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名垂千古
二十八、恩情难忘
天竺使者说:“戒贤正法藏已经圆寂,临往生时呼唤着法师的名字。”玄奘听了泪如雨下……
唐高宗李治在旁目睹了这一切,他也感动得红了眼圈……
秋霜初降,大慈恩寺枫林尽染,金色的阳光洒落在佛寺的黄瓦上,使庄严的寺院愈显辉煌。
唐太宗驾崩后,玄奘又回到了大慈恩寺,他终于可以潜心致力于翻译经文了。但玄奘又是寺院住持,一切大小事都必须经他过目。每天上午翻译经文,午饭后及黄昏时讲解新经论,下午要办理寺院事务,还要接待各州来听讲的僧人,并给他们解答问题。
晚上,诵完经,还要赶译白天耽误了的部分,以及批点、布置明天的翻译任务,不译完不敢休息。所以,常常是三更睡下五更就起身,诵读完经本便开始翻译。
日以继夜,三更卧,五更起,玄奘以十倍、百倍于别人的精力超人地工作着……
这天清晨,彤彤红日喷薄而出,朝晖满地。长安城幡幢接云,万头攒动。
原来,唐高宗御撰及亲笔所书的碑文已镌刻完毕,正由礼部尚书许敬宗派人送往大慈恩寺。
玄奘率大慈恩寺及京城远近各寺僧尼手擎幢盖、宝帐、幡、花到芳林门迎接。
从大慈恩寺到芳林门十里长道上,热闹无比,挤满了观看的人群。
鼓乐奏起,唐高宗率武皇后及京城名士登上了安福门域楼观看,龙颜大悦。长街上幡幢如龙,翘首以待的人们一见到玄奘走过来,便沸腾了起来……玄奘想到从天竺取经至现在,这一切的来之不易,不禁悲喜交集,泪花闪闪……
长安城沉浸在欢乐、热闹的人海之中。
这是佛学在唐高宗时代继大慈恩寺落成典礼后的又一次高潮。
不久,玄奘在翻经堂中晕倒了。唐高宗得报后对他极为关怀,派名医前去治疗,又派人送去药。对玄奘关怀备至。在病榻上的玄奘万分感激。
窥基给法师端上药来,说:“法师,请喝药。”
慧立把玄奘扶坐了起来,玄奘接过药杯喝了几口,对弟子们说:“朝廷对我们翻译经文都很关怀,我们更要努力翻译。看来,我的身体是越来越衰弱了,我们都要抓紧翻译才是。”
两个弟子都说:“法师放心。”
这天下午,大病初愈的玄奘正在给各地来的众僧讲经,侍者来报,高宗传旨请法师人宫,说有要事。玄奘便结束了讲经赶往皇宫。
唐太宗过世后,皇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高宗对佛学非常虔诚,对玄奘的佛经翻译同样给了巨大的支持,他点派了一批批朝臣先后到大慈恩寺,协助玄奘把已译好的经文进行缀文修辞。在皇帝的支持下,许多地方官吏、名士纷纷来向玄奘学法,有的请求玄奘为他们剃度。
玄奘的弟子与日俱增,竟和孔子一样达到了三千之多。
大慈恩寺盛况高过弘福寺,佛学进入了大唐时期的巅峰阶段。
所以玄奘十分感激高宗,此刻,既是高宗召唤当然不能怠慢,否则即使天塌下来了他也决不会中途停止讲经的。
玄奘坐在车舆上,一边猜想着会是什么事,一边想今天召见,无论是何事,反正必须借此机会向皇上进谏要求建一藏经塔,现在翻译好的经文越来越多,到了该妥善保管的时候了。
想到此,玄奘便对一起同乘车的弟子窥基说:
“窥基,你看建塔一事,皇上会同意吗?”
“我想会的,我们的经本都堆成小山了,再不建塔,这么多的经往啊儿放呀!万一皇上不肯,我找叔父帮忙去。”
玄奘自从收了窥基做弟子后,如逢知己。窥基年龄虽比玄奘小一倍,但却既善解经意,又善解人意,对玄奘的佛学思想,尤其是《成唯识论》的观点领悟最深,其敏悟聪慧远远胜于于诸弟子,所以玄奘十分器重他,常带他不离左右。这窥基也不恃天资,而是拼命努力,翻译成果胜过了众人,所以深得玄奘喜爱。
到了皇宫,玄奘等被引进紫宸殿,,玄奘、窥基给高宗行了跪拜大礼。
“法师免礼。”高宗亲切地摆了摆手。
高宗对玄奘说:
“法师,这是天竺国来的使者及天竺高僧法长,他们想拜见你。”
玄奘马上起身向那位使者及高僧走去,使者急忙上前向法师跪拜:
“今日得拜法师,万幸,万幸!”
