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附录

1、古今地名对照表

(图)

2、主要人物表

同治皇帝(1856-1875)——即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第十代皇帝。咸丰帝与慈禧太后子。即位时年仅六岁,由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实由慈禧太后掌权。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亲政,无所作为,却以颐养太后为名,下谕兴修圆明园。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病死。庙号穆宗。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代皇帝,醇亲王奕譞子。

同治帝死时无子,由慈禧太后做主,将他过继给咸丰帝入继大统。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出训政,他被幽禁于瀛台。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先慈禧太后一日病死瀛台。

庙号德宗。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

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选入宫中,封兰贵人。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得怀龙珠,次年即得一子名载淳,得封懿妃,次年进懿贵妃。四年后,咸丰得病死于热河行宫,六岁的载淳即皇帝位,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同时被尊为皇太后。

在热河行宫居丧期间,慈禧因住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故又被称作西太后。是年度,她联合恭亲王奕发动宫廷政变,将把持朝政的肃顺等赞襄八大臣逮问,遂改年号为同治,她自此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并渐独掌实权。同治帝死,她又策定奕譞五岁子载湉入继大统,改年号为光绪,她继续听政。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她撤帘归政,实际还掌着实权。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她再次发动宫廷政变,幽禁光绪帝于瀛台,由她执掌朝政。她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奕(1832-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封恭亲王,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被罢职,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复授都统,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授内大臣。奏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衙门并受命主持工作。咸丰帝死,受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成为清廷中支持洋务的首脑人物。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中法战争期间被罢去一切职务。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被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旋又命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并任军机大臣。

奕譞(1840-1891)——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封醇郡王,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受命在内廷行走。咸丰帝死,因参与“祺祥政变”,得慈禧太后信任。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进封醇亲王。同治帝死,由慈禧太后做主,由其子载湉入继帝位(即光绪帝)。中法战争期间,先是空喊主战,继则惊慌失措,转而求和。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受命主持总理海军衙门事务,挪用海军经费供慈禧太后修颐和园。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道光进士,选庶吉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刑、工等部侍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丁母忧回籍,奉命帮办团练,后练成湘军。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授协办大学士。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三月,病死南京两江总督任所。谥号文正。

荣全(?-1879)——满洲正黄旗人,关佳氏。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袭一等威勇侯爵,十一年(公元1861年)出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伊犁参赞大臣。

奉命与沙俄会商,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任镶红旗蒙古副都统,次年调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签订《乌里雅苏台界约》。

十三年(公元1874年)兼署伊犁将军,旋实授。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因功进京,出任护军统领,右翼前锋统领。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学者称为养知先生。早年游学岳簏书院,与曾国藩、左宗棠、刘蓉相交往。道光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期未满便丁父母忧回籍。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底,随曾国藩办团练,曾国藩注重湘军水师,实由郭发其端。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授编修,次年入直上书房。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迁两淮盐运使,次年升广东巡抚。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被派赴英国对“马嘉理案”表示“惋惜”,并首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兼驻法公使,不久被撤任回国,再未出。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字劼刚,曾国藩长子,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晚清外交名臣。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父、母忧服除,袭侯爵,次年出任驻英、法两国公使。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兼驻俄公使,奉旨与俄改约成功,与俄签订《中俄伊犁改订条约》。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任满回国,帮办海军事务,旋为兵部左侍郎,命在总理衙门行走。后病殁,谥惠敏。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愚斋、止叟,捐班出身。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经官绅杨宗濂推荐,入李鸿章幕,以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深得李鸿章信任。累官轮船招商局督办、中国电报局总办、天津海关道等。积极协助李鸿章办洋务,是比较有名的官商。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底,授邮传部尚书。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革职,亡命日本。

