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名垂千古
二十五、不幸降临
正当佛界如日中天之时,忽然发生了一件极为不幸的事,宛如晴天飞来一块乌云,霎时间把中午的艳阳遮蔽了……
这天下午,玄奘正在与普光等专心翻译经文。
一个弟子进来向玄奘小声报告说:
“法师,不好了,出事了。”
玄奘抬起头来惊奇地问他:
“什么事,这么惊慌?”
“辨机与高阳公主通奸,将处死街腰斩,现在满城都在议论。”
“啊……”奘大惊。
玄奘慌忙与众僧跑了出去,只见街上已聚满了观看的人,远远地见辨机已被囚在车上正押上刑场。
一队刑卒走过后,看见了囚车上的辨机,玄樊从人群中挤了上去,一抬眼正好与辨机羞愧的目光相碰。辨机迅即避开低下了头……
玄奘却久久目送着他的背影……
辨机啊辨机,你好糊涂,虽说出家人难免受凡尘的干扰,但根本问题还在于你六根未净,所以难抵邪恶的引诱。其实,当初大不了你可以死相拒,同样都是一死,而你现在的死却死得太惨了。
辨机啊,从你日日夜夜在翻经场的努力,我知道你已开始悔恨。本来,你还年轻,改恶从善还来得及,可是淫恶没有放过你。为你的死,我已去求过皇上,可是高贵的皇权同样不放过你。我不能说你死得冤,因为你的罪孽也的确太深重了,因为你违背了佛规,损坏了佛的形象,所以我也救不了你,我只是感到你死得太惨了。
辨机,你去吧!法师在此为你祈祷,愿你在阴界好好忏悔,也许能摆脱阴界轮回。若能修得转进凡间,你要重新做人……
囚车早已走远了,玄奘还痴痴地立着,弟子普光和素怀见了赶快将玄奘扶了回去。
原来,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自幼娇生惯养,唐太宗对她无一不从,可惜,她的婚姻却是不幸的。唐太宗为了笼络有经国之才的宰相房玄龄,便把公主下嫁给了房宰相的儿子房遗爰。然而这个房遗爰丝毫不像他那睿智多谋、才华无双的父亲房宰相,而是一个相貌平平、庸俗无才的人,公主跟他毫无感情。
那辨机原是蓝田山寺里的一个贫僧,但却长得身材魁梧、聪明俊秀。
一天,高阳公主因到蓝田山里狩猎打发光阴,不想却在山寺里与辫机邂逅,公主被眼前这个飘逸俊秀的美和尚惊呆了,便对他勃发了春心。而这个和尚见大唐公主光临寒庙,自然是小心翼翼殷情招待。不料公主总是对他含情脉脉,百般挑逗,辨机受宠若惊,不敢正眼看公主……
但公主是大唐公主,是当今皇帝最宠爱的女儿,天下,是父皇的天下,所以只要她想得到的,就不怕得不到。眼前的这个和尚与她的那个猥琐俗气的丈夫相比,简直是仙界下凡,自然憧憬忘己。
公主接过辨机敬献的茶水便跟他聊了起来,公主问了他的身世,又和他谈了佛学,见这个和尚不仅相貌非凡,而且谈吐不俗,愈加爱慕不已;又看了他写的文章,那才气简直可与她的老师相比,公主简直被他倾倒了……于是就在寒庙赖着不走,到了晚上,便对他靠近了起来……辨机当时只是个十八九岁的和尚,哪里遇到过这种场合,窘得面红耳热,节节后退……公主却一步步逼了过去……公主索性令十多个侍女拉起围帘,便一头扑向辨机的怀抱,拼命去解他的衣扣……从那以后,公主便离不开辨机了,辨机被高阳公主安排进了京都的会昌寺。之后公主就经常以请和尚说法为名,让他出入府宅。只要辨机不来,高阳公主就会乘车前去,以烧香拜佛为名与辨机勾搭。
高阳公主的丈夫、驸马房遗爰哪里敢管,只装做不知道。
为了堵他的嘴,高阳公主挑选了两个美女去侍候他,那驸马也就不吭声了。
高阳公主的这些淫威,她的老公公宰相房玄龄全然不知。
几年过去了,高阳公主依旧对辨机宠爱有加。多年来,高阳公主从未放过辨机,辨机虽然在内心里谴责自己的罪孽,但实际上他已经无力摆脱高阳公主。因为他已经陷入了罪恶的情沼中,而且已经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他对公主又爱又怕,他爱她的美丽,但又怕她的性欲狂,更恨公主竟逼迫自己当着她的面与其他宫女乱来,每每在这时,高阳公主便兴奋得大吼大叫,而辨机则羞愧得无地自容。
每次公主借拜佛为名来会昌寺,或是借故召他到公主住宅时,辨机都会感到进退两难。但公主却不管这些,她只需要辨机满足她的情欲。
那简直是疯狂的情欲。
多年的频繁偷情,尽管他们干得很机密,但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人们只是因为碍着高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哪里敢多一句嘴。