玄奘又礼拜了法长高僧。
玄奘问起了戒贤正法藏,法长说:
“戒贤正法藏早已圆寂,临往生时还呼唤着法师的名字。”
玄奘听了泪如雨下,他说:
“戒贤正法藏待我恩重如山,弟子一辈子也忘不了他。为报答正法藏,为昌弘佛学,玄奘一定要更加努力译经,一定要把正法藏传授的佛法在大唐昌弘。”唐高宗李治在旁目睹了这一切,也感动得红了眼圈。
使者又说:“戒日王及鸠摩罗王都先后过世了,戒日王死于政变。”
玄奘说:“果然应了那梦了。戒日王不愧是天竺的英主,戒日王、鸠摩罗王、陀吒王对玄奘的恩德,玄奘永生不忘。”
使者又说:“法师真了不起,您的名字在天竺可谓家喻户晓,我来时,有许多僧侣都要我代问法师好呢!”
“啊!谢谢天竺僧侣民众。”
使者向唐高宗禀道:
“尊敬的皇帝陛下,我这次是奉迦摩缕波国王之命出使大唐,目的是建立两国邦交。我带来了一批商贾准备和贵国进行商往,我们还带来了天竺的花种、菜籽和技匠,准备和贵国交流丝纺技术。”
高宗赞道:
“大唐欢迎你们,尊敬的使者,中西两邦如能互相交融,将造福于子孙后代。”
法长高僧向玄奘转交了中印度摩诃菩提寺智光、慧天高僧的问候,并向玄奘呈上他们的白氎(白巾)。玄奘合十接过,展开,见上面写着:
……敬向无量少病少烦……今寄白氎一双,示不空心,路远莫怪其少……
玄奘当即在白丝巾上书函答谢:
……玄奘所将理论,已翻《瑜伽师地论》等大小三十余部,见译未周,今年必了。……又前渡信渡河失经一驮,今录名如后,有信请为附来。并有片物供养,愿垂纳受。路远不多,莫嫌鲜薄。玄奘和尚。
使者又指了指立在一旁的几个僧侣说:
“这是我奉命带来的学生,他们将在贵国向玄奘法师学法。请皇帝及法师接受他们。”
几个留学僧立即向皇帝及玄奘施了合十大礼。
唐高宗高兴地说:“中国欢迎你们。”
“多谢尊贵的陛下,我代表天竺人民感谢您。”使者向皇帝行了礼。
高宗对侍臣说:“带天竺使臣到驿馆休息,晚上设宴招待。”
“是。”使臣告退后玄奘向高宗奏道:
“陛下,玄奘有一事相求。”
“法师请讲。”
玄奘上前一步,跪奏道:“陛下,我们想建一座大塔好藏放译好的经、论,以及从天竺带回的舍利子、佛像及佛经。”
“建一座藏经塔,很好,那要建一座什么样的呢?”高宗饶有兴趣地问。
玄奘见高宗点头,心里十分高兴,便奏道:“陛下,贫僧想建一座石塔,形状四角,塔尖垒砌十层,塔高三十丈。”说完便把和窥基、普光几个弟子绘制好的图样呈上,太监把奏表递给了高宗。
高宗看后说:“我看建一个塔可以,至于具体事项,我将与大臣们议后自然会有谕告。”
“谢陛下。”玄奘高兴地向高宗跪拜,并说:
“玄奘告退。”
高宗说:“不忙,法师请留下几日,我和武昭仪都很想听您说法。”
“玄奘遵旨。”
当晚,在皇宫大殿,唐高宗设素斋盛宴款待天竺使者及留学僧侣,玄奘及他的几个高足都应邀出席。席间,玄奘再次合十对西天拜了三拜后说:
“戒贤大法师对弟子恩重如山,弟子再祈祷愿在仙界的大法师放心,弟子一定会将法师的佛道在东土弘扬光大。”
天竺使者也起立向西天拜了拜说:“戒贤正法藏,我们已如您愿到达了东土,见到了玄奘法师,他现在正在大唐国王的支持下建立了译经院,正在把佛经译为华文,玄奘法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法师。”
晚宴后,玄奘又向天竺使者问了戒日王妹妹公主的情况。
使者说,公主始终信佛,终身未嫁,已于前年去世。玄奘听了心里一沉,暗叹人间佛凡难割未了情。
次日,高宗在御书房召见玄奘,旁边立着武昭仪。
唐太宗驾崩后,凡被他召幸过的嫔妃、才人、宫女都一律到感应寺削发为尼。武媚娘在寺中终日以泪洗面,盼望有出头之日。
