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后记

——关于《孔雀胆》小说

我自幼钟爱古典诗词,小学时曾得到一本小书式的台历,每一页的上方印有日历等信息,下方则是一首诗。整整三百六十五页,每一页都细细翻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大家名作,而是一副对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一百八十字,上联写尽滇池风物,下联囊括云南历史,意境深远,气势磅礴,令人震撼。我心中从此有了一个梦想——希望能看五百里滇池、读数千年往事。值《孔雀胆》一书出版之际,要再一次向这副“天下第一联”致敬,正是它引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之前的《鱼玄机》和《韩熙载夜宴》从故事发生到结束,时间很短,这次想写一个有时间跨度的故事,因而选取了孔雀胆的题材。由于小说所发生的背景独特,不可能会有专业司法人员以详细取证来破案,所以本小说的结构又跟以往两部不同,不再完全靠悬疑和破案去推动情节,而是以人物的命运为主线。

《孔雀胆》是一本历史小说,而不是武侠小说,主体故事、人物关系全部取自正史。小说中之所以涉及到许多武功,实是因为史实如此——首脑人物如梁王孛罗、大理总管段功均是武艺高强之辈,就连段功之女段僧奴亦是“三岁随母舞剑鸡鸣”,“十岁随父狩猎于石门,独射恶熊得之”。段氏以王室之尊,不论男女,不分长幼,个个精于骑射、舞剑如风,可见当时是如何尚武成风。

阅读《孔雀胆》小说,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小说所发生的时间,正是元末群雄并起、争霸天下的大乱时期,而云南除了地处西南要冲外,物产也相当富饶,铜矿、银矿产量占中国一半以上,又盛产盐井,这样一块有着巨大利益的地域,必然引来多方势力角逐,因而故事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除了展现风云动荡的时代原貌外,小说还涉及到大量历史掌故、典章制度、异域风情、民族习俗等,为了保持故事流畅、更好地还原历史环境,均不再在正文中讲述,采取单独注释的方式。

元末社会大动荡中,各色人等被卷入历史洪流,无力左右自身漂流的方向。无论是权威显赫的段功,还是身份高贵的阿盖,都正面临着亡国的命运,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因而即使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梦想,放在江山换代、人世沉沦之时,亦必然要承担最深沉的负重,衍生最复杂的内容。生命与爱情,个人与家国,遂成理想主义的遥远绝响。与郭沫若先生同名话剧不同的是,《孔雀胆》故事脉络没有侧重在歌颂大理王子与蒙古公主坚贞不渝的爱情上,而是用尽笔墨来记录一个时代下一群人的命运,借悲欢离合之情,写家国兴亡之感。正所谓“山河在,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国家破碎,山河依旧;城空人稀,草木深密;离乱伤痛,花也溅泪;亲人恨别,鸟亦惊心。这里面既有个人的心绪,也有与时代相通的气息。

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可见战争动乱中盼望亲人平安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共同的愿望。《孔雀胆》小说中亦有许多关键情节与家书有关,无论是称霸一方的明玉珍,抑或是威震西南的段功,“身败”的最直接起因便是一封家书。我如此刻意突出,想要寓意的是——人非草木,即使是挥斥方遒的豪杰人物,在金戈铁马中征战时,他们心底最深处的那一丝眷念,无非是想望亲人。战争、动乱、分裂,从来就是双刃剑,是比孔雀胆要厉害千百倍的毒药,伤害的不仅是敌人,还有自己和家人。

读史以明智,学古以鉴今,请让我们珍惜眼前的和平。愿世界清怡,愿民族和睦,愿人们友爱,愿爱人相守。愿你,和你的家人,健康平安。

《孔雀胆》与之前出版的《鱼玄机》、《韩熙载夜宴》,以及即将出版的《大唐游侠》、《斧声烛影》、《璇玑图》等书共同组成了我正在构思创作的《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系列。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杨瑞雪女士对我的巨大鼓励,感谢刘海涛、逯卫光二君专业而细致的工作,感谢本书的设计师孟纪原先生,正是他们的热心帮助和不懈努力,才使得本书得以顺利付梓。

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小说中有不少细节取自《叶榆稗史》、《三迤随笔》、《淮城夜话》三部地方志古籍。《叶榆稗史》作者张继白与段功之女段僧奴为多年至交好友,《三迤随笔》作者李浩与张继白是姻亲,且入明后接管全部大理藏书,《淮城夜话》作者李以恒则是李浩五世孙,这三位所写的笔记可以说是记录大理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在此特别向捐献出这三部古籍手抄稿的李莼先生(李浩后人)表示深深的敬意——若非他的慷慨义举,这三本书至今尚不为世人所知——斯人虽逝,侠名永留。

吴蔚

2010年1月30日

于北京

孔雀胆》_后记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孔雀胆后记

书籍
上一章
15/15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