正在辨机痛苦不堪欲跳出火海之际,玄奘从西域取经回来了,犹如太阳重新升起,辨机决心跟随玄奘翻译经文以洗雪自己的罪孽。
玄奘对这些全然不知,因为辨机是会昌寺的住持,文才又好,所以便选中了他。于是辨机便不顾公主的反对、威胁,毅然搬进了弘福寺译经院。
一年多来辨机为唐太宗赶写《大唐西域记》,一直和玄奘在一起。辨机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能够被玄奘这样的大泫师收为弟子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想和玄奘在一起干下去,这样也可摆脱高阳公主的纠缠。
他决心埋头助玄奘翻经以洗刷自己的罪过,而且也想借此机会,彻底割断与高阳公主的那份孽恋。怎奈高阳公主天天差人来叫他,在写好《大唐西域记》后,他知道他如果不去,高阳公主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为避免身败名裂,辨机只得又去和公主幽会了。可辨机万万没有想到,因贼偷了公主送给他的镶满珠宝的枕头而败露了他与高阳公主的奸情。
高阳公主是皇帝的宠儿,最多被责骂一顿而已,但辨机却遭到了极刑——腰斩,这一酷刑仅次于车裂(五马分尸)。
辨机事件很快便风传全国,佛界的荣誉受到了霜打一样的挫折。
自从发生了这一事件后,玄奘一句话不说,每日只是拼命地在禅房翻译佛经。
几个弟子在议论:
“不知皇上怎么想的,竟公开处他腰斩,其实悄悄地处他流放就行了。”
“是啊!这样既可保全公主的名誉,又不致让佛学蒙受羞辱。”
“唉!偏偏又是法师的弟子。”
“听说街上的人都在议论纷纷呢!”
“是啊!皇帝的女儿就可以安然无事,而和尚却遭极刑!”
“皇权至高无上嘛。”
听到这里,玄奘忽然放下译本走出了禅房,他站在院里,凝视着池里的白莲花。
弟子普光、素怀轻轻跟了出去。普光劝道:
“法师,您别想得太多了,辨机犯罪跟您无关,他跟公主勾搭已经好多年了,并非到翻经院之后的事。”
素怀也劝道:“就是,他自己做的事,他自己负责,跟法师有何关系嘛!”
普光轻轻地问玄奘:
“法师,那《大唐西域记》是否把他的名字去掉?”
“不!”玄奘摇了摇头,“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这是这几天来玄奘说的惟一的一句话,也是他无声的抗议。
辨机被处以腰斩,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并且也是《大唐西域记》的悲剧。唐太宗虽然喜读这本书,却不愿为之作序。
然而,《大唐西域记》虽然是辨机笔录和编写的,但内容却是玄奘十九年苦旅的结晶,是研究中亚、西亚、南亚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书中所载一百一十个国家、二十八个城镇的地理、风俗、物产、气候、宗教、政治、文化……是现在留存的珍贵资料。
《大唐西域记》尤其对印度的记载更为详尽,因为玄奘曾在那里游学十年之久,并周历了整个印度半岛,对于自古缺历史书的印度来说,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无疑成为他们研究印度历史、宗教史的珍贵史料,而且还是第一手资料,以致印度学者认为《大店西域记》对印度思想文化的价值,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
《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来说则是研究佛学、中西外交、丝绸之路、中西交通、旅游史、新疆历史的重要文献。
《大唐西域记》现已被译为英、法、日文等多种版本,行销世界。
正当玄奘为辨机的死犹如折了一只臂膀而苦恼时,苍天却又给他送来了一个叫窥基的弟子。这个窥基实际上成了玄奘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来成为玄奘的第一弟子,对玄奘的唯识宗有重大发展。
自辨机死后,玄奘整日抑郁不乐,只是拼命地伏案译经。
弟子普光和圆测、慧立见了,心中不忍,便来邀老师一块儿出去散心。
普光关切地说:“法师,弟子见您的气色不是太好,我们到郊外去走走好吗?”