但太子李治即位后(唐高宗),宫中嫔妃美女如云,于是早已把武媚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不是因为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宠,即使她再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只能香消寒寺了。
一天,王皇后到感应寺烧香拜佛,发现了武媚的美,又耳闻她在宫中时曾与太子李治有染,便突发奇想,欲把武媚弄回官去,以她的美色与萧淑妃争宠,为自己出气,没料到她的这一引狼入室的决定,虽惩罚了萧淑妃却也要了她王皇后的命。
王皇后回到宫后,便刻意安排了唐高宗李治到感应寺与武媚相会,李治没想到武媚的面目依然如此姣好,胜过宫中所有美人,便与她旧情重温。之后,在王皇后的支持下,武媚便很快返回宫中。
开始她对王皇后还不错,但当她除掉了萧淑妃之后便把矛头对准了王皇后。
然而王皇后可不是那么好除掉的,她有显赫的家族,尤其有国舅长孙无忌的支持(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所以要除掉王皇后谈何容易?后来是武媚忍痛扼死了自己的女儿栽赃于王皇后才得逞的。现在的武媚娘已被提升为昭仪,因被皇上专宠,正春风得意着呢。
玄奘给高宗、武昭仪礼拜后,高宗说:
“法师,武昭仪很崇拜佛学,她在感应寺曾剃度为尼,对佛学极为笃信,她要向您学法呢!”
“玄奘不才,请娘娘多指教。”玄奘合掌谦虚地说。
武昭仪说:“法师,我曾经遁入佛门数年,现我虽已还俗,但决不忘佛的教诲,也没有影响我对佛的虔诚……”
玄奘认真地听着,他很尊重这位曾经当了几年尼姑的人。
他当然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对佛虔诚的人为了权欲,竟扼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及毒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法师,我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太宗皇帝几次劝您还俗从政,都被您谢绝了,难道佛俗是对立的吗?”
玄奘原以为武昭仪会提一些经义方面的疑难,没想到会向他发难这样的问题,明摆着是为了表明她佛道从政两不误的本领。
武昭仪确有佛道从政两不误的绝招,而且她非常得当地把佛教用于政治。她不仅通过剃度出家为还宫改嫁作过渡,当了皇帝后,还以佛教作为她推政及提高声望的工具,这一点是玄奘始料不及的。
玄奘是个极聪明的人,他当然不会听不出武昭仪谈话的机锋,他只好委婉地说:
“玄奘自幼笃信佛学,弘扬佛学是玄奘一生的业力,至于不愿还俗从政是因为玄奘只有弘佛之心,无经国之才,所以不命。”
武昭仪笑了。
武昭仪笑起来确实很妩媚,难怪又有媚娘之称。高宗痴痴地看着她,他与其说是在听武昭仪跟玄奘谈话,不如说是在欣赏她的美貌。
她对玄奘说:“法师多虑了,我只是向法师讨教政与佛的关系,决无要法师从政之意。其实按法师的才华即使任命宰相也不为过。”
“哪里,哪里,娘娘过奖了。”
三人正说着,太监过来请示御膳。高宗谠:“传素斋,今日朕要与法师共进午斋。”
不一会儿,太监一个接一个地如穿梭一样端来了饭膳。
摆在御桌上的全是各种各样的素食佳肴。
高宗招呼玄奘入席。
他们边吃边谈。
武昭仪又问:“法师,听说天竺的国王都很敬仰佛教?”
“是的,佛教也很尊崇国王,所以僧俗之间,政教之间关系都很融洽,朝政通过法会进行施舍、救赈、商贸,佛教则依靠朝政的支持举行说法。”
武昭仪是个极有胆识和极有心计的人,听了玄奘的一番介绍后颇有感悟,暗想如果有一天我掌握了政权,那我一定要向天竺国王一样将佛教为我所用。
高宗笑问窥基:“汝心已入佛门否?”
