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官场之上无敌友
汉惠帝无疑是个倒霉的皇帝,自从见识了吕雉的“人猪”事件,他便不理朝政,他既痛苦又恐惧,吕雉的残暴与专权时常让他不寒而栗。
在后宫,他过着声色犬马的日子,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很快支撑不住,于公元前188年八月驾崩,享年23岁,当算英年早逝。
惠帝死了,谁来继承皇位呢?张皇后年纪尚轻,没有为惠帝生下太子。太后吕雉便想了一条计策,从后宫的美人所生的婴儿中领养了一个孩子,取名刘恭,将之立为太子。但是,这位后宫美人,也就是刘恭的亲生母亲去被吕雉派人暗杀了。
刘恭即位后,由于年纪尚幼,朝政便由吕雉主持。从此,吕雉临朝称制。
惠帝去世的时候,在葬礼上,吕雉扯着嗓子干嚎了半天,眼中却没有一滴泪。此情此景,别人不曾察觉,单有一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此人便是张良的儿子,侍中张辟疆。这一年,张辟疆年仅十五岁,但聪慧过人,颇有其父张良之风。
当时,右丞相陈平就站在张辟疆旁边,他听到张辟疆问:“惠帝乃太后的独生子,如今驾崩了,太后虽然哭了,可哭泣中毫无悲伤之意,这是为何?”
陈平听到这个疑问句,吃惊不小,连忙一个劲摇头。
张辟疆见陈平不答,又自顾自地说:“看来,太后是怕你们这些元老重臣给她制造惹麻烦。我想,丞相如果百吕台、吕产、吕禄为将,接管禁卫军南北军的防务,并且,让吕氏的族人都入宫做事,太后便会心安,你们这些元老重臣也没有危险和祸患了。”
陈平听罢,暗暗钦佩,他在心里感慨道:这孩子,才十五啊!
转脸,陈平就依照张辟疆的计策,跑去与左丞相王陵商议。王陵虽贵为左丞相,行事却没有多少主见。陈平说怎么做,他便怎么做。
果然,不出张辟疆所料,陈平照其所言安排妥当后,吕雉便声泪俱下地哭泣儿子来。
此时的吕雉,也许是真的伤心了。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作为一个女人,她毕竟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可是,过了不久,她的女儿,年仅二十六虽的鲁元公主也病逝了。
儿子去了,女儿也去了,这更加深了吕雉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双重的,家庭中,她失去了至亲;朝廷中,已分崩离析,分为两派。一派便是自己这一党,要夺权;另一派便是要保权。
眼下,汉朝的政局形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有多少人会在这漩涡中被吞噬,又有多少人能够幸存下来呢?
吕雉想,必须拉拢更多能为自己所用的人。这样的人,最好的自己的娘家人。但要分封诸个吕氏,总要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吧。
就在鲁元公主死后,她的儿子张偃被为封为鲁王。这个事给了吕雉启发,既然张偃可以封为王,吕氏之人又为何不能呢。
于是,吕雉先召集几位重臣,来商议封王之事。
王陵首先提出异议,理由是,先帝刘邦早就与诸位大臣定下盟誓,非刘氏而未王,天下共击之。
意思很明确,如果封吕氏之人为王,天下都要共同讨伐。
这可把吕雉气坏了,但她只能强忍怒火不发作。
片刻,吕雉又征求陈平和周勃的看法。
这俩人就比王陵机灵多了,他们说,非刘氏而未王,天下共击之的盟誓,确乃先帝所定,因为天下是先帝平定的。如今可不一样了,太后您称制,晋封吕氏子弟是情理之中的事。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这个回答,吕雉当然很满意。可王陵很气愤,退朝后,他怒斥陈平和周勃,指责二人为了讨好吕后,竟然违背当初的盟约,这就是不仁不义,先帝在九泉之下岂能瞑目。
陈平和周勃受了指责,都不说话,只是淡淡地露出一丝苦笑。
其实,陈平和周勃一直有矛盾,相互戒备又相互提防,可是在分封诸吕的问题,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默契。
原因其实很简单,周勃虽然心性耿直的大臣,可是经过多年的磨砺,他的棱角已被磨平了,如果说,他以前是一块嶙峋锋利的怪石,那么现在,他几乎接近一块圆滑的鹅卵石。
他很清楚,陈平已经义无反顾的投靠了吕后。当然,义无反顾这个词,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恬不知耻。
可无耻归无耻,识时务者为俊杰。周勃很清楚眼下的形势——吕雉身边多了一个陈平这般诡计多端的厉害角色,有什么事做不成的呢?提出分封诸吕,小范围征询意见,只不过是做做姿态罢了。他即便反对也没用,而且即便他、王陵、陈平一起反对,亦是徒劳无功。因此,他索性和陈平站在一起,附和吕雉的提议。
事实证明,无论是生意场上,还是官场之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