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十章 晋燕争雄

三、燕晋中原之争

燕主慕容俊灭掉冉魏之后,继续在华北四处出击,攻城略地。先把占据鲁口自称安国王的王午给灭了,然后又攻到了并州,最后将黄河以北的地方全部占领。

这时黄河以南地区,大部分为各国已经投降晋国的降将所占有。占领陈留的是段氏鲜卑首领段兰之子段龛。段兰原来投奔了后赵,病亡后其子段龛继职。后赵灭亡后,段兰又从陈留迁到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并自称齐王,向东晋称臣,封为镇北将军。还有前面提到过的洛阳守将周成,则是从冉魏投奔过来的。

慕容俊还想取山东、河南之地。他先看上了段龛的地盘,于是派人去招降段龛。段龛骂道:“我乃晋臣,岂降燕贼?”

燕使威胁道:“你不降,我们便要派兵来打。到时候你别后悔。”

段龛道:“慕容俊算什么东西,也敢称帝?我正准备向朝廷请命北伐呢,既然你们要来,也省得我费事了。”

双方谈判决裂,接下来就是战争了。慕容俊以慕容恪为帅,以阳骛为副帅,鲜于亮为前锋,带兵五万渡过黄河去攻打段龛。

段龛嘴上说得厉害,但知道自己并不是燕国的对手,赶紧闭城不出,并派段蕰向晋国求救。

这时,桓温正在洛阳讨伐姚襄,根本没时间去救段龛。徐、兖二州刺史荀羡倒是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处)聚集军队后出兵去救。但由于太远,兵到琅琊(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时,段龛已经败降于燕。荀羡便打算退兵。军司郗昙说,咱们不能白白出兵一次啊。虽然段龛败了,可这时候燕国刚刚占领了阳都(今山东省东南部沂南县)和汴城(今河南开封),守兵并不多。不如趁这个时候攻下这两个城池。

荀羡遂向西进攻,先后攻破汴城和阳都,杀死守将慕容兰和王腾,留下大将诸葛攸、戴遂、刘庄守城,然后还军。

这次燕晋之战,算是各有得失,不过燕国占的便宜稍大一些。

段龛投降燕国之后,慕容俊对他还不错,封为伏顺将军。慕容俊觉得自己的首都设在蓟城(今北京)对于争夺中原很不方便,遂将首都迁到邺城。

桓温听说燕都南迁,不由大惊道:“河南必危矣!”遂又上疏朝廷,再请移都洛阳,并请北伐。这时候东晋的望族大臣们都过惯了江东安逸的日子,并不想迁都,更不想北伐,于是纷纷以迁都会造成国家混乱等理由反对迁都,又以桓温功高震主为由,不许桓温北伐。

相王司马昱便再次拒绝迁都,而北伐的事则交给徐、兖二州刺史荀令。

荀羡率军北伐,先攻山茌(今山东长清县东北四里),守将贾坚不敌,城破自刎而亡。这时慕容尘率援军赶来,晋军出城迎击,荀羡亲自指挥。正在大战的时候,荀羡突然头疼,大叫一声掉下马去,昏迷不醒。副帅郗昙急忙收兵,燕军趁势进攻,晋军败退,失掉山茌。慕容尘以贾坚的儿子贾活为山茌太守,然后带兵北归。

晋军回去后不久,荀羡就病死了,郗昙被任命为徐、兖二州刺史。司马昱又派郗昙北伐,又命豫州刺史谢奕也带一支军队策应。哪知道军队尚未出发,谢奕就病卒了。司马昱连折两员大将,也觉得丧气,但北伐仍然要继续。于是以吴兴太守谢万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郗昙为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两军东西齐出,两路伐燕。

谢万是谢奕之弟,好谈军事,和当年的赵括一样,也是个纸上谈兵的人物,而且为人很是清高,不善于和下属打成一片。他的三哥谢安当时还没有做官,在谢万的军营里帮着做些事,见到谢万一副潇洒名士的样子,担忧地说:“你现在是元帅,不是艺术家。所以应当经常和手下部将们谈谈话什么的,既拉拢人心,又建立威信。这样才好指挥他们。像你这样孤傲,可不是一个元帅的样子。”谢万于是召集诸将训话,可是又不知道说什么,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伸到前面随便指了指,然后道:“诸将都是劲卒。”下面那些将校们见他指手画脚的样子,并称大家为“劲卒”,反而都看不起他。

