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ie,individualpsychology)中,作为原语使用的“个人(的)”(individual)是无法分割物(individuum)。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是“无法分割的整体”,将其看作统一的物体。反对一切二元论,也反对以心和身体、感情和理性、意识和无意识来区分人。

如果从一元论角度去分析人的行为,就不会认为人的内心同时存在两个矛盾的欲望、人因为不知该如何选择而纠结。

比如,“为了减肥不吃零食,但是看到眼前的饼干,纠结了半天要不要吃,最终还是吃掉了”。这个叙述是不正确的。你要是想“最终还是吃掉了”“输给食欲了”,听起来像是本来不愿意吃的,但结果还是吃掉了,减肥还吃了零食的行为就不会受到追究。你会觉得在他吃掉的那一瞬间,吃这个行为对这个人来讲是“善”(为他好)。不管怎么判断和分析,那一刻对那个人来讲是一种“善”。

问题是,但凡想要的就一定是善吗?吃掉眼前的食物——这个行为对减肥中的人来讲,并不是善。对于一个因病情需要须控制进食量的人来讲,因为饿了就想吃多少吃多少,这并不是善。即便如此,还伸手拿零食,是因为他在那个时刻做出了判断,认为吃就是对自己的“善”。无论判断是否正确,一旦判断为“善”,人就会做出行动。我们可以说此时的善就是行动之目的。

他在纠结吃还是不吃,其实是因为他其实不知道不可以吃。吃掉了这个零食,分明对减肥这一状况来讲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之所以做出了错误判断,只是因为他不知道减肥对他来讲是善、是好事。

阿德勒认为关于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不是从意识剥离出来的独立的行为,只是未被察觉到、未被理解而已。意识和无意识乍一看似乎是矛盾的,但其实是“一个统一实体的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把人看成是如此不可分的整体,等于我们并不认为“人遇到有两个以上的选项时,会因不知选哪一个、无法做出判断而纠结、矛盾”。同时,也不承认“人身上会出现乖离现象,如人的一部分想要做这种事而其他部分则不同意”的现象。

柏拉图也把这种明知故“不为”、感情支配人的行为等情况称为“akrateia”。是指“无力”抵抗感情等的现象。常被翻译成“无抑制”或“意志薄弱”。柏拉图和阿德勒一样,不认可这个akrateia。比如,人们常说的“不由自主地发火”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是因为他被感情支配,身上的理性、知识便失去了相应的力量。

如果,人真的清楚什么是善的话,绝对不会受到感情支配。如果他被感情左右了,那么至少那个时候,他认为被感情左右才是对他的“善”。即应该这样做,但是他做不到。不是说他明知应该做而做不到,其实他并不知道那件事应该做、而且做才是对他的善。

人的行动皆由本能支配,有了这个理论,人被剥夺了“尊严”。阿德勒替人找回了这一尊严。阿德勒之子、精神科医生KurtAdler如是说。(霍夫曼《阿德勒的一生》)(译者注:该书与著者名为音译、直译)

不只是本能,人的行动并不是由感情来支配的。决定你将来人生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父母的教育。如果这些因素能够决定人生的话,那岂不是今后的将来都能预测到了呢?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_作为“善”的目的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作为“善”的目的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