曾国荃(1824-1890)——曾国藩弟。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身。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随曾国藩作战,自带一军称吉字营。积功累官知府、道员、按察使。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授浙江按察使,迁江苏布政使。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擢浙江巡抚。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旋以病开缺回籍。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升陕甘总督,次年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署礼部尚书,调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字季高,一榜出身。曾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幕,后以四品京堂随曾国藩襄办军务。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奉曾国藩命编练楚军,赴江西、浙江前线与太平军作战,次年任浙江巡抚。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迁闽浙总督。在任内与沈葆桢在福州设马尾造船厂,旋任陕甘总督。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讨伐阿古柏,收复新疆。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任军机大臣。中法战争期间,马尾船厂被毁,他奉命赴福建会办军务,后病死任所。谥文襄。

杨昌濬(约1814-1897)——湖南湘乡人。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以附生随罗泽南练乡勇,旋随湘军对抗太平军,转战两湖、江西。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攻陷江西德兴、婺源,擢知县。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随左宗棠入浙镇压太平军。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占杭州,累迁至浙江布政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署浙江巡抚,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赴宁波筹办海防,旋因“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遭御史弹劾,被革职。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任甘肃布政使。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授漕运总督。中法战争起,受命帮办福建军务,授闽浙总督。次年兼署福建巡抚,于台湾防务多所建议。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调补陕甘总督。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被革职留任,旋开缺回籍。

刘典(约1815-1878)——湖南宁乡人,字克庵。以诸生随左宗棠入浙,累官直隶州知州、知府、擢浙江按察使,后随左宗棠入陕,初授甘肃按察使,旋赐三品京卿帮办军务,署陕西巡抚,后病死兰州。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少荃。晚清重臣。道光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随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入曾国藩幕,襄办军务。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奉曾国藩命编练淮军,悉法湘军。次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不久接替薛焕兼署通商大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金陵收复后,封为一等肃毅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署两江总督,次年,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专办“剿捻”事务。先后在弥河和徒骇河镇压了东、西捻军。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又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成为洋务派首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调文华殿大学士,仍留总督任。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底病殁,谥文忠。

刘松山(1833-1870)——湖南湘乡人,字寿卿,行武出身。湘军著名将领。初在老湘军王錱部下为卒,因作战勇猛拔为哨长。后随曾国藩出省作战,得曾赏识。累官游击、副将、总兵、提督,成湘军名将。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随左宗棠入陕甘作战,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战殁。

刘锦棠(1844-1894)——湖南湘乡人,字毅斋,监生出身,湘军名将刘松山侄。晚清边务名臣。青年即随松山转战各地,因功晋道员。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刘松山战殁,上赏京卿衔接统老湘军。出关后,总统关外各军,对阿古柏作战。收复新疆后,因功赏戴双眼花翎,晋男爵。新疆改设行省,出任首任巡抚。

景廉(约1823-1885)——满洲正黄旗人,颜札氏,字秋坪。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由翰林院七品编修五选至二品内阁学士,擢礼部侍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授伊犁参赞大臣,十一年(公元1861年)授叶尔羌参赞大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遭劾罢职,遣往宁夏军营效力三年,期满授头等侍卫充哈密帮办大臣。累官乌鲁木齐都统、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正白旗汉军都统、都察院左都御史、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遭劾去职,十一年(公元1885年)授内阁学士,旋卒。

金顺(?—1885)——满州镶蓝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字和甫。初授骁骑校尉,随多隆阿在湖北、安徽同太平军作战,因功晋协领。陕甘回民起义,被穆图善奏调至陕甘作战,因功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出任宁夏副都统,八年(公元1869年)暂代宁夏将军,十年(公元1871年)擢乌里雅苏台将军。不久因过褫职。出关后,累官正白旗汉军都统、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将军等。