谢万率军驻扎下蔡(今安徽省西北部凤台县),又派征虏将军刘建驻军马头城(今湖北公安县东北);郗昙率军驻扎高平,以泰山太守诸葛攸为前锋,攻打东郡(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不料,诸葛攸正与燕军大战于东阿时,郗昙又生重病,无法指挥军队,遂没有进兵增援诸葛攸。诸葛攸没有了后援,被燕军数倍于己的军队击败,退回泰山。谢万听说诸葛攸打了败仗,还以为燕国大军要朝自己方向杀来,急忙退兵。底下诸将本就瞧不起谢万,一听要退兵,没有一个人去提醒谢万,都带兵乱哄哄地向南逃跑。谢万没有威信,整束不住军队。本来是后撤,结果成了败逃。最后,谢万只带着几个亲兵逃了回去。

慕容俊见晋军不战而逃,便派慕容恪、慕容评、阳骛、慕舆根等分率数路燕军,渡河南下攻城,夺到了许昌、颍川、谯沛等淮河北岸的城市。晋廷非常愤怒,这是打仗么?简直是放羊嘛,连放羊都不如!于是将谢万废为庶人,郗昙虽事出有因,但也有罪,降职为建武将军。

谢万废为平民之后,他的三哥谢安(谢奕是老大)开始步入仕途。谢安在兄弟中排行第三,自幼聪明多智。四岁时,当时的尚书吏部郎桓彝(即桓温的父亲)看到他,大发赞叹:“这孩子风俊神清,以后肯定不啻于王东海(王东海即王承,是晋朝一代名臣)!”稍大一些,谢安更是气宇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至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一时成为时尚。

谢氏渡江后,寓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的东山。谢安年轻时无意仕途,每天跟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孙绰、李充等名士一起谈文论诗,畅谈玄理,还经常与他们一道游赏山水,借以自娱。书法与文章的著名代表作《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于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与这班朋友雅会兰亭时所作。当时谢安也吟诗作文,以尽雅兴。

在谢安盘桓东山,放情山水的时间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和孙绰等人相约泛舟海上,不料后来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浪卷云翻,同伴们都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只有谢安一个人游兴正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划船的老头看他相貌安闲,神色愉悦,便继续向远方划去。这时更加风急浪猛,小舟像一片树叶在惊涛骇浪间翻转,其他人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这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从这件事上,大家才认识到谢安的心胸胆量,足以镇安朝野。

青年谢安以名士风度闻名于当时,就在他流连于会稽山水的时候,也曾多次被举荐出来做官。第一次是他年仅弱冠时,扬州刺史庾冰听到他的声名,几次下郡县敦请逼迫他做自己的属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告别自己喜爱的家园前去赴召。可是才过了一个多月,他便打道回府了。另一次是在七年后,大将军桓温征伐蜀汉时也关注到谢安的盛名,就上报朝廷让谢安做他的司马。谢安这回更加干脆,以世道难行为由,婉言拒绝了桓温的好意。

当时谢氏家族中,谢安的从兄谢尚等兄弟辈有很多人已做了高官。谢家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有一次,谢安的夫人刘氏指着那些富贵的本家兄弟悄悄地跟他开玩笑:“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听罢,手掩鼻口悄悄对夫人说:“恐怕我以后也不免要这样。”

尽管谢安知道自己为了家庭的崛起不免要出仕,却仍旧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当时有人感慨地说:“安石不肯出,天下百姓可怎么办呢?”但也有人认为谢安不尊重朝廷,竟连续几次弹劾他,并要朝廷对他施加禁锢,限制活动自由。面对外界的种种反应,谢安依旧稳如泰山,淡若池水,对此根本不屑一顾,直到他的弟弟谢万兵败遭到废黜后,谢安为了保持家族地位,更为了使其经略得以致用,才决定步入仕途。不久后,谢安受桓温之邀,担任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

燕国攻取淮北之后,慕容俊十分高兴,雄心大发,决定实行他吞并天下的志向,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命令每户百姓家只能留一名男丁,其余都征召入伍。后来因为老百姓受不了,农田无人耕种,又改为三丁抽二,五丁抽三。同时广备粮草,打造兵器。正在踌躇满志的时候,慕容俊却得了大病,一病不起,到第二年正月病亡,时年四十二岁。

