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百万送葬
唐高宗扼腕叹息:
“朕失国宝矣!朕失国宝矣!……太可惜了,我国失去玄奘法师一人,犹如佛僧中的栋梁骤然摧折,众生将失之引导;好比苦海中的渡舟,忽然沉没;暗室中的灯烛突然熄灭……”
公元663年(龙朔三年)十月深秋的一天,凉风嗖嗖地刮着,席卷着地上的落叶发出了“刷”、“刷”的响声,夜已深了,玉华寺禅房内烛光还在亮着……
玄奘终于译完了历时四年的《大般若经》六百卷,当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他把手中的笔放了下来,抬起了头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可就在这时,他忽然感到头晕眼花、全身乏力,便用手支撑着定了一会儿神,过了一会儿,还是感到衰竭无力,难以支持,就像一座大厦即将倾倒一样……
玄奘预感到了某种不祥,于是他双手扶着桌子,艰难地站了起来,一步一摇地倒在了床榻上。
“窥基……你们来一下……”他发出了微弱的呼唤。
听到喊声,在外屋整理译本的窥基、普光和几个弟子都急忙进了里屋。
“师父,您怎么啦?”他们几乎同时问道。
“我……我恐怕是不行了……我感到衰竭极了……我死后,我的后事一定要从俭料理,只须用粗席包裹送到山涧僻静处埋了便可。……”
“师父,不会的,您这是太累了。”窥基安慰道。
普光也说:“窥基说得是,师父确是太累了,休息休息就会好的。”
玄奘苦涩地点了点头,可是泪花却在他那晦滞的眼眶里滚动着……
次日,玄奘进了一点粥后,感觉到好了一些,便又坐下准备翻译《大宝积经》,可是才刚写了几行就不行了,只觉得浑身疲软,手连执笔的劲都没有了,玄奘站了起来,准备到床榻上卧下,可是却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便跌倒在地……
“啊!法师,法师……您怎么了?”两个小沙弥赶快跑过来将玄奘扶到了床榻上。
窥基、普光闻声跑了进来,见玄奘躺在床上面色苍白,两人心里焦急万分,。
众僧进来看了都相对唏嘘……
次日,气稍接上一点,玄奘就叫扶他起来,“弟子们,……快……快扶我去礼拜菩萨。”于是众弟子搀扶着玄奘去佛堂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像前进行了礼拜:
“佛祖释迦牟尼……弟子已把佛经弘扬到了东土……
“弟子从天竺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现已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瑜伽师地论》百卷,《大般若经》百卷,都是弟子亲手翻译的。
“如今,我已译完大部了,准备入灭了。
“十七年取经,二十年译经,几乎耗尽了我的全部精力,我已经累得提不起笔来了,愿佛祖护佑我人灭转生再弘佛法。”
玄奘又到弥勒菩萨像前,虔诚地伏地发愿道:
“尔右菩萨,您首创的唯识论法宏无量……
“我在天竺,戒贤正法藏已将此真经传授于我,又赠送了我无著、世亲的《瑜伽师地论》,护法等的《成唯识论》……
“我与弟子们已经译完,现在我将要无常了,请菩萨护佑,弟子愿往生兜率宫中,侍菩萨于左右。”
发愿罢,玄奘愈感赢弱无比。玄奘被扶回床榻后,病情更加沉重……
正月八日,玄奘起身入厕,在房后跨过门槛时跌倒了,脚胫蹭破了一些皮,从此病情竟急转直下,再也起不来了……
之后,玄奘神情便开始恍惚……眼前出现了一朵如伞的白莲花,缓缓地从天际飘落进屋,玄奘便慢慢悠悠地跏趺坐于莲上,然后乘着白云向兜率宫弥勒菩萨处飞去……
玄奘脸上现出了微笑。
当天晚上,普光梦见一座宏伟的大塔忽然倒塌,次日便告诉了玄奘:
“师父,弟子昨晚梦见一座大塔突然轰塌,这是吉还是凶?”
玄奘听了脸色一变,瞬时又沉着地说:
“是玄奘要圆寂了。”
弟子窥基见法师面渐改色,由苍白逐渐变得青灰……又变成了晦黯,便近耳轻问:
“法师是否已往生弥勒菩萨内?”
玄奘嘴唇轻动了一下:“是。”
于是,玄奘用右手为枕,左手垂放于右侧卧的身上,采取释迦牟尼圆寂的姿势,躺着闭上了眼,气息已经如丝……
闻讯而来的弟子及僧人们,在玄奘禅房外站了一大片,人人皆眼含泪花,默默无语。
圆测、慧立……都赶来了,他们看着法师气息将绝都呜咽哭了起来。
唐高宗得报,派御医赶来:但已经来不及了。
公元664年(麟德元年)3月7日,玄奘圆寂了,一代伟大的佛学家逝世了。
忽然,一道亮光划破夜空,长安苍穹坠下了一颗灿烂的陨星。
玄奘圆寂的消息迅即传遍长安、洛阳,传遍全国……
千僧哭泣,万众悲痛。
唐高宗得知十分哀痛,当即宣布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并对群臣说:
“朕失掉国宝了!”
