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十七章 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讲坛”

南北朝中南朝的历史,包括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有关这四个朝代的评价里,公认的看法是,刘宋是最强大的一个朝代。刘宋时期,在和北方王朝的战争中,虽然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惨败,但总体说来,刘宋时期的南朝,还是保持着收复北方的决心以及对北方政权的勃勃攻势,刘宋的国土面积在南朝四个朝代里也是最大的。刘宋所缔造的“元嘉之治”,也是南北朝历史上经济成就最杰出的盛世。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是公认的最弱小的一个朝代,虽然陈朝有开国皇帝陈霸先平定叛乱,击败北齐的赫赫武功,但晚期陈朝的国力大大衰弱,被北方统一,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相比之下,作为南朝中间的齐朝和梁朝,长久以来争论颇多。齐朝存在了24年,梁朝存在了55年,在这79年的时间里,南朝从最初的繁华,演变成了最后的衰弱和战乱,领土一步步内缩。之间还有一次次骨肉相残,对外战争失败,可谓是“负面新闻”不断。对这79年,历代史家的说法,也是褒贬不一,有说不思进取,满足偏安,最后招来大祸的,也有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但是对这段历史,相信有一个观点是没有异议的: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毫无疑问地说,南朝齐梁两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期,现代史家津津乐道比较多的,是南北朝的“腐朽”、“清谈”,而事实上,仅就齐梁两个朝代论,文化成就可谓灿烂夺目。科学方面,大科学家祖冲之最重要的科学成就都是在这个时代完成的;文化方面,沈约的《文心雕龙》名垂青史。这时期的诗词歌赋成就也格外出众,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和杰出的文人,而最让读书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齐梁两个朝代,给予了知识分子自由展示的平台和自由讨论的权力。而这个平台,就是齐梁两朝由权贵们出面组织的各类“文化沙龙”,最著名的,当属齐朝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和梁朝昭明太子的“游宴”,必须承认,这两个平台,都是南北朝“自由学风”的代表。

齐梁两朝的“自由风气”,和这两个朝代的建立者很有关系。首先一个,就是齐朝的开创者萧道成。

宋齐两朝在开国上有很多的共同剧本,一是开国皇帝登基都年龄比较大,二是在位时间都不长,刘宋开国皇帝刘裕57岁登基,59岁过世。萧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52岁登基,55岁过世。他们都是寒门出身,军阀身份。不同的是,比起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阴狠毒辣,萧齐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自始至终,都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

萧道成在位的3年里,不止一次地说过一句话:“我本来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做梦也想不到,我竟然有做皇帝的一天。”他说这话,并不是谦虚。在他人生的大半辈子里,这事他确实没想到。他是小兵出身,宋明帝在位的十几年里,他小心做人,认真打仗,官位一步步高升。为了防止世家大族的猜忌,那时候他还不断给各级士族写信,极尽谦卑,表示自己只是个粗人,绝对没有任何野心。刘宋晚期多暴君,最后的几个皇帝非昏庸即残暴,杀戮无数,不但杀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杀大臣。一次宋明帝想练练射箭,就摸到了萧道成家,趁着他睡觉的时候,弯弓搭箭朝他射,一箭射到了他的肚脐眼上,差点要了他的命。即使这样他还能忍,一个劲地表忠心,终于在刘宋末年的杀戮中保住了命。后来刘宋宗室争权,手握重兵的他趁机介入,废黜了刘宋后废帝刘昱。这时候他显示出了自己果敢的一面,用武力压服了士族,把持了刘宋朝政,两年以后废掉了刘宋顺帝,自己改元登基,于公元479年建立了南朝的第二个王朝——齐朝。