太子慕容继位,只有十一岁。遂以慕容恪为监国太宰,总领朝政。以上庸王慕容评为太傅,副赞朝政;以阳骛为太保,慕舆根为太师,参辅朝政。

东晋朝廷因为丢了两淮的大片土地,一直耿耿于怀,得知慕容俊已死,又想北伐,但却选不出可以统兵的大帅,最后还是不得不命桓温北伐。桓温却道:“燕国最可惧的不是慕容俊,而是慕容恪,有他在,不可伐。”东晋朝廷这才极不甘心地暂时放弃收复两淮的打算。

慕舆根和弟弟左卫将军慕舆干欲独掌朝纲,排斥慕容恪,于是先假意拥慕容恪称帝,遭到拒绝后,跑到太后那里说慕容恪有称帝之心,要请诏命诛杀慕容恪。太后可足浑氏不知所以,点头同意,但年仅十一岁的慕容坚决反对,表示自己信任慕容恪。慕舆根兄弟的阴谋失败。两个人遂决定孤注一掷,带领禁军发动兵变。慕容恪早有防备,带领自己的军队很快扑灭兵变,将二人灭门。

到了第二年,燕国和晋国又起战事。起因是河内太守吕护投降东晋,被东晋拜为冀州刺史。慕容恪遂带军八万去攻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吕护一面守住城池,一面向东晋求援。东晋本打算派兵去援,但再一次遭到桓温的反对。桓温认为黄河北岸不可守,建议吕护带兵南归。这时晋穆帝突然病亡,死时年仅十九岁。因为晋穆帝没有儿子,遂以晋成帝司马衍的儿子司马丕继承皇帝位,改元隆和。晋廷这么一乱,就顾不上派兵了。结果吕护让燕国军队整整围了半年多。吕护等人饿得够呛,最后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带兵突围,被慕容恪所擒。慕容恪并没有为难吕护,而是授他为宁南将军,并为城中百姓和士兵供给粮食,吕护深受感动,表示自己愿意为燕国立功赎罪。

其实慕容恪正要利用吕护。因为晋国不重视洛阳,只在洛阳放了七八千士兵防守,慕容恪早有取洛阳之心。但他一直担心从邺城整军南下会被东晋盯上,派兵去增援洛阳,反而不妙。现在正好刚灭了河内,离洛阳已经比较近了,东晋并不防备自己。此时去攻洛阳,等东晋发现也已经晚了,根本来不及增援。慕容恪于是命吕护带五千士兵以败兵的名义去骗开洛阳的城门。洛阳守将陈祐以为吕护是突围逃过来的,正要开城门,长史沈劲道:“吕护可疑,不可开城。”沈劲的父亲是沈充。沈充当年是王敦的心腹重将,后随王敦叛乱,战败后被杀。沈劲因为父亲的缘故一直无法做官。三十多岁的时候,沈劲才得到丹阳尹王胡之的保荐,被授为洛阳冠军长史。

陈祐说:“我怎么看不出来呢,哪里可疑?”

沈劲道:“可疑有三:燕国以八万之众把河内围得如铁桶一般,慕容恪又是极有智谋的人,吕护一支弱旅怎么能突围出来?纵然吕护逃出了,一定是经过一番苦战,而且他在河内被困了半年之久,士卒必然憔悴。可你看看城下士卒,一个个精神饱满,盔甲鲜亮,身上连一个血点子都没有,队伍里一个伤兵都没有,哪儿像是半年没吃过饱饭,从八万大军中杀出来的。还有,吕护既然逃出,为什么没有带家属?”

陈祐听了恍然大悟,问沈劲怎么办?

沈劲道:“我们埋伏一千弩兵在瓮城之上,然后开门,等他进入瓮城,万箭齐发,必能射死这个老贼。”

陈祐遂令开门。吕护与副将段崇带兵入城,将到瓮城之内,却见正门紧闭,一声梆响,利箭如暴雨般射下来,顿时无数兵士倒地,吕护和段崇急忙后撤。这时城门打开,沈劲带三千骑兵追杀出来。吕护五千士兵剩下不到两千,一路向北逃去,到了黄河边刚上了渡船离开岸边。沈劲追到,又是乱箭齐发,吕护被流箭射死。段崇最后只带了三四百人逃回野王,见了慕容恪,大哭不已。

慕容恪自责道:“是我虑事不周。”遂亲率大军进攻洛阳。陈祐见八万燕军来攻,知道洛阳不可守,要弃城南逃。沈劲慨然道:“我常为父亲陷于不义而遗憾,早就想为国立功,以雪先人之耻。现在我得到了这个机会!捐躯沙场,马革裹尸,便是我的志向!”军队中有七八百人听了沈劲的话也志愿留下。陈祐道声保重,带着剩下的几千人离开了洛阳。