张曜(1832—1891)——直隶大兴人,字亮臣,号朗斋,行武出身,不通文墨。初在河南固始参与办团练,后自募一军,因功得授河南布政使。同治(公元1862年)初,御史刘毓楠参劾其目不识丁,将其由文官改为武职,以总兵加提督衔,被降格使用。张曜从此发愤读书,始通文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为与捻军交战,河南巡抚李鹤年募军两支,一为豫军,一为嵩武军。其中豫军由宋庆统率,嵩武军则交由他统率。七年(公元1868年),率嵩武军赴直隶、山东“剿捻”。捻平,授广东陆路提督,派往陕西,参与收复新疆战事。累官广西、山东巡抚。

黄万鹏(1832-1898)——湖南宁乡人,字搏九,刘锦棠麾下大将。黄万鹏初从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因作战勇猛,颇得曾国荃赏识,擢营官。江宁平,黄万鹏由都司晋总兵,赐号力勇巴图鲁。随刘松山入陕后,因功赏加提督衔。新疆全境收复后,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旋乞归。越二年,晋头品顶戴。新疆设立行省后,出任提督。

余虎恩(?-1905)——湖南平江人,刘锦棠麾下大将。余虎恩初随曾国藩为勇,积功至副将衔统领。同治(公元1862年)初随刘松山入陕,因功擢提督衔总兵,后随刘锦棠出关。全疆平,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统兵驻防乌什、叶尔羌、和阗,十六年(公元1890年)授喀什噶尔提督,未到任,留统武卫中军十营。

董福祥(1839-1908)——回族,字星五,甘肃固原人,刘锦棠麾下大将。同治(公元1862年)初,陕甘回民教主马化湰率众起义,董福祥与张俊、李双良响应之,拥众达十余万,占花马池一带地方称王。刘松山随左宗棠到陕甘后,董福祥累败于手,遂降之。刘松山挑回军降兵三营仍交董福祥统带,号董字营,亦是老湘军唯一的回民营,余皆遣散。董福祥作战勇猛,积功至都司。随刘锦棠后,奋勇如前,积功至副将,擢总兵,渐得刘锦棠信任,所部兵勇也由最初的三营增至六营,终成老湘军独挡一面之大将。全疆平,论功赏穿黄马褂,赐号阿尔杭巴图鲁,率军驻叶尔羌、和阗。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擢喀什噶尔提督。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入觐,调防京师,命领武卫后军。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荣禄、刚毅的指使下围攻各国使馆。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被指为元凶革职,后卒于寓所。

崇厚(1826-1893)——满州镶黄旗人,完颜氏,字地山,一榜出身。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底,任三口通商大臣署直隶总督。后创设北洋机器局,曾在天津组织洋枪队,由英国人薄郎任领队,在烟台和减地河北岸,与捻军作战。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中法关系紧张,任出使法国大臣,赴法“谢罪”。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任驻俄首任公使。伊犁交涉事起,受命与沙俄谈判。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擅自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丧失伊犁之外的大片领土,受到舆论谴责,被逮捕入狱,定斩监候,旋免。后病死。

胡雪岩(1823-1885)——安徽绩溪人,名光墉,字雪岩,捐班出身。初在杭州设银号,得巡抚王有龄支持,经理官库银务。后入左宗棠幕,以“熟谙洋务”著称。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主持福州船政局“延洋匠、雇华工、开艺局”等事务。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办理采运,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左右,为西征代借内外债达一千二百余万两。在江、浙、湘、鄂等地开设当铺二十余处,又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在杭州开设庆余堂中药店,并经营出口丝茶业,是有名的红顶商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受洋商排挤,破产。

威妥玛(Wade,TF,1818-1895)——英国外交官。曾在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加入陆军,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英、法、美三国取得上海海关控制权后,被派为上海江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次年辞职。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任英国驻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翻译,参与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活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在英国公使阿礼国授意下,向总理衙门呈递《新议略论》。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任英国驻华公使,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扩大英国在华的侵略特权。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退职回国,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任剑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并将掠得的大量汉文、满文图书赠给剑桥大学。在华期间,曾编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设计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这种拼法称“威妥玛式”为过去所沿用。