南北朝的诸帝中,如果问谁得国最“名不正言不顺”,答案恐怕非萧道成莫属。刘裕虽然也是寒门出身,但到底战功显赫,又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到了萧道成这一代,他的军力比刘裕差很多。而且经过刘宋末年的折腾,南朝的国力也遭到了一次震荡,远不如刘宋强大,这就意味着虽然萧道成得国,却还是要夹起尾巴做人。萧道成做了皇帝以后,也依然保持着自己谦虚低调的作风。当时的南朝,经过了刘宋晚期暴君几次血雨腥风的屠杀,上下早就人心惶惶,为了稳定统治,萧道成厉行“宽容”之策,无论对待大臣还是亲族都非常宽厚,而且他还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曾经对大臣们说“如果上天能够给我20年时间,我一定要让天下富裕起来,让黄金变得像沙土一样便宜”。他不但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在位的3年里,废除了刘宋时期许多苛刻的法律,减免赋税,尤其是针对刘宋末年越演越烈的奢靡腐败之风,他从自己做起,厉行勤俭节约。原本宫廷里用的黄金和铜制器具,都被他改用了铁器,而且为了起到表率作用,他还当着大臣们的面,把宫廷里所有的玉器统统砸碎。这么做能起到多少作用不好说,但是他在位期间,齐朝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他的“宽厚”影响,整个南朝,形成了一种非常宽松的政治氛围,尤其是在思想和言论上,提倡自由讨论。这种风气并没有因为萧道成3年后的过世而结束。萧道成去世之后,即位的是萧道成的儿子齐武帝萧赜。这个萧赜虽然在皇帝的称谓上,有一个“武”字,却是一个继承了他父亲“宽厚”之风的人。萧道成在临终前,对他最重要的嘱咐,就是要善待自己的兄弟亲人。这一点被他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齐朝这父子两代在位时,无论是皇族之间的关系,还是士族之间的关系,都显得非常和谐。虽然萧赜是萧道成的儿子,但是从年龄上说,萧赜只比萧道成小13岁,即位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稳重的中年人了,无论性格还是当时的内外形势,都使萧齐政权形成了其“宽厚自由”的执政方式,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

萧齐采取了优礼士族以及皇室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予皇室很高的地位,并通过一切手段,来拉近皇室与士族的关系。让出身低微的萧家尽可能多地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中“西邸”,就是萧家皇室拉拢士族的手段之一。

所谓西邸,就是萧齐的皇室成员——齐武帝萧赜的次子萧子良的一座府邸。萧子良在萧道成家族中,是一个另类人物。萧道成武将起家,但是他本人很喜欢儒学,做军阀的时候就很优礼文士,这一点被萧子良继承了下来。萧子良年轻时候,就喜欢诗词歌赋。后来萧道成得天下后,因为萧家本身出身低微,在朝廷里没有根基,就大力重用本家族成员,萧子良也因此得到重用。萧道成登基后,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和他都是面和心不合,毕竟一个出身低微且功劳有限的军阀,在当时是很难得到认同的,而拉拢世家大族,也是萧道成当时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萧子良了。他本身就有“仁政”的名声,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就曾经违背刘宋皇帝的命令,擅自开仓赈济灾民,他还曾做过安南长史,在地方上历练过,是个颇有行政经验的人。萧道成登基后,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担任司徒,随后他在公元487年,在建康西面自己的府邸,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饮宴,这样的饮宴,大约是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次,邀请的对象是两类人,一类是世袭的世家门阀大族们,一类就是在当时出身低微,却颇有影响力的文人甚至科学家。这样的选择是很有意味的,既要拉拢士族,又要和寒门们结成统一战线。而饮宴的内容,一是饮酒看歌舞,二就是相互聊天,甚至还有诗文唱和。这本来是一种促进高层“和谐”的政治行为,无意之中,却促成了南北朝文化的勃兴。

在萧子良的西邸之中,聊天的内容,一是文学,二是哲学。文学话题,一般就是指当时的诗词歌赋;哲学话题,就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佛学。这时期的南朝,是佛教大兴的时期,杜牧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这个时期的写照。而在文学唱和的过程里,萧子良的西邸之中,有8个最杰出的人物,他们是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8人,这是当时8个最杰出的文学家,号称“竟陵八友”。8个人中,后来最著名的,就是取代齐朝建立梁朝的萧衍,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其余的7个人,沈约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其他的几位,也都是当时杰出的文化名人,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出身于不被世家大族所待见的“寒门”。同样经常参加西邸集会的,还有祖冲之这样的科学家,祖冲之还受萧子良的嘱托,帮助他制造了祭祀用的奇器。说这时候的西邸是当时中国最盛大的文化盛宴,那是毫不过分的。

