心勃勃,趁我军伐高句丽之时南侵,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房玄龄说。

“臣与宰相看法相同。”岑文本附合。

李世民对他的四位勋臣看了又看,突然哈哈大笑,毕了郎声说:“这一回,朕与诸爱卿的看法,还真有些不同。来人!速传话于薛延陀:朕要亲征高句丽,长安城再无重兵守护,彼若有胆量,只管率兵来就是!”

中书舍人拟旨去了,李世民望着他的勋臣问道:“如此一来,薛延陀不敢趁虚而来吗?不敢,借给他一百个胆也不敢!好了,再不谈薛延陀的事。朕令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辅左太子主持朝政,李绩、岑文本三日后随朕出征高句丽!”

凛冽的寒风,围着太极殿东侧的尚书省呼啸了整整一夜,李绩却丝毫也没有察觉,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尚书房里,尽然也不感到寒意。皇上要御驾亲征高句丽,他为统兵大元帅,三日内就要出发,有诸多事情,他要安排筹划。待一切都有了具体的想法后,天已经是大亮了。

李绩离开书案,走出尚书房,寒风仆面而来,他这才打了个寒颤,感到浑身软软的困疲。匆匆地往家里赶,推门进到正屋时,李绩想到了生病的姐姐。他母亲早亡,从小是姐姐带他,因此对姐姐很有感情。他使劲地挥了挥双臂,想几簎此挥去周身的疲惫。李绩轻步来到姐姐的卧室,姐姐已经醒了,正靠在床头望着窗外,见弟弟进来,非常高兴,刚要张口,弟弟先问了:

“姐姐可曾吃过早饭?”这句积习的问话刚一出口,李绩感到了自己腹中的饥饿。

“不饿。”姐姐说,微笑地望着弟弟。

“该吃了。”李绩说:“弟去替你熬些粥来。”

“不,如今仆人这么多,让他们去就行,弟弟已经做到宰相这样的大官,整日里辛苦,何必要亲自去?”

“不是没人替姐姐熬粥,只是,姐姐年事已高,弟弟也老了,能亲自替姐姐做些事,弟弟感到很快乐。”李绩说着,对姐姐一笑,去了厨房。他正认真地揽和着瓦缸里的粥,李世民突然进来。

“何以亲自熬粥,下人不够?”李世民问道。

李绩摇摇头说:“臣替姐熬的。”

“何以要亲自动手?”

“臣从小得姐姐照顾,恩同父母,如今自己能为她做些事,心中高兴。”

李世民听了,望着李绩,说:“朕曾闻爱卿葬李密一事,深感卿的忠义,没想到今日朕又见卿为姐熬粥,真大孝之人也。”

李绩原是李密部下,与李密一道降唐以后,正作战在外,听说李密叛唐被诛,即上表李渊,请求容许他收葬故主。李渊念其忠义,准其请求。李绩即回服重孝,隆重地将李密安葬于黎山之南。其坟高七仞,以君礼葬之。李渊知道之后,曾对当时的秦王李世民说:“此大忠大义也!”

李世民赞过李绩,又询问了李绩有关战事的准备,满意地离开。从李绩的宰相府出来,心中还在想着李绩为姐熬粥一事,李世民心想:如此大孝之人,必忠臣也!

来李绩家看看,李世民也是一时兴起。早些年,李世民刚登基时,也经常去看他的臣子。当初开国元勋的家,他似乎都去过一回两回。近年来,这事倒有些疏淡。这次见了李绩为姐熬粥,心中感慨不已,原想看看李绩就回,现在又想去看看另一位宰相岑文本。这次出征高句丽,战事靠的是李绩,后勤事宜:诸如粮草转运,物资钱财,铠甲、武器、装备等一切事务,都委岑文本来办理。李世民知道,这可是个不亚于直接领兵作战的大事情。主持之人,既要有非常之能力,又得有非常之吃苦精神。

来到岑文本府中,李世民非常地吃惊。这宰相府不仅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宰相为何这般简陋,连些须产业也没有?”李世民问道,想起了魏征等一干廉洁之臣。

“臣原不过是南方一平民,徒步入关,其愿望有一秘书郎或县令足亦。如今无汗马功劳,因皇上厚爱,徙以文墨升任中书令。地位这么高,俸禄这么优厚,臣想着都有些怕,哪里还有心去置产业?”