窥基起身禀道:“谢皇上关照,小僧已随法师入了佛界,且用心已修成佛心矣。”
高宗听了哈哈大笑道:“没想到贵族子弟也能潜心佛门。”
窥基回奏道:“陛下贵为皇帝,不是也一样推崇佛学吗?”
高宗又问玄奘:“听说窥基已成法师高足,法师是不是把我和昭仪也收为法师的弟子?”
玄奘忙说:“玄奘不敢,皇上、娘娘佛学高深,玄奘只恐拜学不及。”
高宗又问玄奘有无困难,如有可直接向他禀报。武昭仪问了一些天竺、西域各国有关佛教与朝政关系的问题,玄奘一一如实禀报。武昭仪十分满意。
饭毕,玄奘怕影响高宗休息,便起身告辞。
数九寒冬,北风飕飕,大慈恩寺被沸沸扬扬的大雪铺盖得白茫茫一片。
译经院里依然在紧张有序地翻译着佛经。
“咳,咳……”剧烈的呛咳声不断从一间禅房里传出。
“老师,您的肺寒咳又犯了,喝口热茶吧。”窥基给玄奘倒来了热茶。
“谢谢。”玄奘接过杯子,喝了几口,才缓和了一下咳嗽。
玄奘正在和窥基等几个弟子讨论《成唯识论》的翻译问题。
《成唯识论》是玄奘极为重视的佛经,后来成为了玄奘所创唯识宗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瑜伽行派修行的主要观点。
这部书共十卷,是印度护法等十大论师对世亲所著《唯识三十颂》的各家注疏汇编。
这时,窥基及几个弟子把十卷佛经很整齐地放好,准备翻译。
窥基向玄奘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建议,他说:“法师,依弟子之见,重点译护法的注释再兼糅各家学识即可,没必要十大论师的注释都译。”
玄奘听了,眼睛一亮,说道:
“你说得对,护法的注释比较确切,我们就集中力量以翻他的观点为主。”
师徒二人正合计着,普光高兴地进来说:
“法师,好消息来了。”
“噢,什幺好消息?”
“皇上派中书令李义府来传旨了。”
玄奘心里一阵激动,他想李大人必是为建藏经塔一事而来。于是,玄奘率众弟子到寺院门外把李义府迎进了大殿。
李义府宣读了圣旨后说:
“圣上已传谕,同意营建藏经塔,但石塔工程太大,恐一年半载难成,现已决定改用砖造。圣上已敕责成有关司部营建。不用法师辛苦,地点就选在西院。待准备妥当,择日便可开工。”
玄奘及弟子们听了大喜。
这天,玄奘正在译经场和几个法师解答译经难题。门僧来报:
“大法师,门外有一和尚求见,自称是大法师的兄长。”
“啊。”玄奘一惊,莫非是哥哥?
“快,快引进来!啊,不,还是我去。”
玄奘放下手中经卷急急向大门走去,众僧徒弟子也跟在后面而去。
到了寺院门口,果然见一位戴着斗笠的老法师立在门外雪中,玄奘盼哥哥心切,疾步下了门口台阶,奔了过去,四目相对……
“啊,哥哥,果真是你……”
“秭弟,哥总算是见到你了……”
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任凭泪水滚下……二十多年了,没想到还能相见。
进到屋里,玄奘替哥哥拍打掉身上、斗笠上的雪花,弟子普光端来了火盆,窥基拿来了衣服,说:
“长捷法师,快换衣服。”
“谢谢。”长捷法师接过了衣服换上。
玄奘向哥哥介绍说:“哥哥,他们都是我的弟子,他是窥基,他是普光,他是圆测,哦,给您端热汤来的是慧立。”
“长捷法师好。”四个高足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谢谢,谢谢。”长捷法师向大家谢过后,接过热汤喝了几口。
“哥,我托人寻找您三年了,都未找到。哥,您在哪个寺院?”
“哥浪迹天涯,踏遍各大青山寺院,并未固定在何处。”
“哦,是这样。哥,快进院里去吧。”
寺院里的僧人听说玄奘哥哥来了,都高兴地跑来问候,小禅房里挤满了人。
用过斋饭后,天已黑了,众人都散去,好让他们兄弟俩同榻共叙。
窗外明月已上了空中,恰好今天是十五,兄弟俩盘腿同坐在木榻上,说着别后话。
“哥,姐还好吗?”