燕军八万人来到洛阳,没用多长时间就攻下了洛阳。沈劲以数百将士杀伤杀死燕兵上万。慕容恪俘虏了沈劲,怜惜其才,欲劝降沈劲。沈劲道:“我的志向就是死得其所!”慕容恪很是佩服,便要放他。中军将军慕舆虔道:“沈劲的确是有勇有谋的壮士。然而正因为他智勇双全,将来必成燕国之大患。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只能杀之。”

慕容恪遂杀沈劲,然后命人厚葬。燕军乘势将河南其他诸城一并攻取,占领了今河南全境,与两淮连成一片,向南和东晋以淮河为界,向西与秦国以崤山和渑池为界。燕国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东晋朝廷本来一直防着桓温,但是燕国不断南侵,朝中又无人可用,只得仍然重用桓温。桓温到了现在已经是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基本掌握了东晋六成兵马。晋廷又让桓温兼领扬州牧,入参朝政。

桓温不愿入朝受制,遂把自己的办公地点搬到姑孰,以吴国内史庾希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龙骧将军袁真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以其弟桓豁为荆州刺史,桓冲为江州刺史,又以抚军司马王坦之为大司马长史,征西掾郗超、谢玄为大司马参军,王珣为大司马主簿。桓温把自己的人全部安插到重要位置后,又找算卦的测算晋国的运道。谢安知道桓温私下里测国运后,猜到桓温有不臣之心,便开始想脱身之计。

桓温正在经营扩大自己势力的时候,正是慕容恪率军渡黄河,袭洛阳,取河南的时候。东晋朝廷急派相王司马昱到洌洲,和桓温商量北伐拒敌的事。正在这关键时刻,朝廷传丧报,晋帝司马丕死了。这个皇帝不是病死的,而是迷信黄老之术,常服所谓长生不老之药,慢性中毒而亡,死时二十五岁。

司马昱闻报,只得返回建康主持国丧,商量立新君之事。而桓温此时心已不在北伐之上,遂任由燕国尽占河南之地。

司马丕也没儿子,经大臣朝议之后,拥立他的同母弟弟司马奕为帝。时为公元365年。

燕晋征战暂时告一段落,凉州的事已经好久没说了,咱们接着上次张瓘向前秦称臣说起。前凉向前秦称臣三年之后,张瓘欲废掉凉王张玄靓而自立。宋混早就对张瓘专权不满,表面拥护张瓘,暗地派弟弟宋澄带着二三十个亲信家兵,来到南城军营,对诸营将士道:“张瓘谋逆,愿讨贼者随我来!”这些凉州将士对前凉张氏还是有感情的,于是便有很多人站出来支持。宋澄很快凑齐了七千人马,率领这些人马杀向张瓘府。张瓘赶紧组织自己的人来反击,但仓皇间没凑齐多少人。兵败后,张瓘与其弟张琚先后自杀而亡,余众投降。宋混夺政后,劝张玄靓去凉王之号,降称凉州牧,自己做辅政大臣,执掌朝纲。两年后,宋混病死,其弟宋澄继续独掌朝纲。凉州右司马张邕趁着宋混病死,宋澄没什么威望,又发动兵变杀死宋澄,并灭其族。这次政变后,张邕被任命为中护军,张玄靓的叔叔张天锡被任命为中领军,二人共同辅政。从史书上看,宋氏家族是凉州著姓,自宋配起,历仕前凉,竭尽股肱之力,多次拯救前凉于危难之际。公元361年4月,宋混得重病,张玄靓及其祖母马太后到宋府探望,并商谈宋混百年之后,由谁来辅政。深明大义的宋混从国家的大局出发,主动提出不让自己的儿子宋林宗继掌国政,认为即便是宋澄掌权,也当“策励而使之”。并且他还一再告诫宋澄及其宋氏子弟“无恃势位以骄人”。他还告诉那些曾经的同僚们要对国家忠贞不二。可见宋混是一位忠臣。

张邕灭掉宋氏一族把持朝政后,对治理国家并没有多大兴趣,而是擅杀大臣,沉迷酒色,甚至和张玄靓的祖母马太后勾搭成奸。张玄靓的叔叔,二十岁的张天锡虽无兵权,却以十分的胆气决定与亲信张肃、赵白驹一起除掉张邕。