岑文本颇有文才,早在追随李世民之前,就有文集六十卷流行于世。一次李世民宴请百官,文本献上《三元颂》。李世民见了,爱不释手,加上李靖极力推荐,不久便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后来又升中书令。其间的原委,自然是岑文本过人的才学和能力,更有文本高尚的德行。岑文本拜为中书令后,归家面无喜反忧,姐姐感到吃惊,问他为何至此?岑文本说:“我无功于国家,得此殊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有亲友来庆贺,岑文本说:“我愿受吊,不原受贺。”

这次随李世民征高句丽,岑文本负责后勤工作,深感责任重大,领命后就一直忙于辎重筹划诸事,没有片刻休息。李世民见他神情疲惫,言辞异于平常,知道他是劳累过度,便不愿打扰太久,简单问了些情况,放心地离去。回到宫里,李世民对徐妃说:“文本做事太过认真,凡事亲历亲为,此次远征,后勤之事太过繁重,朕担心,文本与朕同去,恐不能与朕同归长安城。”

徐妃听了,动情地望着李世民,说:“陛下之所以能有这么多鞠躬尽瘁的臣子,还不是因为有一位知人善任、体恤臣子的伟大明君。”

“贤妃说的,八九不离十,随朕打天下,建盛唐的功勋,臣自问都想让他们活得好好的。比起秦、汉的皇帝,朕应该算得上是一位仁君。”

“不是算得上,而确实是。”徐妃说。

“唉,人总是爱自以为是,爱听好听的话。朕生为皇帝,也是如此。朕听爱妃之言,心里真高兴。”李世民真诚地说。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春天在露头,宫中的空气,十分的新鲜。李世民在徐妃那里,又是宴宴迟起,来到御书房时,已近午时。明日就要出征,诸多该做的事都已经有条不紊地在进行。李世民细细地考虑着,还有哪一件,他没有办理。

自从立了李治为太子之后,他将李治安排到他居室的侧面,以便能与这位未来的皇子朝夕相见,频加教诲。除此之外,李世民为李治选了一批元老重臣,组成一个强大的僚臣班子,承担“辅佐”太子的重任。这个班子中,除了太子太师长孙无忌,太子太傅房玄龄,还有太子太保萧瑀,太子詹事兼太子左卫卒李绩,太子右卫卒李大亮,以及太子左右庶子于志宁、马周和苏勖、高季辅。针对李治仁弱柔断的不足,李世民还令刘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等每日轮流与太子交谈,以提高其言语、决断的能力。总之,为了太子能继承好大位,李世民已是煞费苦心,如今出征在即,李世民又想到了太子。

“去,唤太子来。”李世民对侍臣说。

太子到来之后,李世民让众人退下,打量着太子:“朕此次远征,来回要有几月,皇儿在朝中主事,一定要事事小心。”李世民谆谆教诲说:

“要多听少言,多问多思。太师长孙无忌,既是朕的勋臣,也是朕与皇儿的亲戚,忠心耿耿,可以依靠;太傅房玄龄,是朕的勋臣,其子房遗爱与皇儿的妹妹高阳公主成婚,也是亲戚,忠心耿耿,可以依靠;还有褚遂良,虽不是亲戚,同样忠心,是皇儿可依靠之人。朕远征之后,皇儿对这些人一定要恭敬礼让,即便有与他们不同的想法,也不要马上就说出来,而是要反复思考,考虑清楚他们的动机比弄清他们的道理更重要。若是想不明白,就暂时按他们的话去做,然后再看结果。久而久之,反复之后,你就会懂得权衡利弊,怎么来决断事情。”

“儿臣谨遵父命。”

看着真诚的李治,李世民微微地笑了,心想:“这儿子,定能将朕的江山昌盛下去。”

李世民的眼力其实不错,正是这个遇事优柔寡断的太子,最后平稳地做了三十五年皇帝,为唐王朝二十多位皇帝当中除唐玄宗以外在位时间最长的。其间,他不仅使百姓安享太平,还完成了父辈不能解决的高句丽问题,这是后话。