有关西邸的历史典故中,最著名的就是西邸的“辩论赛”。在西邸的饮宴中,来宾们经常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这类话题最早是文学话题,后来有了哲学话题,再后来也有了政治话题。比如著名的无神论者范缜,就是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杰出著作《神灭论》,当时的范缜,因为他在地方上的政绩,被邀请到西邸做宾客。他第一次来到西邸,就赶上了这里在讨论“哲学问题”,当时的来宾们大部分都是佛教徒,开始讨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范缜随即起来反驳,用有礼有节的论据,驳得在座的权贵们无话可说。随后一场关于佛教的大讨论就在西邸展开了,之后的十多次西邸饮宴中,权贵们成群结队,轮流和范缜进行辩论。口水战打得热闹,范缜越辩越精神,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最终完成了震撼整个中国历史的《神灭论》。在当时佛教流行的形势下,范缜这么做显然是离经叛道的,要是放在高度专制的封建王朝,范缜至少也要下个“文字狱”,但在当时,虽然范缜的思想不被大多数权贵们所认同,但他还是得到了最基本的尊重,身为竟陵王的萧子良,也只是托人委婉地劝说范缜改变自己的思想,在遭到范缜严词拒绝之后,反而对他深深敬佩,并没有难为他。后来萧齐灭亡,梁武帝萧衍登基,身为佛教徒的萧衍嫉恨范缜,但最终没有将范缜治罪,只是把他平级调动到了广东。

当时的西邸,佛教话题并不是来宾们争论的唯一话题,更重要的话题,在于国家大政方针上。当时的萧齐,尤其是后期,已经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压力:北方一直被南朝看成“蛮夷”的北魏鲜卑政权,在逐步进行各种汉化改革,主动融入汉民族之中,这样的改变,使萧齐也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如果北魏的“正统”地位最终得到认同,那么南朝政权长期以来所具有的政治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别说统一北方,就是南朝政权是否还能存在,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样的局面下,萧齐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作为位高权重的竟陵王,萧子良本人是个和平主义者,终其一生他都在反对草率动武,主张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西邸中最重要的一场争论,就是南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赋税政策,萧子良的主张是废除由商人承包收税的政策,反对用金钱替代实物税,这在当时来看确实是必要的。长期以来,世家大族通过包税等特权,攫取了大量利益,所以,许多士族也激烈反对这个政策,在西邸中,这样的争论一直不断。萧子良通过西邸饮宴的方式,最终说服了世家大族们,萧齐的赋税改革,得以全面推开。

在萧齐的第二个皇帝齐武帝统治时期,萧齐的政局还算稳定,但是在南北朝的力量对比上,萧齐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武帝和他父亲一样,崇尚节俭,轻徭薄赋,但是齐武帝也一直盼望着能够北伐北魏,一统山河。在他在位的晚期,北魏孝文帝开始了汉化改革,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界限正日益抹平。对于这一点,齐武帝是很有危机感的,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整顿军队上,用不断提升武将权力以及训练军队的方法,企图在有生之年发动对北方的北伐。这个时候的西邸,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齐武帝晚年有两次动了北伐的念头,结果都是由于西邸与会的政要们达成了一致,极力反对,北伐最终没有进行。然而萧齐的这段太平,终究只是表面繁荣。齐武帝为人励精图治,但是他一直寄托厚望的长子萧长懋却早于他去世。萧长懋在当时,也是以“贤明”著称的,虽然和他的父亲比起来,有生活奢靡的毛病,但是多年以来,他也曾历任地方官,文官武将都做过,是个极有行政经验的人,而且他还曾多次赈济穷人,优礼文士,在当时很有威望,是齐武帝满意的接班人。

但萧家的贤明,却“事不过三”,在萧长懋去世后,按照排位顺序,应该由次子萧子良接班,但是出于对长子的怀念,齐武帝更倾向于萧长懋的儿子萧昭业。在当时,到底是立二儿子萧子良,还是立孙子萧昭业,齐武帝也曾犹豫,虽然大臣们都倾向于萧子良,但是齐武帝还是决定自己考查一下。萧长懋死后,他去萧长懋家探望,发现萧长懋的儿子萧昭业哭成了泪人,这孩子的孝顺,最终打动了齐武帝,做出了册立萧昭业为太孙的决定,就是这个决定把萧齐送上了绝路。萧昭业即位后,杀戮无数,最终把一度繁华的萧齐,给折腾得改朝换代了。