这年11月,张天锡和张肃、赵白驹三个人趁着张邕没有带护卫的机会,像黑社会打群架一样拿着刀一齐去砍张邕。张邕毕竟是武将出身,拼着命从宫中逃出。张邕逃出去后,不顾身上有伤,马上带了几十个人跑回宫来报仇。张邕本想着对付这三个年轻人,根本不需要带多少兵,但他错了。张天锡和张肃、赵白驹三个人爬上房顶,张天锡站在房顶上以张玄靓的名义宣布张邕为反贼,历数张邕罪状,并称只杀张邕一人,其他人概不相问。这几十个士兵本就不是张邕的亲信,只是最底层的士兵而已,又对张邕没什么好感,于是呼啦一下都散了。张邕这时才后悔没带一些成建制的士兵和亲信,也好约束部下。张天锡和张肃、赵白驹立刻从房上下来,继续拿着刀追砍张邕,这一回再没让张邕跑掉,终于杀死了张邕。张天锡从此把持朝政,并在这一年重新向东晋称臣,改用东晋的年号。此年为东晋兴宁元年(363)。

张邕死后不久,马太后也病死,她的病大概和张邕的死有关。张玄靓的亲生母亲郭氏执掌了内宫权力。她认为张天锡是个有野心的人,遂与张钦谋划除去张天锡。泄密后,二人被张天锡所杀。张天锡干脆一不作,二不休,又带兵入宫,把张玄靓也杀了,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

公元366年,略阳的羌族首领敛岐率四千户人口叛秦投奔李俨。李俨原是前凉大将,后来归附秦国,并占据枹罕、大夏、武始等数郡。他得了敛岐的四千户后,觉得自己的实力足够自立,遂拒绝秦国交出敛岐的要求,宣布独立。

当然,他独立的后果非常严重。一直因为他有秦国撑腰而不敢动他的前凉马上派前将军杨遹、征东将军常据、游击将军张统,以及张天锡亲自率领的一支人马共四路六万大军进攻李俨,很快攻破大夏、武始二郡。李俨只得退守枹罕。

前秦则以王猛为帅,带陇西太守姜衡、南安太守邵羌、扬武将军姚苌等带领五万人马攻下略阳等地。李俨一看这下可惹下大祸了,急忙向秦国赔罪称臣,并愿意交出地盘,请前秦派兵对付前凉。

王猛遂率前将军杨安、建威将军王抚、立忠将军彭越,领兵三万去救枹罕。秦凉两军在枹罕城下连战数日,凉军不敌向西退去。秦军想早早结束战事,以防燕军东侵,于是与凉国言和。双方各自退兵。

这时李俨又舍不得把经营了许多年的地盘交出来了,部将贺肫说:“既然您已经下定决心不降秦国,干脆撕破脸出兵干他一仗。秦兵刚和凉兵打了好几天,正是疲惫不堪的时候。您选一支精骑兵,趁其不防,直杀入中军。必胜之。”

李俨摇头道:“怎么能这么不讲道德呢?是我当时向人家求救,人家才来的。现在人家帮我打跑了敌人,我要是乘人之危,天下人怎么看我?这样吧,我把城门关住。他们知道我不想投降了,也就回去了。”

秦国的人一看这家伙又反悔了,都说要攻城。王猛道:“对付这样一个人还需要劳师动众么?”遂带着几十个不带武器的侍卫来到城下,说要进城和李俨好好谈谈心。李俨看主帅自蹈险地,当然很愿意多这么一个重要的人质,急忙命人打开城门。王猛到了城门前,把车一横,手下几十名侍卫从车中抽出兵刃,去杀守城兵。后边的骑兵飞也似的向城门攻来,很快攻破城门,取了枹罕。

王猛进城,见了俘虏李俨,大骂其无耻。李俨还为自己狡辩,说贺肫还让我趁你不加防备并且军队疲惫,出奇兵袭击你呢。我因为讲道德仁义,所以只是闭城不出而已。

李俨出卖了自己的部下。王猛遂将贺肫斩首,将李俨带回。回去后王猛把李俨“讲道德”的事跟苻坚一说,苻坚大笑,竟然给了李俨一个不错的待遇,授李俨为光禄勋,赐爵归安侯。

晋朝那些事儿2·二雄逐鹿》_第十章_晋燕争雄_三、燕晋中原之争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晋朝那些事儿2·二雄逐鹿第十章_晋燕争雄_三、燕晋中原之争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