太子李治一直毕恭毕敬地站着聆听父皇的教诲。因他此时年纪尚小,又生性柔弱,见了父皇,总有些紧张,这回父皇要远征,让他在朝主政,心中更是没了底。现在听了父皇一番教诲,心里有了些底,又生出了对父皇的担心,开口说道:“儿臣有一事要求父皇。”

“说来听听。”

“父皇此行路途遥远,儿臣最担心父皇的疽疮复发,恳请父皇多带上几个御医。”

李世民听了,心中一动,说:“朕听太子的。”完了久久地瞅着李治,忽然问道:“皇儿最近读什么书?”

“重新又看了一遍《孝经》。”

“记得你还很小时,父皇就让你读《孝经》,如今再读,可知书中的要义?”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李治回答说。

“不错!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李世民夸奖说,又问:“近来可习字?”

“遵父皇之命,儿臣日书三十字。”

“拿来朕看看。”

李世民的书法,很有些水平。为政,李世民是以尧、舜为效法的对象,以秦、汉的兴亡作为教训;书法,李世民则主要学习王羲之,注重技法的研究,曾写《笔法论》、《指法论》和《笔意论》,对书法的初学到深入进行了论述。李世民最擅长的,是飞白书法。

太子拿来今日刚习练的三十字,李世民仔细端详了一番,说:

“临古人之书,不在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以然于心后,形势自然生成。”

太子从四岁习字,此时已颇有些功力,对书法的理解,也早以入门,听了李世民的话,频频地点头说:

“儿臣一定努力去求其骨力。”

“好!在书法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太子有闲之时,可常去请教。父皇象你这么大时,只喜欢弓箭、骏马,是为当时形势所至。如今天下太平,太子当潜心读书,研习书法。博学多才,是一个明君必须具备的。”

春雷惊醒了蛰服已久的苍龙,新雨滋润了茫茫已久的慌原,昔日的枯黄中,柔绿在风起猛长。在这新春的柔绿中,一条清新的弛道,从长安直通洛阳。往日里,这道上来去匆匆的多是一些商人和临近的住户;今日里,却浩荡着李世民远征高句丽的军队。

参加这次远征的诸多将帅,在得到通知后,都带了他们的军队,纷至沓来地赶往洛阳。李世民要在洛阳集结三十万大军,尔后兵分三路,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解新罗之围。

这是个多雨的日子,道旁正有排排桃树。春雨沥沥之后,那花瓣上颗颗雨滴,犹如满挂的泪珠,朗然地印入路人的眼目。李世民掀帘见了,心中暗想:桃花也为高句丽流泪?看样子,他们可是要大难临头了。再看树下,花瓣片片,四处零落。帘外雨潺潺,落花树下,眼见得春意阑珊。李世民这么一路想着,不觉到了洛阳。李绩、唐俭、李道宗等一班武将在城外候着,独不见岑文本。李世民想到了他,却也知道,他正忙啊。如此多的军队,这样那样的供给,可不是简单的事。

第二天在洛阳城里的大校场,李世民捡阅了他的远征大军。在刑部尚书张亮面前,李世民停止了脚步,就在几天前,他们曾经讨论了刑法问题,俩人都就死刑不可马虎判决的看法达成了一致。“凯旋回到长安后,再议死刑一事。”李世民对张亮说。

“届时再听陛下教诲。”张亮谦恭地回答。

此次战役,李世民与李绩等反复商定以后,决定兵分北、中、南,三路向东北进军。中路由李绩率领,从锦州稍然逼近高句丽的辽东城;北路由李世民亲自带领,直捣大黑山中的卑沙城,解新罗之围后,东南而下,从北攻击辽东城;南路由张亮率领,在兴城乘500艘战舰经辽东湾攻占盖牟城,然后东北而上,从南攻击辽东城。张亮因熟悉水军,基于战术上的需要,李世民这次亲自点名让他统军随征高句丽。

听了张亮的回答,李世民点点头,又说:“战舰、军需,岑文本都替你安排得妥妥贴贴,到时就看你的啦。”