其实关于萧昭业即位可能出现的问题,齐武帝临终前不是没有考虑,他曾经命令萧子良辅佐萧昭业,没有想到的是,萧子良本人也短命,齐武帝过世后,做为二叔的萧子良,于公元494年亡故,年仅35岁。他的英年早逝,让齐朝政权的天平发生了失衡。萧昭业本人耽于淫乐,大权全都托付给了自己的堂叔萧鸾。这个萧鸾包藏祸心,不但大权独揽,更趁机杀害了萧昭业,自立为帝。之后他发动大清洗,大肆屠杀宗室,萧道成、萧赜两代帝王的子嗣,几乎被他杀光了,大臣也杀得没剩下几个。南齐王朝,居然重演了刘宋末年骨肉相残的悲剧。而相残的结果,也一样成就了外人,身为雍州刺史的萧衍起兵反叛,最后打进建康,取代了只有24年的南齐,建立了梁朝政权。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南朝已经发生了多次军阀夺权的事情,但是真正由地方军阀起兵击败中央,这却是第一次。

梁朝取代齐朝,政治上说是改朝换代,政策上说,却是一个延续。

关于这个梁武帝,历史上评价并不高,毕竟他最后的覆灭非常悲惨,还给江南人民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兵灾。观他在位48年的所作所为,他还是很有建树的,首先一点,就是他继续了南齐萧道成的“宽容”之政,当然,在他手里,更多的是宽容贵族,结果,却是苦了百姓。

梁武帝萧衍是个佛教徒,出身寒门的他,把佛教做为拉拢士大夫的工具。后人说他是个“和尚皇帝”,因为他不但重视佛教,优礼高僧,更重要的是他的“表率作用”,曾经多次出家做和尚。这种行为与其说是虔诚,不如说是一种对世家大族的作秀,毕竟他也是寒门出身,要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就要用一些宗教办法。

梁武帝这个人,其实也有很多“善举”,他和齐朝开国皇帝萧道成比,除了都姓萧之外,有两点是一样的:第一是他也很节俭,比如他除了上朝之外,穿的都是布衣,他戴的帽子,洗得都发白了还不换,杯子一用就是两年,祭祀的时候都不用牲口,说是为了省钱;二是他也很勤劳,中国历史中各个皇帝中,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工作狂”。他应该是早晨起得最早的皇帝,五更天就起床批阅奏折,而且也是很刻苦的皇帝,有时候冬天手都冻裂了还在忙工作。吃的也很简单,顿顿饭都是咸菜稀粥,而且他还是个有信仰的皇帝,做皇帝之前,信佛就信得虔诚,称帝之后,更是大力发展佛教。在对待普通老百姓上,萧衍一点也不仁善,梁朝时期,恢复了许多苛刻的刑法,尤其是逃避赋税,在梁朝要处重刑。这时候的梁朝大兴佛事,僧侣日益增多,国家收入日益减少,支出更日益增大,可以说是用钱如流水。

世人说起梁武帝的错误,都说他晚年偏信北方降将侯景,导致了震动整个南朝的侯景之乱。这场梁朝末期的动乱,至少导致江南20万人口死亡,繁华的江南大地赤地千里,如果不是身在广东的陈霸先,华夏文明很可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是一个区区的降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真实的原因是,比起齐朝的休养生息,梁武帝统治南朝的48年,是南朝的国力一点点被消耗殆尽的48年,因为他对整个统治阶层的“宽容”,使梁朝上下贪污成风,腐败日烈,老百姓日益离心离德。更因为他宠信佛教,曾经4次出家为僧,每次都由政府出钱把他“赎”出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咄咄怪事。这样一来,不但国家的财富被大量消耗,更让普通南朝百姓对这个汉人政权日益失望。在梁朝的早期,尚还有北方的汉人纷纷迁移南方,逃避北方的异族统治,而到了梁朝的后期,却有大量的南方百姓逃往北方,尤其是逃到正在大力进行汉化改革的“西魏”政权,这样的局面,也让梁朝的衰弱成为注定的事实。

后来人的观念中,关于梁朝却还有这么个看法,和南齐的灭亡一样,如果不是因为梁武帝的儿子早死,也许梁朝未来的历史走势并非如此。比起梁武帝在历史上得到的评价不高,他的长子,曾经被他立为太子的昭明太子萧统,却是一位出名的贤明人物。事实上,他也是梁朝时期杰出的文化人物。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文化贡献,更在于他和萧子良一样,是南朝“百家讲坛”的载体。

昭明太子萧统,公元501年出生,梁武帝得子比较晚,年近40才有了儿子。萧统刚出生,萧衍就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梁朝。萧统1岁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比起刘裕的儿子早年经常跟随他征战,萧道成的儿子一直跟随他出生入死,生得好的萧统,可以说“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中”。