阿古柏(Yakoob Beg, ?-1877)——十九世纪中叶中亚细亚浩罕汗国封建主。乌兹别克族人(一说塔吉克族人)。在安集延任浩罕王的帕夏(总司令)。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率军侵入新疆,数年间,侵占南疆八城及北疆乌鲁木齐等城,建立“哲德莎尔”王国,自称“毕条勒特汗”,并与俄、英等国勾结。刘锦棠规疆,他自杀于库尔勒。

3、新疆历届巡抚任期一览表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十月——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刘锦棠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二月:魏光焘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二月——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十月:陶模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十月——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九月:饶应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九月——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八月:潘效苏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八月——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闰四月:吴引荪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闰四月——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七月:联魁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七月——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十月:何彦昇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十月——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袁大化。

4、《清史稿·地理志·新疆》节选

新疆:古雍州域外西戎之地。

汉武帝设西域都护,天山以南,城郭三十六国皆属焉。天山以北,东匈奴右部,西乌孙,未尝服属。后汉,山北如故。山南分五十余国,于阗、龟兹最著。自建武迄延光,三绝三通,设都护及长史治之。三国及晋,北为乌孙及鲜卑西部,南为于阗、龟兹诸国。北魏,柔然、乌孙、悦般、高车尽有山北地;后周,突厥、铁勒据之。其南以鄯善为强。唐于西州置北庭大都护府,统沙陀、突厥、回鹘、西突厥,北部诸都督府。于龟兹置安西大都护府,统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池濛、昆陵等都护。中叶后,为吐番所有。五代并于吐番、回鹘。宋时乌孙、回鹘居山北,于阗、龟兹诸国入于辽。元置三行尚书省,葱岭以东属巴什伯里行尚书省。寻增天山南、北宣慰司,北则巴什伯里,南则哈喇和卓,后为都哩特穆尔地。明,四卫拉特居北部,曰绰罗斯、曰杜尔伯特、曰和硕特、曰辉特。其南部则巴什伯里、叶尔羌、吐鲁番诸国,回部派噶木巴尔诸族居之。顺治四年,哈密内属,吐鲁番亦入贡,惟四卫拉特仍据其地。准噶尔数侵喀尔喀,圣祖三临朔漠征之,噶尔丹走死。其兄子策妄阿拉布坦遁伊犁,传子及孙,从孙达瓦齐夺其位。乾隆十九年,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先后来归。二十年,执达瓦齐,准噶尔平。二十二年,以阿睦尔撒纳叛,霍集占附之,再出师。二十三年,克库车、沙雅尔、阿克苏、乌什诸城;明年,收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诸城,二酋走死,回部亦平。二十七年,设伊犁总统将军及都统、参赞、办事、协办、领队诸大臣,分驻各城,并设阿奇木伯克理回务。同治三年,安集延酋阿古柏作乱,陕回白彦虎应之。光绪八年,全部荡平。九年,建行省,置巡抚及布政使司,以分巡镇迪道兼理按察使衔,改甘肃迪化州及镇西、哈密、吐鲁番三厅来隶。迪化寻升府,建省治。又改阿克苏为温宿直隶州,喀喇沙尔、库车、乌什、英吉沙尔并为厅,置分巡阿克苏道辖之;喀什噶尔为疏勒、叶尔羌为莎车直隶州,英吉沙尔、玛喇巴什为厅及和阗直隶州,置喀喇噶尔兵备道辖之;库尔喀喇乌苏为直隶厅,辖于镇迪道;又改伊犁为府,精河、塔尔巴哈台为厅,置分巡伊塔道辖之。二十四年,升喀喇噶尔为焉耆府。二十八年,改库车厅为直隶州,疏勒、莎车、温宿三直隶州并为府,又改玛喇巴什厅为巴楚州,隶莎车府。凡领府六,直隶厅八,直隶州二,厅一,州一,县二十一。宣统三年,编户四十五万三千四百七十七,口二百六万九千一百六十五。东界外蒙古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西界俄罗斯;南界西藏;北界阿尔泰山;东南界甘肃、青海;西南界帕米尔;东北界科布多;西北界俄罗斯。广七千四百里,袤三千七百里。东北距京师,由南路八千六百八十九里,由北路八千五百七十六里。北极高三十四度至四十九度有奇。京师偏西二十一度至四十三度。