“陛下放心,张亮一定准时拿下盖牟城,迅速北击高句丽的辽东城。”

“好,李绩居中进攻,朕与将军北、南夹击,辽东城焉能不破?”李世民说着高兴地笑起来,又走到营州都督张剑跟前。看到他背上的弓特别大,李世民很感兴趣,上前解了下来,在手中掂了掂,说:“差不多跟朕当年的弓一样重了。”

李世民武功不错,箭法尤其了得,他用的弓箭比常人大出一倍,射出去总是箭无虚发,连善使弓箭的突厥人,都对他的箭法佩服得五体投地。因喜爱弓箭,李世民曾作《咏弓》一诗,这回看到了张剑的大弓,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那首诗。转头问一直伴随在身边的大元帅李绩:“元帅可知朕的《咏弓》诗?”

“臣记得。”李绩回答,随口背了出来:“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

“好!元帅能记得朕的这首诗,说明元帅也是个善长使弓之人。‘激箭流星远’,可以先发制人,实在是减少自己的牺牲,有效杀伤敌人的良器。这次远征高句丽,定要发挥弓箭的长处。好好地教训那些自以为是的高句人。”

“臣遵命。”

“还有,你们这些元帅、将军,都要明白:高句丽虽向朕的大唐朝贡,却一直心怀不满,敌意甚浓。辽东地区,历来为华夏所有,高句丽、百济、新罗都是朕大唐王朝的附国,各自应相互尊重。如今高句丽野心勃勃,欲一统辽东,是对朕之大唐的挑衅,是决不能允许的……”

李世民拉开了这个话题,越说越起劲,越说越兴奋,直到看见信使飞奔而至,这才住了话头。信使送来的,是一个鼓励士气的好消息。

早在长安,李世民决定援救新罗时,房玄龄曾担心薛延陀会趁虚骚扰大唐边镜,李世民当时让人去告诉薛延陀:朕要去打高丽,你不怕朕就来骚扰。薛延陀听了这么威猛的话,当时就吓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在心里吓没了对唐朝的所谓趁虚骚扰。待李世民出长安后,高句丽权臣盖苏文探知是皇上御驾亲征,心里害怕,于是修书一封,许以厚利,请求薛延陀夷男叛唐,出兵相助。夷南摄于大唐王朝的天威,不敢枉动,不但不出兵相助,还将此事及自己的诚意来信告之。

李世民看了夷南的来信,哈哈大笑,说:“小小的高句丽还想联络他国,共同与朕为敌,真是自不量力。”完了将夷南的信交给李绩,又说:“让众将帅们都看一看,知道高句丽是个什么东西。”

众将帅传看之后,纷纷大笑不已。高句丽权臣盖苏文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一封求援信,大大地提高了唐军的士气。

仲春的辽东半岛,满地残阳;繁花满头的老树,再不见还有枯枝;嫩绿的青草,随了暮霭变得深绿;大黑山的斜阳,探头迎接着李世民的大军。

大黑山位于辽东半岛的西北,虽然不高,倘若登上主峰眺望,却可以将西南面的渤海看得清清楚楚。李世民率领大军,悄悄地从承德来到了大黑山脚下。新罗被高句丽围了月余的卑沙城,就在大黑山的腰间。李世民令部队在朝阳城外安营扎寨,自己带了营州都督张俭,登上一座小山察看敌情。但见远处一道厚实的石墙,随了起伏的山势,婉延曲折地将大黑山中的卑沙城环绕着。城墙外面,可以看到旌旗飘飘的高句丽军队。

“新罗人修这城墙,怕是跟始皇帝学的罢。”李世民微笑着说。

“没有这墙城,新罗人肯定支撑不到今天。”张俭说。

“是啊,现在该高句丽人倒霉了。”李世民说:“回去,立即组织人马,今夜向高句丽人出击!”

“遵命!”唐俭高兴地回答。

高句丽人做梦也想不到唐军会来得这么快,当他们的总兵睡梦中听到喊杀声时,还以为是新罗人饿急了突围,便大声喊着:“拦住他们,拦住他们。”自己则领兵往卑沙城冲去。已经围困了卑沙城月余的总兵,已经憋得够呛了,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冲进卑沙城,肆意而为,那该是多么带劲!

