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车站站台等公交车。不一会儿,公交车来了。车门打开的时候,一位小学生插进排队的行列,拼命地往车里挤。我不由自主地阻止他插队,最后那位小学生没能插进来。那位小学生虽然对我怒目而视,但最终明白了为何自己会被阻止,于是打消了插队的念头,悻悻地走到队伍后面去排队。
阿德勒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共同体感觉”。所谓共同体感觉,简单说来就是“关心他人”的意思。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人都只关心自己。
因此,阿德勒说教师不要教教科书,而要用教科书教。那么,用教科书教什么呢?就是教共同体感觉。所以,即使孩子学习很好,但如果根本不顾他人只考虑自己的话,那将是教育的失败。
前面那位试图插队的小学生看上去似乎是急着去上辅导班,也可能是没有完成作业,所以必须赶紧找个座位坐下写作业。总之,也许他有自己必须插队的理由。但即使成绩再好,也绝不可以只考虑自己,我行我素,好像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阿德勒建议学习好的孩子应该去帮助其他孩子学习。也许有的孩子会认为光自己的学习就已经够忙的了,根本没有精力帮助其他孩子,或者认为帮助别人自己会很吃亏。但是,如果有取得好成绩的能力,那一定不要只把这种能力用于自己,还要慷慨地去帮助他人。
只顾考虑自己的孩子一旦成绩不理想,也许就会马上放弃努力。为了维持一种如果好好学习就肯定能考好的幻想,他们往往会故意不努力学习。
的确有的时候也会有“明明拼命学习了,但成绩却总是不理想”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解决对策就是不要只去关注学习。能够在学习之外的地方找到贡献感的孩子会形成自我价值认同感。
阿德勒认为自我价值认同感有利于培养直面自己课题的勇气。如果能够在学习之外的地方做出某些贡献,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就会随之树立起直面学习的勇气。
为此,父母绝不可以说一些挫伤孩子勇气或者羞辱孩子的话,也不能胡乱训斥孩子。很多人认为批评可以令孩子发奋努力。但事实上,如果孩子经常被批评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最终也就不再想去挑战学习这一课题。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自我价值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