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原理主义者”,阿德勒这样说。“他们是一群试图用某种原理来解释人生现象的人。不管遇到什么状况,都想用一个原理来解决,认为这个原理总是正确的,万事离不开这个原理。人生中的事情一旦脱离了他所习惯的做法去进行时,就会变得闷闷不乐。他们很多都是很纠结琐事的人。”(《性格心理学》)
这里的“纠结琐事”,是指比如总是走在人行道最内侧的人,或找寻特定的石头落脚,除了习惯的路线以外,几乎不走其他路线,等等。指的是离不开规定、形式、原理,没有这些无法前进的生活方式。如果事先决定规定、原理的话,的确,只要严格遵照这些,就能够放心前行,但这是不可能的。万事都沿着自己规定的方向进行,这是天方夜谭。这类人明明是不可行的,为了让自己放心,就遵照在别人看来是很可笑的原理来限制自己的行动范围。“社会制度是为个人而存在的,并不是个人为了社会制度而存在。一个人的救赎,实际上是当他有了共同体感觉时,才得以实现。但是,这并不是指像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那样,硬要把不同个头的人睡在社会这个床上。”(《儿童教育心理学》)
普洛克路斯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登场的盗贼的名字。传说中他会把抓来的旅人睡在自己的床上。如果对方的身体短于自己的床,就硬把他的身体拉长。相反,如果旅人的身体更长,就切掉旅人超出床的部分,杀掉对方。
原理主义者就像和普洛克路斯忒斯一样,规定、原理都是绝对不可动摇的,不能靠那些处理现实问题时,就会把现实问题当成是例外,硬是把例外(被当成是例外的现象)套用在自己的原理上,或不能套用时就果断弃掉。举个例子,有个人,一直认为不会有人喜欢上自己,然而有一天,突然有一个人跑来向他表白爱意,这个人非但不认为这件事能有力证明他是有价值的、值得被人爱的,反而还把这件事当成一个例外。
“这种类型的人,都不太喜欢扩大自己的世界范围。其结果,往往会在意外的地方浪费自己的时间,还常使自己和周围的人陷入尴尬局面。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很难融进去。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做好准备面对新环境,而且坚信离开了自己习惯的特定规定、魔法词汇就寸步难行。”(《性格心理学》)
原理主义者会优先遵从规定、原理。即使有更为有效的方法,也不愿意采用。最终,会因此而浪费时间。即使这样,他们也要尽量去躲开各种新变化。