很快,总兵发觉很不对劲,因为上面卑沙城方向传来的喊杀声,远不及下面朝阳城方向传来的喊杀声激烈。待总兵明白了怎么回事时,他的面前,已出现了大唐王朝的军队。激战不到半柱香的功夫,总兵和他身边余下的八千高句丽士兵,都成了唐军的俘虏。

新罗人大开卑沙城城门,疲惫不堪的士兵与饥饿的百姓全部出来,沿道跪着,迎接前来解救他们的唐军,同时也在眼巴巴地等待着唐军的恩赐。因为在卑沙城里,他们已经无法再找到一粒粮食。李世民攻城无数,早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也早就作了充分的准备。在他进城的同时,岑文本刚好及时地运来了几百担粮食。

这次被围太久,为了守城的需要,卑沙城里的许多建筑都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保存完好无损的,就剩下城内的石鼓禅寺。新罗的卑沙令就将李世民恭迎到寺内休息。一鼓而灭了高句丽围兵,解了卑沙城之围,李世民心里高兴,第二天带了唐俭爬上大黑山的主峰。果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峰顶上的景物,竟然如此壮观。高天阔地,一览无遗;远山近树,尽收眼底。北面的蒙古高原,一望无际;南面的渤海湾,浩瀚深邃……

“朕此次若不御驾亲征,何以得见大唐如此壮丽的河山!”李世民感慨地说:“不知张亮此时可是平安渡过辽东湾,拿下盖牟城?”

张亮原为李密部下,后随李绩降唐,由房玄龄、李绩的推荐进入当年秦王李世民幕府。在这期间,唐俭曾与张亮多次共事,深知张亮智慧过人,且忠诚侠义,不仅精于政务,对行军打仗,也研究颇深,高出常人一筹。李世民兄弟争太子位时,?张亮曾被元吉告发下狱,因拒不受元吉的一切利诱威逼,深得李世民信任。在一路升职至史部尚书的过程中,一直与唐俭友善,听李世民问起盖牟城战事,唐俭脱口而出:

“臣以为,盖牟城此时一定早在尚书手中。”

“尔对张亮这么自信?”

“臣以为陛下也是这么看的。”

“好消息何日可至?”

“就在今日傍晚以前。”

“哦,还说得这么具体。”李世民高兴地看着唐俭,说:“既如此,我们就在这山上等候消息。”

唐俭有些吃惊地望着李世民说:“山上风大……”

“正凉快。”李世民打断唐俭的话,吩咐道:“去让人打些野味来,烧一炉大火,漫漫烤着,吃着,等候张亮的好消息。朕可是有些年不这么惬意过了。”

唐俭很快打来几只野兔,让人削皮洗净,烧烤起来。此时虽是仲春时节,天气开始暖和,但在小黑山顶上,还是非常凉爽。张亮担心李世民身体,几次提醒要李世民加件衣裳,李世民心里一直非常高兴,烧烤着野兔,望着远处如画的壮丽风景,细嚼慢咽着,根本不去理会唐俭的提醒。

还没到傍晚,太阳还没有下山时,有快马气喘吁吁地爬上山来报告张亮的好消息:

“已占领盖牟城,俘虏两万多高句丽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

李世民听了,非常高兴,豪爽地一扔手中嚼了多时的野兔,大声说:

“传旨,下山回石鼓禅寺,设宴替张亮祝贺!”

晚宴异常的丰盛,李世民却难以下咽,在不想吃饭的同时,他感到肢体酸痛。强撑了一会,李世民只好告辞,先走一步。徐贤妃掺着他,一步步来到寺中的休静房。望着李世民皱紧的眉头,徐贤妃对李世民说:

“臣妾去唤御医来?”

李世民点了点头。御医陈良甫转眼就到,看了看李世民,又极认真地号过脉,问道:

“皇是是不是肢体酸痛,游走无定?”