圆测接道:“法师,我们到终南山去转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慧立也说:“法师,终南山有不少古寺,我们还可去看看。”
倒是慧立的这一句话把玄奘说动了,他终于点了点头。
天刚破晓,玄奘和普光、慧立、圆测三个大弟子便乘马车出发了,午后,他们来到了南五台山麓下,这是终南山最美的中段山脉。
“法师,您看南五台五峰,多美啊!”慧立用手指着说。
玄奘抬头望去,但见大小五峰在蓝天白云下飘忽移动,最高峰的山寺若隐若现,犹仙景一般,叹道:“真绝景矣,我们快登山吧!”
年龄比他们大十多岁,四十出头的圆测说:“法师想必饿了,我们先进一点素斋再启程吧!”
于是他们在一个石条凳上摆上了斋饭,四人用过餐后便开始攀登了。
他们参观了山口的弥陀寺后,沿山路拾级而上,一路上但见山峰奇拔,古木参天,万顷苍翠,生机一片;远远可见一泉飞瀑泻下,在阳光下呈现出斑斓色彩。不时还可听到沟壑里溪水潺潺,山涧间流水淙淙;抬头望时,偶有苍鹰掠过,留下一串鸣声……
啊!终南山太美了。
普光指着位于半山腰的圣寿寺说:“法师,我们快到半山腰了。看那塔寺多雄伟。”
玄奘顺着他所指望去,见一座塔矗立于半山腰,他立即被这寺吸引住了,便加快了脚步。
他们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塔寺旁,玄奘凝望着这七层塔寺半天不动。
“法师,您在想什么?”慧立问。
“我想在长安也建这样一座塔寺,将来用做藏经。”
“好。”普光赞同地说,“建一座比这塔更高的大塔。”
玄奘又说:“是的,仿照此塔建一座大雁塔该多好。”
休息了一阵后,喝了点水,他们又往南台的顶峰爬去。
普光指着山顶的寺说:“法师,那顶台叫观音台,在土面观天,运气好时,可见五祥云呢!”
玄奘说:“好,我们快去观望五色祥云。”
玄奘和圆测的年纪都比他们大,两人汗涔涔地落在后面了。普光和慧立见了,忙停下脚步,“法师,爬不动了吧,歇会儿吧!”
他们找了一块石头崖坐下来。这时,山风拂来,松涛阵阵,玄奘感到心旷神怡。他们喝了一点带来的水,又开始往山上走去。
傍晚,他们终于登上了观音台。
玄奘俯首一望:“啊,八百里秦川一目了然,渭水像玉带闪闪发光。更令他们喜悦的是仰头望寺顶时,只见环绕着寺顶竟有一圈一圈的彩泽在霞光下忽聚忽散,十分神秘。普光兴奋地说:
“啊!法师,五色祥云,太吉祥了,托法师的佛性,我们终于见到五色祥云了。”
慧立忙说:“见五色祥云,说明当有吉祥事降临,不知是何事降临?”
正是:
踏云登上终南山,一览八百里秦川。
观音台上观彩云,祈愿吉祥降云端。
晚上,他们就留宿寺院,寺里住持及僧侣们见玄奘大师光临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玄奘在榻上打坐毕,念完《心经》后便躺了下来,可是翻来覆去怎么也不能人睡。自从辨机死后,玄奘心里倍感焦虑,就像忽然折了一只臂膀,他多么希望佛祖再祥降一个高徒……想着想着便睡着了……
蒙眬中,一阵细乐响后,他仿佛听见有声音说:五彩祥云出现时就是你要祈降的人。
次日玄奘一行告辞寺院僧人下山返回。
快到山下时,见一翩翩少年骑着马被几个人簇拥着过来,像是上山猎狩的样子。那少年见了玄奘他们拱一拱手把马拨在一旁,做出让这四个和尚先走的样子。玄奘觉得这少年很有礼性,正当他抬头要表示谢意时,忽然怔住了,那少年飘逸的相貌和肩上的五色彩披风似曾相识,玄奘愣愣地注视着他,直到普光唤了一声“法师”,才回过神来。骑马少年对着这位注视他的和尚笑了笑拍马走了。
玄奘怔怔地看着他的背影,问道:“那少年是谁?”慧立、圆测都摇了摇头,说:“不认识。”
普光说:“让我问问。”于是他便去问了一位猎者。
“请问施主,可知适才那骑马少年是谁家公子?”