“哥只是在奔老父丧时见了她,以后就没联系了,听说还健在。”
“这就好,弟准备抽空回洛阳去给父母扫墓,同时也想和姐姐团聚。”
兄弟俩家常话拉得很亲热。可是,在学术观点上,俩人依然存在严重分歧。玄奘恳求道:“哥哥留下吧,和我们一起译经。”
“不,哥还是浪迹天涯吧!”
“哥,兄弟去天竺时,戒贤大法师讲经强调涅檠境界是存在的,否则全都空了,那就会失去修佛意义的。”
长捷法师坐了起来,说道:“涅粲根本就不存在,佛学是四大皆空的,不空就不是佛。”
“哥,你太偏见了。”
“这不是偏见,其实你我兄弟情也应该是空的,你这样留恋我,说明你的修持还未到家,至少凡情尚未完全了断。”
“哥……”
“所以,我不能留下来和你们一起译经,因为佛经其实也是空的,既然佛是空的,那佛经又何谈存在?”
“哥,没有佛经,如何修佛?”
“好啦,你我观点的分歧仍然和你去西天取经前一样,仍然是有宗和无宗的区别,一个真正的和尚应该是四大皆空的。”
“哥……你听我说……”
“好啦,你别劝我了,劝也无用。”
“哥,你真要走?”
“是的。”
寺院大门外,天空仍在飘着雪花,但已经小多了。玄奘和众僧向哥哥长捷法师合十告别。
玄奘流着泪说:“哥,佛学虽说是出世了,但人情还是存在的,否则何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释迦牟尼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救苦救难,他已修成佛了,可是老国王归天时,他也同样回家披麻戴孝为父亲送葬。”
“那只能说明他的佛理尚未精通,尘缘尚未了断。”
“哥,你连佛祖都不信,那为弟就没有办法了。”
“好,我们不争了,都各自珍重吧,告别了。”
哥哥一转身,踏雪而去……
玄奘一瘸一拐地想送一段,可是腿疼得不能快走,只好作罢。两次卧冰翻雪山留下的肺寒咳及骨冷病已经折磨了他一个冬天了。
“哥哥走好,愿佛祖保佑你。”
玄奘流下了泪……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大慈恩寺传出了欢笑声。
院墙内外,一株株黄灿灿的迎春花在阳光下,与金色的寺壁交辉相映愈显得佛寺的高雅庄严。
藏经塔动工了,大慈恩寺的僧人们欢天喜地地参加营建,已明显苍老的玄奘也亲自去挑土背砖。
僧人们早土诵经,上午翻文,斋饭后便轮批和工匠们一起劳动,营建雄伟的大塔。
这天黄昏,玄奘和弟子们看着一层层平地而起的塔身兴奋地谈论着,玄奘对身边的素怀说:
“等塔建好了,在塔的正面再立两座石碑,把太宗和高宗写的两篇序文、述圣记文刻上,那该有多好啊!你这个大书法家可要尽力啊!”
素怀忙说:“法师过奖了,就弟子这点豆芽脚迹哪里敢写皇上的书文呀!法师,还是请褚遂良大人写吧,他是宰相,又工于书法,只有他的字和他的级别才配给皇上书写御文,我哪里有资格呀!”
“佛门无贵贱,不能自卑。如果皇上不敕谁写,我就请你写。”玄奘认真地说。
就在大塔将建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一天,一只大雁受了伤坠落于慈恩寺中。一个小和尚见了,跑过去捡了起来,把它杀了正在拔毛欲下锅时,被窥基看见了,窥基说:
“大雁是我们佛家的恩鸟,佛祖见了尚且‘十日断粮,不动邪念’,而你却将一只受了伤的雁杀了,并且大雁还救过法师的命呢!”
“啊……我……我不知道,那……那可怎么办呢?”
这时已有和尚去报告了玄奘,玄奘急忙来了,看到被拔了毛的大雁,心里十分难过。他说:
“大雁是佛鸟,佛祖曾派它救过我的命,汝岂忍心杀它?”
小和尚急了,忙跪下请罪。玄奘说:“你已犯了三戒,不杀生是佛界的入门规矩,难道你忘了吗?何况还是一。只受伤的佛鸟,现罚你三天禁闭,好好诵经思过。”
“谢法师。”
玄奘又对众僧说:“为了纪念大雁,这座大塔就起名为大雁塔吧。”
后来,玄奘为了报答在沼泽迷路时给他引路的大小两只大雁,又建了一只小雁塔。相传这两座塔像两只雁屹立于长安的东西两地,遥相呼应千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