“正是这样。”李世民说。

陈良甫一惊,转眼又镇定下来。这一切,徐贤妃都看在眼里,李世民此时闭目养神,却没有看见。陈良甫强作镇定后,开了两味药:去根麻黄五两,桂心二两。

“将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即可服用。每次服一匙,热酒调下,一日三次,汗出见效。”陈良甫说着擦擦额头上的汗,又补充道:“此病不宜着凉,要注意避风。”

徐贤妃点点头,跟着陈良甫来到休静房外,眼望着陈良甫说:“李世民的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病叫风疾,又称行痹,一但染上,十天半月难已愈痊,臣恳请贤妃劝皇上速回长安。”

徐贤妃听了,心中一惊,即让人熬好药汤,端了亲自喂李世民服下。到第二天下午,李世民果然出了不少汗,四肢游走不定的酸痛,一时也减轻了许多。就在这时候,又传来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李绩大军,已悄然逼进辽东西城门前,张亮大军,击败途中阻拦的高丽兵,斩首八千,正向辽东城南逼进。李世民听了心中大喜,身上的酸痛已经感觉不到,宣来唐俭说:

“传令全军,作好准备,明日清晨,向南挺进,从北面攻击辽东城。”

唐俭领旨出去,徐贤妃伏于地,泣声说:“臣妾恳请陛下,即回长安。”

李世民上前,扶起徐妃,看着她满面泪花,笑着说:“看你,这么伤心,朕的病……”正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又感到浑身酸痛,便转了话问道:“太臣是怎么与你说的?”

“太医一定要臣妾劝皇上回长安调理。”

“太医真这么说?”

徐贤妃点点头,上前扶住李世民说:“此役看来必获大胜,陛下身体要紧,还是回长安养息。”

“可是?”

“陛下打了一辈子胜仗,军功上的荣誉,古今无人能及,还请陛下将这一次荣誉,让给李绩、张亮、唐俭几位将军。”

“爱妃真会说话。”李世民笑着摆了摆头,说:“这么一来,朕如果还要坚持留在这里,倒是象要与大将们争功了。”

“陛下同意回长安?”徐贤妃高兴起来:“臣妾让人唤唐俭来,陛下交待几句。”

李世民点点头。他此时虽然面带微笑,肢体却非常的痛苦,那游走不定的酸痛,越来越让他感到难受。不一会唐俭进来,脸色异常地难看,抬头望着李世民,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出了什么事,快说!”李世民已被酸痛折磨得烦躁不安,大声地催促说。

“吏部尚书岑文本,在幽州暴病身亡。”唐俭伤心地说。

“啊!”李世民惊叫一声,凝目肃然地望着唐俭,许久,一粒豆大的泪珠,盈出眼眶,从眼角边滴了下来。

“岑爱卿是累死的,是替朕办差累死的,是为大唐王朝平息边关之乱累死的。”李世民悲恸地说:“朕追赠他为侍中、广州都督,赐谥号宪。朕还要加封他的儿子岑长倩任兵部侍郎。”

李世民说到此,垂下头来,再不言语。唐俭因是李世民召来,知道肯定是李世民有事交待,见李世民不语,只好站在那儿等着。良久,李世民抬起头来见了,一挥手说:

“去吧!”

徐贤妃见了,心中一急,脱口而出:“陛下,你还没有给唐将军交待回长安之事。”

“不回了!”李世民说。

辽东城为方形,内外有两重城垣。内城有两层和三层建筑物,为高句人的官署;外城为市场区。城门有三:北门单立,东西门相对,均双层门楼。城垣有角楼、雉堞、女儿墙等建筑。城外西北有座规模宏伟两层高楼建筑,此时已为李绩占领,用作临时的攻城指挥所。

昔日高傲无比、目空一切的高句丽权臣盖苏文,近日里连连得到噩梦:先是盖牟城为唐军张亮所占,紧接是卑沙城被李世民亲自攻陷。现如今,又是唐朝大元帅李绩,大将军张亮兵逼辽东城下。盖苏文被这些噩报吓得焉了许多,心中开始后悔,悔当初不该不听唐朝使者的劝说。可是,现在一切都迟了,就是开城投降,也不可能保得住性命。既然如此,就只能孤注一掷了。盖苏文转动着带血的大眼珠,苦苦地思考着。他想到了乌骨城、白岩城的守军,想到了高句丽最神勇的高延寿、惠真将军……答应与他们共享富贵,让他们都来,有近二十万大军,一定可以在辽东城下大败唐军。盖苏文想到这里,眼前一亮,哈哈地一阵狂笑之后,唤来四位亲信,交待一番之后,让他们速去搬来援兵。