“哦,那是大将军尉迟敬德的侄子,常到终南山打猎。”
“哦。”玄奘听了若有所思……忽然面现喜色,啊,莫非是他……玄奘旱已听说尉迟敬德将军有一侄子长得龙驹凤雏,不但博学多才,而且对佛学还很有深造,难道他就是佛祖祈降的人?
这天午后,丽日高照,天气和祥。
这是玄奘一生中重要的一天。在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的府上,玄奘见到了他的亲侄子尉迟洪道。今日见他非但神采飘逸而且谈吐不凡,玄奘对他喜爱异常,便问:
“公子对佛学很有造诣啊?”
“法师过奖了,少辈无非崇敬而已。”
玄奘听了觉得很投缘,又问:“公子是将门虎子,不去精略兵道,却心向佛理,难道不怕有误仁途?”
只见那少年叹道:“自古官场如浮云,无所谓正道,佛家悲苦济人才是真道,洪道虽生于贵门却不恋富贵,不贪功名利禄,只想做个超凡脱俗的人。”
玄奘听了又一怔,万没想到这少年的志向酷似自己的少年时代,便向尉迟将军说道:
“鄂公大人,玄奘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
“法师请讲。”
“我想收您的侄子做我的弟子。”
尉迟敬德对玄奘十分敬重,在唐太宗接见玄奘时,他曾经几次陪侍在一旁,所以对玄奘的学识、人品都非常了解,现玄奘有求于他,自然不会怠慢。
可是,当听见玄奘说出要他的爱侄做僧人时,却坚决拒绝。说道:“法师,您就是要我支持您万贯家财都可以,惟独这一桩不行。我这侄子生性好强,桀骜难驯,只怕非但帮不了法师,还要惹出乱子呢。”
尉迟敬德的话音刚落,那少年却抱拳道:
“法师,我对佛学颇感兴趣,你选中我,算我们有缘,不过得依我三个条件。”
玄奘忙说:“请讲。”
“一是可以有家室,二是不戒荤腥,三是不戒晚饭。”
玄奘犹豫了一下,就毅然点头道:
“特准。”
洪道高兴地说:
“愿拜法师为师父。”
他正要向玄奘跪下时,尉迟敬德说:
“且慢,待我禀报皇上,由皇上定夺再拜不迟。”
玄奘只得答道:
“也好,就遵旨吧!”
一天下午,玄奘和弟子们在菩提树下说法。
一个弟子问:“法师为什么同意洪道的三个条件?”
玄奘说:“佛陀主张中道,反对修持的极端化。修佛者,既不能任情纵欲,也不应极端苦行。苦行并不能解脱,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
玄奘顿了顿又说:“中道是佛陀自己的亲身体验,佛陀苦行六年不吃、不洗,想拼命通过肉体的苦来解决心灵的苦,结果非但徒劳无益,还几乎将自己折磨死。于是悟出了心灵的觉悟才是能获得解脱的正道,便到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污垢又喝了牧女赠送的牛奶,终于开始了正道修持。”
“哦,原来是这样。”
唐太宗得到尉迟敬德呈上玄奘要收他侄子为弟子的奏折后,也许是因为处死了辫机想给玄奘一个补偿吧,便恩准下来。
玄奘大喜,于是给尉迟洪道起法名为窥基。这窥基天资聪颖,加之玄奘亲自指点,很快便成为译经主力,后来成为了玄奘佛学思想的继承人,对佛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天,窥基在竹林后石凳上看《瑜伽师地论》,听见两个老法师在林中小径上,边散步边说:
“你说那窥基,已经是大法师的弟子了,还与众不同,出行时,要用三个车,第一辆车,是他坐的专车,第二辆车是书车,都还说得过去,那第三辆车载荤食甚至还有女人,那可就不好了。”
“是啊,所以大家称他三车和尚嘛!”