“朕失掉国宝了!”
满朝文武听了无不悲伤落泪。高宗又哭着说:
“我国失去玄奘法师一人,犹如佛僧中的栋梁骤然摧折,众生将失之引导;好比苦海中的渡舟忽然沉没;暗室中的灯烛突然熄灭……”
玄奘灵柩将从玉华寺送回大慈恩寺翻经堂里,遵法师遗命,只用竹席盖车,灵堂里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僧侣来哀悼哭泣。
落叶萧萧,残秋将尽,山路铺满了枯叶。
送葬之日,法师的灵柩依然放在竹席车中,尽管各地都给法师送来了华丽帐舆,但门徒怕违背法师的遗命,都一一谢绝了。在前头引柩的涅檠帐舆,只放了法师的三套法衣和太宗赐的百金袈裟,送法师遗体的灵车依然是竹席铺盖。在厚厚的叶路上缓缓地移动着。
灵车启动了,哀乐和哭声惊天动地,响彻云霄……
这是公元664年4月14日,大唐朝廷为玄奘举行国葬。
灵柩前后白幢,遮云蔽日;跟着哀乐送葬的人,密密层层。
无论僧人、百姓,无论男女老少,不管穷人富人都赶来送葬……
长安城哭声震天,路旁云集的观者也无不悲伤流泪。
如此虔诚,如此场面,即使皇帝驾崩也未能相及,足见玄奘的影响之大,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之尊。
白鹿原的天,阴沉沉的,前来送葬的人多达百万。人们都缁衣素服,面目含悲。墓地前远远望去,白幡、白花、白布巾、白素服……汇成了白色的海洋……
正是:
玄奘赞(赋)
嗟乎!国失瑰宝,佛失炬光,一代高僧,圆寂长安。
白鹿原,百万人民伏恸悲叹。白花似海、素幡如浪、起伏翻滚、秋风摇撼。大唐高宗叹曰:“渡船忽沉……灯炬倏灭。”扼腕悲喊,捶胸痛憾!
夫佛道浩瀚,其理精深;普济众生,救苦救难。
有中国唐僧,只身求法五万里,九死一生;历尽磨难,铁骨铮铮。领悟高师心旨,大道独悟;沐浴圣地佛光,心法顿开。睿智超凡,饮誉四方。
十七年间苦度,通晓三藏;拳拳膺学天竺,众说融畅。曲女城,十八天辩难,倾倒众芳; 震五印,德音远张。印度王赞曰:“太阳一出,则荧无光;天雷鸣响,则锤凿无音。”佛道杰出,誉满天竺。
若夫,载誉归唐,长安震撼;万人空巷,瞻仰争看。
大慈恩寺译经院,扬佛弘道十九载。垂垂创唯识宗,译经千卷;莘莘高足四人,菩提三千。圆融无碍,递坛千代。
述《大唐西域记》价值连城,交融东西,南北通泰。
浩浩乎!功德无量,已越国界;荡荡乎!名垂佛界,光照万代。
夫烛尽灯灭,涅巢境界,殚精竭虑,千秋功盖。
其德乎,堪与日月争辉;其昭乎,可与天地共在。
峨吁!天忽灿烂兮,五色斑斓;细乐传来兮,万头举仰。一代高僧,已升仙界。
呜呼!德辉映雁塔,天降瑞祥;佛光照古今,大地溢香。
叹千古高僧,一人而已。
赞万世景仰,千古流芳。
玄奘的灵柩葬于沪水东岸的白鹿原,当天留守墓的僧俗达三万人。
次日清晨,又在墓地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毕,又举行了无遮施舍大会,使来参加送葬的贫苦僧俗们都受到了接济,葬礼才算结束。
一代高僧,中国伟大的佛学家逝世了,享年六十二岁(公兀602-664年)。
天空划下了一颗巨大的陨星,一代伟大的佛学家圆寂了。
高高的大雁藏经塔,凝结着法师一生的心血。巍峨的大雁塔,记录着这位名僧的不朽的业绩。
不倒的大雁塔和万朵牡丹辉映,塔下万头仰止,微风吹来,塔铃丁当,似在向人们倾诉法师的辉煌。
小雁塔钟声阵阵传来,仿佛在颂扬这位当之无愧的千古名僧。
正是:
雁塔钟声阵阵吟,万朵牡丹芳香馨。
一代名僧慈恩寺,煌煌业绩震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