萧统年轻的时候,就是出名的“贤明”人物。比如他的仁孝,萧统16岁那年,母亲病重,萧统搬到了母亲的宫中,不让佣人插手,自己亲自在身边侍奉,他的母亲去世后,萧统悲伤欲绝,数日不进食,这不是南齐萧昭业的“表演”,而是发自萧统的真心。这样的情景,当时的官民见了无不落泪,最后还是梁武帝亲自下旨命令他吃饭,他才勉强吃了一点,但是已经形神消瘦。在“菩萨心肠”方面,萧统比起老爹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后人说起梁武帝萧衍的慈悲,大部分说他是“伪慈悲”,他对于世家大族以及官员的行为都非常纵容,甚至有一次查到某官员贪污,萧衍只是笑嘻嘻地对那人说“你日子过得不错嘛”,并没有任何追究。当时许多文士经常当面指责萧衍的问题,一次他祭天的时候,就有人拦住他说:“你对权贵太宽,对百姓太严,如果能反过来就好了。”萧衍又怎么可能反过来呢?他和萧道成一样是寒门出身,而且又经历的南齐末年的暴政,要稳固统治,上层就必须要和谐,要和谐,就要宽容。

作为萧衍的儿子,萧统却是一个对老百姓非常宽厚的人。萧统比较出名的事例,就是一次梁朝政府要处罚100多个没有缴纳赋税的百姓,萧统知道后主动找到萧衍求情,最后赦免了这些百姓。有一段时间,梁朝因为连年灾害物价飞涨,萧统带头节俭,拿出自己的私财赈济百姓,仅一年冬天他分发给百姓的衣服,就有300多件。如果这些只是“小恩小惠”的话,在治理国家大事上,萧统也不含糊,他多次要求调整税收,减少对百姓的赋税,甚至一心信佛的他,反而要求削减对佛教寺庙的拨款。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文化上。

萧统做太子期间,是南北朝时代又一个文化繁荣期,文学创作上,萧衍本人就是南北朝杰出的文学家,南北朝的通用文体“骈体文”这时候正处于黄金时期,萧衍以及其他文人的作品,统称为“永明体”,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作为萧衍的儿子,萧统的文化成就也不差,他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从小博闻强识,读书过目不忘,且极为刻苦,和当时的皇族不一样的是,他生活非常简朴,甚至不喜欢音乐,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学习,外加和他人讨论文化。当时有一批杰出的文化人聚集在他身边,他们不但在一起讨论学问,更合作编书,和南齐的西邸经常讨论政治问题不同,萧统和他的文士们,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化上,萧统最著名的著作,包括《文集》20卷,《文选》30卷,《文华集》25卷,后人还编有昭明太子集,在中国南北朝历史上,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就,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虽然梁朝最后在内耗外加战乱中灭亡,但是在梁朝建立的早期,曾经一度保持着对北方的军事压力。客观上说,早期的梁朝,在南北之间的战争上,表现的比南齐甚至刘宋都要好。公元507年,梁武帝萧衍曾经发动了北伐,大将萧景宗在钟离打败北魏,歼灭敌人10多万,生擒5万多,这是南北朝历史上,南朝对北朝最辉煌的一场胜利。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北魏,正处于魏孝文帝改革后国力的高速上升期,能够战胜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当然不容易。这场战役虽然由萧景宗指挥,但是由军人出身的萧衍直接遥控,战役最关键时刻,大破北魏军的“火攻”计谋,也是萧衍亲自筹划并且命令前线执行的。萧衍的军事才能,甚至得到了北魏政权尊重,主持著名的“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一代英主魏孝文帝,临终之前就曾叮嘱属下:“萧衍这个老头非常善于用兵,只要他活着,你们就不要找南朝的麻烦。”

如果拿帝王的素质来要求,这个让魏孝文帝敬重的梁武帝萧衍,很多方面其实是“半瓶子醋”。比如他的仁政,仅仅只限于贵族,比如他的文化自由,虽然尊重言论,可是反对他崇佛的范缜,还是被他发配到了广东。再说他的善于用兵,他确实有行军打仗的才能,却经常用人不当,比如公元506年梁朝北伐,因为萧衍重用皇室萧宏,偏偏这个萧宏又是个草包,一开战就被打得稀里哗啦,损失兵马数万,即使这样,他也没有遭到萧衍任何的处罚。这样的皇帝,自然难称英主。

