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我承认工作有他者贡献的一面但是,表面上是贡献他人,但最终是为了自己。这种逻辑无论怎么想都是伪善。先生,您如何解释这一点呢?
哲人:请你想象一下这种情况在某个家庭里,晚饭结束之后,餐桌上满是餐具。孩子们回了自己的房间里,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有妻子(我)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个人打算帮忙。如果按照常理考虑,这种情况下,妻子(我)就会产生“为什么不来帮我?”或者“为什么只有我干?”之类的怨言。
但是,这吋候即使听不到家人的“谢谢”,也应该一边收拾餐具一边想“我对家人有用”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事实上,此时如果非常焦躁地洗餐具,不仅自己不会觉得有趣,就连家人也不愿靠近另一方面,如果是一边愉快地哼着歌一边洗餐具,孩子们也许会过来帮忙,或至少营造出一种容易帮忙的氛围。
青年:是啊,如果就这种情况来说也许如此
哲人:那么,这里为什么会有奉献精神呢?这是因为能够把家人视为“伙伴”若非如此,肯定会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干?”或者“为什么大家都不帮我?”之类的想法。
在视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伙伴”,所有的贡献也就不会是伪善了。你之所以一直纠结于伪善这个词,那是因为还没能理解共同体感觉。
青年:嗯
哲人:为了方便起见,前面我一直按照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种顺序来进行说明但是,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你前些天做的笔记还带着吗?
青年:啊,是那个关于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出的目标的笔记吧自那天之后我就一直随身携带。在这里。
行为方面的目标: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哲人:如果把这个笔记与刚才的话结合起来看,应该能够理解得更加深刻
也就是说,①所说的“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另一方面,②所说的“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青年:……的确如此人生的目标应该就是共同体感觉吧。但是,这似乎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整理。
哲人:恐怕的确如此阿德勒自己也说:“理解人并不容易。个体心理学恐怕是所有心理学中最难学习和实践的一种心理学了。”
青年:就是这样!即使理解了理论,也很难实践!
哲人:甚至也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学的话,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岁才能学会。20岁开始学的话,加上10年,得到30岁才能学会。
你还年轻,学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变在能够早日改变这个意义上,你比世上的长者们都要超前一步。为了改变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你比我更超前。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只要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如果所有人都能够认为“年轻人更超前”的话,世界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青年:我比先生更超前?
哲人:没错处在同一地平线上,但比我更超前。
青年:哈哈,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对与自己的孩子年龄差不过的人说这样的话呢!
哲人: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阿德勒思想,但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才者了解因为无论在什么年龄,人都可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