5、近代史小常识

院试——也称童子试,由一省的学政主持,专为童生举行的考试。录取者入县学、府学,习惯称生员或秀才。

乡试——三年一科,在一省或几省举行,专为生员举行的考试。由皇上钦命主考官、副主考,录取者即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即集中举人会试之意,三年一科,在京城举行,共分三场。三场全部通过者还要进行殿试。殿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共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两榜出身——乡试中举人为一榜(又称乙榜),中举人又中进士者为两榜(又称甲榜)。

官署

翰林院——官署名。掌编修国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事。最高长官为掌院学士(从二品),属官有侍读学士(从四品)、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从五品)、侍讲(从五品)、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等。

都察院——官署名。是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最高长官为左都御史(从一品),属官有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在京部、院大臣兼)、六科掌印给事中(正四品),御史(从五品)等。右都御史(从一品)例由地方总督兼,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地方巡抚兼。

大理寺——官署名。为最高法庭性质,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大理寺左右寺丞(正六品)、大理寺左右评事(正七品)等。

太仆寺——官署名。掌马政。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属官有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员外郎(从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等。

太常寺——官署名。掌宗庙祭祀事务。最高长官为太常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太常寺员外郎(从五品)、太常寺满汉寺丞(正六品)、太常寺协律郎(正八品)、太常寺汉赞礼部(正九品),太常寺司乐(从九品)等。

詹事府——官署名。是文学侍从、词臣迁转之阶。原归翰林院,后单设。最高长官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属官有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詹事府左右春坊庶子(正五品)、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正六品)、詹事府左右春坊赞善(从六品)、詹事府主簿(从七品)等。

吏部——官署名。掌全国文官品秩、铨叙、课考、黜陟和封授等事务。最高长官为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属官有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户部——官署名,掌财赋户籍等事。以下按各省名分成十四个清吏司,分别审核该省地丁钱粮及某些税课外,还兼管其它有关财政事务。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大体同上。

礼部——官署名。掌礼仪、祭祀、贡举、教育等事务。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大体同上。

工部——官署名。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大体同上。

兵部——官署名。掌全国武官黜陟、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务。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大体同上。

刑部——官署名。掌全国刑狱。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官署名。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咸丰十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由恭亲王奕等人奏请,于1861年1月20日批准成立。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规定由亲王一人总领,实际是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兼任,统称总署大臣。

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以用兵西北,设军机房,越三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选拔人员入直,称军机大臣,即大军机。任命时按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下设军机章京,习惯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

公使馆——官署名。是国家的驻外机构,最高长官为公使,下设副公使、参赞、武官等。清朝于光绪元年对外始设。

官名

殿、阁大学士——官名。为正一品,相当于宋朝的丞相,由皇上指定分管的部、院。

协办大学士——官名。为从一品,地位低于殿阁大学士高于各部院尚书。

总督——官名。掌一省或几省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兼殿阁大学士者为正一品,兼协办大学士或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者为从一品。总督侧重于军政。

巡抚——官名,掌一省的军、民、吏、刑各项,为从二品,地位略低于总督。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兵部侍郎者为正二品。巡抚侧重于民政。

通政使——官名。执掌京城通政使司衙门,为正三品。

布政使——官名。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人们习惯称藩台,位于巡抚之下,专管一省的财赋、地方官考绩等事,与按察使并称两司。布政使每省设一人(江苏除外),为从二品。见巡抚不称下官,称司里。