梁朝最后的覆灭,其实也毁在了萧衍的“半瓶子醋”上。梁朝的灭亡,大家都归结到侯景之乱上,其实在侯景之乱前,梁朝一度在军事上形势大好。公元526年,北魏陷入了内乱,梁武帝趁机向北拓展,他命令大将陈庆之北伐,结果陈庆之出奇制胜,演出了7000骑兵击败北魏几十万大军的奇迹。可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萧衍再次“半瓶子醋”,他临阵犹豫,没有派兵接应陈庆之的大军,结果孤军深入的陈庆之最终力不能支,被北魏打败,统一华夏的机会,在萧衍的“半瓶子醋”下,再次功亏一篑。

萧衍在位时期,他其实面临着之前刘宋和南齐都不曾有的大好机会,在他在位的后期,北魏因为陷入分裂,长期战乱不断,最后分成了东西魏两个国家,南朝政权在和北方的力量对比上,第一次出现了压倒性优势。在收复北方的问题上,萧衍个人的态度也是积极的,比如他在参拜佛祖的时候,经常求签询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够统一北方,甚至有时候做梦,都梦见北朝的皇帝以及大将都向他投降了。就在他做这个梦不久,真的有一个北方重量级人物向他投诚了:东魏枭雄高欢的亲信部将侯景。侯景是羯族人,原本是高欢身边的大将,常年跟随高欢南征北战,高欢去世后,因为他功高震主,很快遭到了猜忌。当时的侯景受命镇守东魏重镇河南,高欢去世后,他担心自己遭到清算,先主动投靠了西魏宇文泰,但是宇文泰不待见他,所以在向宇文泰投降后没多久,他又向梁朝抛出了橄榄枝。这个人是个反复无常的奸诈小人,自然不足信,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投降确实是梁朝统一南北的大好机会。侯景的麾下,是当时东魏最精锐的骑兵军团,如果能够得而驾驭得当,必然会成为统一北方的利器。但碰上“半瓶子醋”的萧衍,这几乎就是痴人说梦了。公元547年,萧衍接纳了侯景投降,结果却招来了东魏的进攻,侯景一面抵抗东魏,一面向萧衍求救,萧衍又一次临阵犹豫了,结果梁朝的援军并没有如期增援,导致侯景被打得大败,最后拼死突围出来,来到了梁朝。虽然利用侯景统一北方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在萧衍眼里,侯景的“政治意义”还是很大的,他完全可以用优待侯景的方法,树立一个榜样来招揽北方的军将。萧衍不但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败退到梁朝的侯景,被册封为南豫州牧,给予大量物资援助,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引狼入室,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已经预感到了危险,比如侯景受封的时候,当时的名士刘景荣就断言:“此人反复无常,必为国家祸乱之源。”

这时候的梁朝,原本极有威望的昭明太子萧统已经去世,昭明太子死于公元531年,年仅30岁,他在死前曾经和梁武帝争吵,原因是梁武帝一心求佛,消耗国家大量财力,父子第一次发生了争吵,不久昭明太子在一次乘船的时候溺水,不治而亡。萧统的去世,也让萧衍之后的行事没有了约束,一步步朝错的方向发展,到了侯景投诚以后,他开始狮子大开口向萧衍要粮食要兵,萧衍开始无一不满足,但日久天长也厌烦了。这个时候,梁朝和北齐(东魏)的关系开始缓和,双方使者往来不断,开始“邦交正常化”,北齐方面提出要求,让梁朝送回侯景。如果是有心计的政治家,即使要牺牲侯景,也会做得滴水不漏,偏偏萧衍是个“半瓶子醋”。这时候的侯景也嗅出了风向,他故意派手下人假扮北齐使臣,向萧衍索取侯景,没有想到萧衍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如此一来侯景怒了,造反!公元549年,侯景之乱爆发,承平日久的梁朝无力抵抗,虚假繁荣掩盖下的矛盾一股脑全浮现了,结果侯景攻进建康,86岁的梁武帝被困在台城,活活饿死了。这场持续整个江南的大暴乱,导致了江南20万人死亡,江南繁荣的文化,富庶的经济,之后很长时间都不复存在。南朝,也就因此永远失去了统一华夏的机会,南北朝局面的结束,最后还是要靠北方统一南方的方式来完成。

不容青史尽成灰·三国两晋南北朝卷》_第十七章_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讲坛”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不容青史尽成灰·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第十七章_南北朝文化的“百家讲坛”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