“那你说,大法师为什么还同意呢?”
“唉!大法师自从辨机死后,做梦都想有一个得力助手,现在得了窥基,把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在生活上自然就宽容他了。大法师要组织翻译那么多经本,没几个高手是不行的,真难为他了。”
“唉,大法师真是不容易啊!一心一意只在翻译经文。”
窥基听了十分惭愧,从此就搬进寺里和玄奘法师同吃同住,再不提那三个条件了。
这天傍晚,天气炎热,玄奘和窥基等几个弟子在寺外树下纳凉。晚风掠过菩提树,留下轻轻的枝摇声,他们松了松衣领,享受着拂面而过的凉风。
窥基问:
“法师,你最崇敬的中国高僧是哪几位?”
玄奘没加思索便说道:
“对中国佛学最有影响的第一人,当然是高僧鸠摩罗什。”
这位高僧祖籍印度,他出生在龟兹(今之新疆),祖父原是天竺国的宰相,其父龟兹炎笃信佛教,为避相位而远离本土到达龟兹国。
“龟兹炎已当了和尚,不料被龟兹王的妹妹看中。于是在龟兹国王的软硬兼施下与其妹妹成了亲,婚后生下了儿子罗什。小罗什刚七岁时,其母要求出家,遭到丈夫的拒绝后便绝食六天进行反抗,并剪去了‘三千烦恼丝’,龟兹炎无奈只得应允。于是七岁的小罗什便跟随母亲一起剃度出家。从此开始了罗什成为伟大高僧的开端。
“罗什天分甚高,聪明神俊,很快便敏悟了佛学的真谛。
“之后便跟随母亲历学诸国,十多岁时,返回祖国——龟兹后,便登上了授经说法的大讲堂。罗什以其聪明天慧和精湛的讲说,很快便遐迩名闻。
“鸠摩罗什中年时期在凉州说法十七年,名声大震,在罗什的影响下,凉州也成为了西域怫学圣地。他晚年到长安弘扬佛法,以其高深的学问受到中原佛界的崇敬,弟子多达三千。所译《法华经》、《金刚经》等为佛学的弘扬作出了贡献,并开创了我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先河。”
弟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玄奘刚停顿了一下,窥基便眨着一双天慧的眼睛说道:“啊,鸠摩罗什法师太了不起啦。那第二位是谁,法师快讲。”
一阵晚风拂过,虽带来了几许凉气,但依然炎热,玄奘用竹扇扇了扇,接着说:
“第二位是道安法师,是晋代一位名僧。他幼年时家遭横祸,不幸成为孤儿,寄亲戚家抚养,十二岁出家刻苦研经,四处问道,后以超凡的见识及天慧,被北方佛界泰斗佛图澄器重并收为大弟子,从此,道安名声大震。
“道安与佛图澄在北方弘佛,广收弟子,传播大道,使佛教受到朝野重视,一时间,来求师者众多,包括后来成为一代佛教宗师的慧远兄弟。道安晚年被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王符坚召到长安,进住五重寺,开始了著说译经并正门徒、制定僧规,使长安也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随着佛教影响的不断扩大,道安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杰出人物。”
“那第三位是谁?”普光问道,玄奘喝了一口小和尚递来的茶,又说道:
“第三位是著名高僧慧远,是道安的大弟子。他聪明博学,深得道安的赏识,二十四岁便开讲《般若心经》。之后,南下在庐山弘法,其佛道高深,影响甚远,弟子多达数千。
“慧远对佛学在江南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慧远笃信阿弥陀佛净土的存在,对佛学的修炼给予了很大的鼓舞,是净土宗的先驱。”
玄奘顿了顿又说:
“道安、慧远、鸠摩罗什三位高僧都是我们佛界的先辈,我们都应学习他们的高风亮节,以他们为榜样。”
窥基听了,暗暗立志,一定要以玄奘法师及先辈高僧为榜样,一定要在佛学上作出大成就。再不显示富贵,再不贪吃,更不去近女人。
天黑了下来,玄奘站起来说:“好啦,各自回屋吧,一定要抓紧我们的译经工作。”
窥基和几个弟子们正听得津津有味,听法师这样说,只得站起身回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