重利之下,必有勇夫。听说可以与盖苏文共享富贵,高延寿与惠真的部队,很快来到辽东城,与盖苏文的守城部队加起来,足足有三十万人,且都是在长期相互征战中锻炼出来的精兵。此时,集结在辽东城下李绩与张亮的部队,仅有二十万之众。李绩军中谋士田仁善说:

“兵法曰:‘十而围之’,如今我军人数尚少于敌,不如待皇上大军来后,再作商议。”

“依先生之见,我军眼前当如何处之?”李绩问道。

“坚守。”田仁善说。

李绩不言,以目示张亮,希望听听他的看法。

“高句丽援军已至,而今人数众多,一定认为我军不敢攻城。已作如是想法,必然不去准备。兵法曰:攻其不备,可得大胜。我军若趁此猛攻,必获大胜。”

“英雄所见略同。”李绩大喜说:“而今之计,除非尽早拿下辽东城,不然我军危矣。若是坚守,待不到皇上到来,高句丽必然会进行反攻,到那时候,敌军士气大振,我军士气已衰,何以能敌?”

第二天拂晓,刚有些安全感的盖苏文,正在暖被里与一位高句丽女子作乐,忽闻外面传来激烈的喊杀声,待他衣冠之后出得门时,李绩与张亮的军队,已聚在一起从南门杀了进来。原来,李绩与张亮决定以劣势之兵猛攻辽东城的方略之后,即亲往辽东城外侦察,发觉这晚正好敌南风,于是安排一队人马,临风放火,点燃城池西南楼,然后趁火猛攻。高句丽军本来就没料到唐军敢来进攻,又被大火乱了心志,尽管人多,经不住唐军猛攻,后快败退。

李绩与张亮趁势一路追杀,斩首万余,攻陷了辽东城。

高句丽最勇猛的将军高延寿,为唐军的神勇所震慑,率领前来救援的十五万靺鞨、高句丽部队,向唐军乞降。被击败。高延寿来到李绩军营,进帐就跪,膝盖挪动向前,拜伏请命。

李世民在辽东城攻克后第二日到来,闻说此事,对跪伏在面前的高延寿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

高延寿抬头看了看李世民,无言以对。李世民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句丽人悉数放回。在辽东城整修几日之后,李世民令李绩等继续攻占高句丽东北的城市,自己因风疾的折磨,只好暂留在辽东城内。两月之后,李绩等又攻下了几个城市,在进攻安市城时,竟因城高危且坚固久攻不下。这时长孙无忌也来到辽东城,对李世民说:“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

这是以往李世民多年用过的方法,若一直打下去,安市必破无疑,只是李世民有病在身,加之新罗围早解,北方暂时可以平静。恩之再三,李世民决定回军长安。这次征伐高句丽,唐军攻克了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了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斩首敌军四万余级,而唐军战士阵亡的仅2000人,其中最让李世民伤心的,是中书令岑文本。唐军在撤兵之日,有感于唐军的神威与天恩,高句丽的将军士兵,在高高地城墙上跪拜,恭送唐军离去。

后来在评说这场战事时,李世民认为:

“此战虽重创高丽,但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而终未灭高丽,应属败战。”为此李世民甚至无比怀念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

尽管李世民如此认为,实际上这次战争还是有较大的意义,它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后、上百年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此次战争,唐王朝不仅收复了辽东半岛一带在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夺去的中国领土,更主要的是为后来唐朝彻底征服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以后,李治终于征服了高句丽,将高句丽贵族、富户及数十万百姓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部分留在辽东的,成了渤海国的臣民,余下的融入突厥及新罗,世上从此再无高句丽。这是后话。

千古一帝李世民》_第四部_贞观之治_第二十一章_解救新罗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千古一帝李世民第四部_贞观之治_第二十一章_解救新罗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