按察使——官名。人们习惯称臬台,位于巡抚之下,掌一省刑名,与布政使并称两司。按察使每省设一人,为正三品。见巡抚不称下官,称司里。

道——官名。道台、道员的简称,为正四品。清于各省设道员,类别有二:一类专司一事,如粮道、河道、盐法道等;一类为分守巡道,均辅助布政、按察二使,巡察辖区政事。道员拜见上司不称下官,称职道。

公使——官名。亦称星使、使者、使节、大使。是公使馆的主要负责人,有一二等之分,没有固定品级。大清国驻外首任公使为郭嵩焘。

参赞——官名。外交官员的一级,是公使的主要助理人。公使不在时,一般都由参赞以临时代办名义暂时代理使馆事务。参赞有一、二等之分,没有固定品级。

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或相爷,有爵位的称为爵相。

总督——制军、大帅、制台、制宪或督宪。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或部院。

都统——都护。

将军——帅或军帅。

提督——军门或提台。

总兵——总镇或镇台。

副将——协镇或协台。

道员——观察或道台。

知府——太守、府台或太尊。

都察院御史——都老爷或侍御。

官员的服饰及轿饰

(清朝的文官官员共分九品十九级)

一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仙鹤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锦鸡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亮蓝),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暗蓝),八蟒五爪蟒袍,雪雁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鹇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鹭鸶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七品——素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鸂鵣补服。

八品——起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鹌鹑补服。

九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练雀补服。

未入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黄鹂补服。

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的顶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级,但补服的图形却一律绣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清朝的武官补服上所绣图饰

(蟒袍、品级与文官同)

一品——麒麟。

二品——狮。

三品——豹。

四品——虎。

五品——熊。

六品——彪(小老虎)。

七品、八品——犀牛。

九品——海马。

清朝文官乘轿,武官骑马。

名词解释

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所赐予的称号。

拜印——新官到任后接印时所举行的仪式。

爵位——大清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之分。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男,正二品。

庶吉士——通称“庶常”。明设,清沿其制。在翰林院中设庶常馆,选新进士入馆,为翰林院庶吉士,分习满、汉文书籍,称“馆选”。三年期满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授各部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光绪末停科举,庶吉士改从外国留学毕业及本国学堂毕业者,经廷试后选用。

捐输——亦称捐纳、捐例,是清朝为筹措军饷特给想做官、进学的人所提供的一种门路。只要拿出一定数额的银两,就可以买到相应的官职或监生资格。捐官不属正途,人们习惯称其为杂途或捐班。

候补——清制,没有补授实缺的官员在吏部候选后,吏部再汇列呈请分发的官员名单,根据职位、资格、班次,每月抽签一次,分发到某一部或某一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但也可以出钱免予采取抽签方式,自由指定到某处候补,称为指省或指分。

八旗兵——清代由旗人组成的军队,兵额有定制,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是清代重要的兵系之一。

绿营兵——清代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因执绿旗,以营为单位,因而得名。归地方总督、巡抚统辖,设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是清代重要的兵系之一。

湘军——咸丰三年,曾国藩为对抗太平军,在练勇基础上扩充并重加编练而成,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一。

淮军——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由李鸿章编练成的武装,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一。

楚军——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由左宗棠编练成的武装,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一。

戈什哈——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武弁,简称戈什,满语护卫之意。

荫生——即是凭借上代余荫而取得的监生资格。一般来讲,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不按品级而由皇帝特给的称为恩生。荫生名义上入国子监读书,事实上只需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的,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监读书。

举监——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举监。

贡监——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贡监。

贡生——生员(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统称贡生。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生监——以生员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生监。

恩监——清代由皇帝特许给予国子监生资格的称为恩监。

荫监——官员之子不经考选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荫监。

优监——由附生选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优监。

附生——于府、县学外有取附学生员之制,生员亦称附生。

左宗棠收新疆》_附录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左宗棠收新疆附录

书籍
上一章
40/40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