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就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会再认为学习辛苦了。学习应该认真,但不必过于沉重。不要后悔,勇敢前行!梦枕貘[1]的小说《众神的山岭》讲的是挑战在不带氧气瓶的状态下独自登上珠峰峰顶的登山家和对他进行追踪拍摄的摄影家的故事。
摄影家为了拍摄站在山顶的登山家的身姿而追随其攀登高峰。但是,途中遇到了石头滑落事故,悬空在冰壁上,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了,就这样慢慢失去了意识。然后,忽然他感觉有人在摇晃自己的身体,原来是登山家又返回来了。
两人原本约好的各自登山、彼此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次又是无氧登山。然而尽量减少携带行李、极力减轻负担,力争登上山顶的他却返回来救悬空在冰壁上的自己,对此,摄影家无比震惊。将摄影家平安救出之后,登山家再次朝着山顶出发了。
我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感觉就像自己在登山一样。能救摄影家的只有他,他绝不会置之不顾吧,真希望他能返回去营救啊,一想到这些,心里就紧张得无法继续读下去。比起登顶的成功,他优先选择了同伴的生命。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危险再返回来呢?关于这个问题,把登顶成功看得最重要的人恐怕无法给出合理而令人满意的答案。
我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想到了孩子们学习的事情。只知道竞争的孩子根本不会与别人合作。但是,懂得合作的人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参与竞争。希望大家无论成绩多么优秀,都不要成为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孩子。
父母如果不想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就一定不要在家中给予孩子只要学习就行的特权地位。就像父母一边上班一边承担家务一样,孩子也可以一边分担家务一边学习。希望父母让孩子明白:通过做家务孩子可以获得贡献感,也可以通过接下来要投入的学习获得相同的贡献感。而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孩子,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会马上放弃。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Schweitzer)三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是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风琴演奏家,作为学者和艺术家已经忙得不可开
交,但却突然决定要去非洲,他为了帮助非洲的人们而从头开始学习医学。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风琴老师彼得卢先生面对周围人“为什么不阻止他”的质问时,他这么说:“似乎是神在召唤他。既然是神的召唤,我又能做什么呢?”“职业”一词用英语讲是calling,德语是beruf,也就是受神召唤或者传唤的意思。如果用日语来表示,那就是“天职”。如果找到了这样的目标,平日的学习就不会觉得辛苦了。
因此,父母首先必须打消“学习很辛苦”这一观念,也不可以存在“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会轻松”这样的思想。发现“天职”。打消“学习辛苦”的观念。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为孩子的事情来咨询的父母讲的大都是孩子的短处、缺点、问题行为以及异常行为。要想制止他们那气势如虹、像机关枪一样不断发射出的牢骚实在是相当难。即使如此,我还是会想方设法地去问父母:
“那么,孩子的长处是什么呢?”
遇到这样始料未及的问题,刚才还在口若悬河地控诉孩子种种毛病的父母们往往会一时哑然:
“啊?长处……长处是吗?”
从这样的对话中可以明白一点:父母往往会只关注孩子的短处、缺点和问题行为。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事实就可以,因此,孩子具体有哪些问题并不重要。
有时也会遇到让你根本插不进去话的人。一个小时之后,他终于讲完了,然后说声“再见”就想要回去。
这样的人一定是希望别人能够理解养育孩子究竟有多么辛苦。假如我说出“那一定很辛苦吧!”之类的话,那他们一定能够非常满足。但是,我绝不可以这么说。
因为,这样的人其实是想说:“我拼命地养育孩子。但是,这孩子却如此不成器!”只能这样看待孩子的父母,亲子关系不可能好。而且孩子还会认为:只能通过一些父母认为有问题的行为来引起他们的关注。
孩子的短处或缺点就像是黑暗。黑暗并不是作为实体而存在。所以也就不能像对待具体事物那样去消除它。但是,父母却总是关注孩子的短处或缺点,并试图通过批评来进行纠正。
可是,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是一味地关注短处或缺点,事态就不会有任何改变。黑暗既无法移走也不能消除。那该怎么办呢?投以光明就可以。如果投以光明,黑暗就会消失。不要看短处,要看长处。或者把看似短处的地方当作长处来看待。
另外,在看孩子行为好的一面时,可以尽量不去关注其行为的不当之处。这样一来,黑暗就会渐渐消失了。
例如,面对早晨九点才起床的孩子,不要说“你知道几点了吗?!”而要说“能看到你好好地活着,可真好啊!”实际上,难道大家不认为“即使很晚才起床,但只要是活着就很可贵”吗?就像放置在坡道上的石头会滚动一样,父母会很自然地去关注孩子的问题,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状。所以,父母一定要尝试着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长处和行为中好的方面。关注长处和好的方面就可以消除黑暗。
孩子是否认为自己有价值?儿子就读的托儿所有骑竹马比赛这个项目。学校决定在祖父母参观日那天展示一下平日的练习成果。可是,我儿子总是学不会骑竹马。直到参观日当天儿子都还不会骑竹马。正在我暗暗担心该怎么办的时候,孩子在保育员的帮助下开始了比赛,而且还坚持到了终点。
同时开始的一个小女孩非常擅长骑竹马,很快便遥遥领先了。但是,中途不知何故速度突然降了下来,被同伴赶超了过去。于是,她气恼地离开了赛道,结束了比赛。
像这个小女孩一样,如果确信无法取得好结果,便索性一开始就不想去挑战的孩子也有很多。这种现象即使在学习方面也可以看到。经常考不好的孩子,一般不会因为害怕成绩不好而不参加考试。但是学习很好、深受父母或老师信赖的孩子,如果认为无法取得好成绩,那他们就
有可能不参加考试。原因也很明显,如果不参加考试就不会被评价,也就不会有人知道自己不行。
我在大学里教希腊语的时候,不管我怎么要求把希腊语翻译成日语,有个学生就是默不作答。他虽然会英语、德语和法语,但在学习希腊语的时候遭遇了之前的人生中从未遇到过的失败。当我问学生“知道你为什么回答不出来吗?”的时候,他回答说“明白!”其实他是因为担心说错了答案,会被我认为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
但是,通过逃避评价而装作能做到的行为,对本人没有一点好处。
如果不会,就要从不会这一现实开始努力。假如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即使指出学生的错误也不会因此而断定学生不行,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但问题是,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就不努力,直接为自己设限,认定自己不行。
如果孩子不学习,那么在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也会想要逃避自己应该面对的课题。要想树立自己有能力解决课题的自信,必须形成自我价值认同感,也就是要认为自己有价值。
逃避课题或者中途放弃的孩子往往都不喜欢自己,没有自信。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学习,但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认同感、树立自信。
如果孩子能够拥有自信,即使父母不做什么,孩子也会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但实际上,我们却很少看到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认同感,让孩子学会愉快地接纳自我。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不要害怕失败,要勇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