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不要认为自己不行——论平时学习多么好的孩子都会有考试失利的时候。这种时候能做的只有找出自己没有理解透彻的问题点,想办法在下一次考试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不要总是拘泥于分数而萎靡不振,要尽快投入到下一次的考试准备中去。

不过,有的孩子却无法这样积极应对考试失利这件事。他们不仅不能好好学习,甚至还会做一些令父母头疼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的确,学习需要付出努力,但在学校学的东西,任何人最终都能够学会。阿德勒提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这一主张的时候,很多人都从遗传或才能差异方面对这一观点给予了批判。但阿德勒关注的问题是:认为自己不行的这种想法会成为伴随一生的固定观念。

这种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也有可能起因于某一次失败,但并非就是因为学习失利而形成。也许更多的原因在于:学习失利之前,面对生活中必须由自己解决的课题时已经被大大挫伤了勇气。

这样的孩子之前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无法喜欢自己。如果找不到自我价值认同感,树立不了自信,那不仅在学习方面,在所有需要由自己解决的课题面前都将无法鼓起勇气。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解决课题的自信。阿德勒称之为“赋予勇气”。不过,很多情况下,孩子并不愿独立面对课题,因此想要帮助他们并不容易。

之所以不愿投入课题是因为不想面对结果。那些宁愿生活在“如果更加努力学习,肯定能行”之类幻想中的人更害怕面对根本不行这一结果。即使在人际关系中,比起付出行动却没有好结果或者被人厌恶受伤害,他们宁可选择逃避与人相处。

因此,孩子有时会不愿去面对课题,或者是出于前面提到的原因而不想参加考试,有时甚至还会惹一些麻烦。这种时候,如果父母严加训斥,挨了批评的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看上去似乎是孩子因为被批评而丧失自尊心或自信,进而失去面对课题的勇气,但事实是他们往往为了不去面对课题而寻找一个可能会被批评的理由当借口。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上当”。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帮助孩子独立生活。

不仅仅是获取帮助,给予才会更开心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地方都需要大人的帮助,但他们也必须慢慢地学习自立,学习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人生中需要面对的课题。虽说如此,有时候孩子也并不是事事都能独立解决。为了应对此时之需,父母必须努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便孩子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愿意向家长求助。

之前说过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既然如此,父母也就不能批评或表扬孩子。因此,建议父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而要礼貌地跟孩子说“谢谢”之类的话。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孩子自立,也就是帮助孩子拥有独立解决自己人生课题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么做是希望孩子能够喜欢自己。这样的自己不同于其他的工具,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替换的。而且,今后也必须一直和自己相处下去。所以,如果不喜欢自己的话,那就不可能幸福。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喜欢自己呢?首先应该把缺点当成优点来看待。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这一特点可以看成是善于发散思维,没有长性也可以理解为做事果断。

其次,让孩子感到自己对他人有贡献,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之所以要对孩子说“谢谢”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感到自己对他人有用。而能够感到自己对他人有用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喜欢上自己了。

孩子可以做到的贡献刚开始也许多数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如此,只要能够从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用,就有助于孩子形成能够解决将来要面对的人生课题的自信。

而要想孩子认为自己对他人有用,首先得让他们认识到:其他人,用阿德勒的话讲就是“伙伴”,也就是同伴,是在需要的时候会帮助自己的朋友。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根本不可能觉得自己对他人有用。

但是,如果父母经常训斥孩子,亲子关系就会疏远甚至恶化。孩子还会因此认为以父母为代表的所有大人都不是自己的同伴而是“敌人”。如此一来,孩子根本不可能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用。

希望孩子形成对他人的贡献感的另一个理由是:希望孩子成为不仅仅是从他人那里索取,同时自己也是能给予他人的人。实际上,知识、经验都还很不足的孩子很多时候都需要获得周围大人的帮助。

但是,别人帮助自己是出于好意,而不是理所当然,更不是义务。

希望孩子作为我们生活的共同体中的一员,也能够成为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并且,希望孩子从中能够感受到喜悦而不是痛苦。

父母应该坦诚接受孩子的真实面,但这并不是说孩子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孩子一定要成为一个不仅知道索取而且更加懂得给予的人。接受孩子的真实面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大人不是敌人而是同伴。

拿不到奖牌需要道歉吗?人们为在里约奥运会中夺得奖牌的运动员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仪式。无论是沿街聚集的欢迎队伍还是获奖运动员,个个都满面笑容、频频挥手。运动员们也一定会觉得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但是,如果运动员们平日以获得奖牌、参加庆功仪式为目标而刻苦训练的话,那也许就很奇怪了。

获奖运动员们向以父母为代表的帮助和支持自己的人们一一表示了感谢。没有人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参加奥运会。因此,获奖之后首先向默默支持自己的人表示感谢,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获奖运动员们取得了好成绩,有了好结果,但他们并非是为了帮助和支持自己的人而夺得了奖牌。

相反,假如结果不尽如人意,没有获得奖牌,那是否需要道歉呢?实际上,之前就有过因为在奥运会上没能获得奖牌而道歉的运动员。但是,选手们并不是为了别人而去比赛,也不是像播音员大声疾呼的那样为了宣扬国威而去比赛。

孩子们学习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如果说是为谁而学的话,基本上是为了自己。如果没有取得好结果,无论是奥运会选手还是孩子,这件事最终都只会落到他们自己身上。因此,这种情况下,只需要为“下一次”好好训练、努力学习就可以了。根本不用认为自己辜负了他人的期待,更没必要消沉。

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识。如果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而特别高兴,父母可以说“看上去很开心啊”之类的话,但不可以表扬。

假如没有获得好成绩就遭受冷落,那么,明明只需要继续努力就可以的事情,孩子却感到辜负了父母沉重的期待,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话而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进而沮丧不已。因此,希望父母能让孩子明白:必须认真学习,但没必要让自己的负担过于沉重。

学习绝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也不是为了将来出人头地,前面也写到学习基本上是为了自己,但这并不是说只需要自我满足便可,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父母一定要好好理解这一点,并在平日里如此教导孩子。

不管教的勇气》_第三章,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不管教的勇气第三章,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