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中山七里之谜
仲道郁代(钢琴家)
中山七里是何许人物?
读完本书《晚安,拉赫曼尼诺夫》后,这个疑问更深了。
自从我被书名吸引,读了前作《再见,德布西》之后,这个谜就一直令我好奇不已。
首先,这篇故事是推理小说吗?还是音乐故事?这就令人不可思议了。从一开始提示事件,到事件正式发展前,故事以极浓的密度描写了音乐大学以及音乐世界的种种,引人入胜,其逼真度完全不像是一个圈外人写出来的。即使是行家来读,也同样趣味盎然。而对古典音乐完全陌生的人读起来,一定也能相当满足。
不过理所当然,最后事件会真相大白,让读者放下心中大石,心想:这果然是一部推理小说。
过去曾有这种音乐故事的推理小说吗?作者中山七里究竟是何来历?我忍不住好奇起来。其实在写这篇稿子的现在,我依然完全不清楚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当然,如果上网搜寻,应该可以查到某些信息,可是我要先用力按捺下来,试着自个儿推理看看。
首先是年龄。
看看书末参考数据的CD项目,每一张都是出自令人认同的杰出演奏家之手,可是他们都不是现代的年轻音乐家,而是上一个世代的名匠。这样的偏好,反映出作者年约四十多岁,是在一九七〇至八〇年代受到古典音乐洗礼的世代吗?
然后是人品。
演奏家的心情、音乐大学的内幕、乐器知识、业界秘辛,每一样描写都切中要点,而且非常客观。从这种冷静的分析与音乐描写的热情之间的平衡来看,虽然不到被称为古典音乐宅的狂热者,但会不会在本质深处是个音乐爱好家?然后从街景描写的细腻来看,可以看出作者熟悉名古屋;而从主角城户晶的生活感觉,也可以想象出作者本身的人生。
还有难以揣测性别的七里这个名字。
我猜作者应该是男性。因为女性应该会感伤、优美地描写的音乐部分,在本书中却是逻辑性地,诉诸知性与感性来描写。
如何?我的推理说中了吗?中山七里先生?
话说回来,七里先生真的写了好多精彩的内容。就好比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中、托尔斯泰在《克罗采奏鸣曲》中让登场人物畅谈音乐一样。
“音乐不是职业。音乐是生活方式。现在这一瞬间是否正在演奏音乐?而自己的音乐是否打动了听众的心?唯有这些,才是音乐家的证明。”?没错!一个对的音乐家就应该像这样活。
“音乐会反映出那个人的一切。人生观、性格、价值观、心的颜色、灵魂的形状。”?一针见血到令人害怕。
“他们在与外界隔绝的表演厅中接触到非现实的世界,宛如置身梦境。要忘掉现实是至难之事。尤其在这个不景气的年代,穷困的生活随时随地都会探出它的苦脸来,烦人的人际关系则是剪不断理还乱。而这些积郁全被《皇帝》吹拂得一乾二净了。现在充斥着这个大厅的,是勇气与希望,还有赞歌。”?没错!这正是在同一瞬间、同一个空间共享音乐的喜悦。
四散在各处的音乐真理以及对音乐的热爱。这是这部推理小说不单纯只是推理小说的证据。
然后故事的最高潮,拉赫曼尼诺夫协奏曲的演奏场面。精彩地揉合了心理描写、乐曲分析与演奏情景的描写,就连熟知乐曲的我一边读着,都忍不住想要聆听这首曲子了。最后场面的钢琴曲,拉赫曼尼诺夫的《钟》亦是如此。这能不能说是一部附有背景音乐的推理小说呢?当七里先生的下一部音乐推理小说作品出版时,希望出版社务必要附上CD。一边聆听曲子一边阅读,肯定能更进一步加深感动。
虽然是小细节,但发现作品之间的秘密关联也非常有意思。“在钢琴比赛咒骂身障者的女生”云云,是不是在说前作《再见,德布西》中的情节呢?七里先生?
最后我想介绍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它可以说是偶然与日本的现况重迭在一起。
也就是在暴雨中的灾害避难所,一片骚然而令人心痛的状况中,主角演奏小提琴的场面。
“就和科学与医学是为了对抗人类所面临的苦难而存在的一样,音乐也是为了驱逐侵蚀人心的怯懦与无情而存在的。确实,想靠一根手指头带给所有的人安宁,这完全是一种傲慢;可是即使只有一个人,只要有人需要音乐,我觉得就应该为那个人演奏。”
七里先生,谢谢你带给我们这么美好的讯息。希望有一天能有荣幸见到你。
二〇一一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